01
“在巨屋中,在火屋中, 在点算年岁的黑夜里, 在细数年月的黑夜里, 哦,愿我的本名归还于我! 当东方天阶上的神圣, 赐我平静地坐在他的身旁, 当诸神在我面前一一宣告自己的名字, 愿那时我记得我的本名!” 埃及《亡灵书》(公元前3500年) 01 对情感氧气的需求与生具来 被记得、被注意以及被欣赏的需要弥漫在文章开头的古老诗作中,自体心理学相信,这种对于积极认可的需要,对健康自尊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为了有效的发挥功能,还为了让自己感觉到真实的饱满,而后达到更高形式和成熟的“自己爱自己”。 电影《怦然心动》里上初中的时候女孩朱莉的梧桐树被砍了,她当时真的很希望男孩可以帮她一起守护她的梧桐树,可是男孩没有···女孩的心受到了很深的伤,她爸爸给她画了一幅属于她的梧桐树,每天醒来第一眼就能看到梧桐树,只属于她的梧桐树。朱莉的父亲在女儿陷入悲伤时,给了一个温暖的看到和反应,使得朱莉的感受可以流动,对自我的探索得以持续,更多生活画面在前方慢慢延展开来。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心,都有一个最本能和真实的需求,需要被看见和理解、认可,这些需求就像呼吸到氧气一样,能够让自己的心理自我在喧闹嘈杂的外在世界存活和发展。这个本能需求突出的特征是展示自我或者称为健康的表现癖,当这个需求能够呼吸到“情感氧气”,作为人最本质的鲜活和生命力得以发展。 “由于心理氧气的缺失造成的对人性自体的摧毁,没有共情性的自体客体的回应,我们无法在心理上存活。即使恨,只要能确立受害者的人性存在,也具有支持作用。然而,导致人类自体毁灭的是暴露于冷淡、非人性的漠然和不提供共情回应的世界。” —— 科胡特《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02 情感氧气的供给 在自体心理学中,情感氧气有一个专门的术语:自体客体。它是对另一个人的体验维度,主要体验和感受到这个人所具有的并且支持我们自身心理需要的功能。 在一个人处于婴孩儿阶段,母亲在特定的时刻辨别出她孩子的需要,并对其作出恰当的反应,无论孩子是要玩耍、拥抱、护理,还是存在恐惧需要被安慰,这个孩子的自我的需求都的到了如氧气般的供给和反应。 当心理咨询师在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工作时,就意味着咨询师最终有个任务是要努力成为来访者的好的自体客体,来访者受损的自我表明了其原生自体客体的缺失。因此,意味着咨询师必须努力共情地去了解,作为成年人的来访者是在哪里没有呼吸到其自身需要用来发展一个健康自我的情感氧气,以及咨询师如何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开始填补这个空缺。 区别于自体心理学中所比喻的情感氧气,知识与独立的价值观,不是情感氧气里应该有的成分,我们把其称为成熟的道德和现实主义,它会干扰了个体自我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核心计划与命运的能力,也干扰了对于自我的关键位置及其在人类心理性格中的地位的变迁的认可。简单的说,就是成熟的道德和现实主义不会为自我成为真正的“我”提供实质的养分,反而“被诱惑和劫持的”风险有可能增加。 许多人在现实中没有体验到充分的共鸣和反应,就如他们还是个孩子时在生命早期体验到的:就像永存于自我中的愤怒永远在找寻一个开放的、反应性的环境,这与人要寻找新鲜的空气吸入鲜活的肺中是一样的。与人类环境的割裂会被人们体验为对自我的威胁。 03 呼吸到情感氧气会带给我们什么? 《怦然心动》影片结尾,小男孩想到了那棵女孩心爱的被砍掉的梧桐树,于是,他在女孩子的院子里,种下了一棵小梧桐树,这一举动,女孩子笑着接受了,于是在满院阳光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种下了那棵树,并且开始面对面的交谈,原来那么多年,他们都不曾认真的谈过话,那一刻的相互理解、看到和认可,让两个生命开始贴近真实与活力,甚至有深深的共鸣感和融合。 呼吸到情感氧气,也就是自体心理中说的寻找的好的自体客体,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真实,可以与我们的内在体验保持接触,包括我们的人道、我们的温暖、我们的基本的内聚性,还有从我们生命本质生发的内心喜悦和欢乐。 用自体心理学专业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我们的自体会增强,更强的自我凝聚性和统整性、更大的自体-连续感以及活力的提升,也随之增加自我控制感和提高自尊,感觉更有活力、更能掌控生活,自我感觉更真实的好! 刘 明 二级心理咨询师 催眠咨询师 自体心理学取向咨询师 北明心理发展中心负责人 相关文章: 近期开课 生命之舞身心灵成长工作坊 导师:阳光 主办方:北京北明心理发展中心 心▪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