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略帖》 草书。9行,81字。别称:《破羌帖》《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宋朝米芾得到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十五日帖》后将此三帖刻石,后来有损于兵火。《松桂堂帖》中有一个版本为翁同龢所藏的,是米巨容(米芾孙)在崇宁三年(1104)所刻。《宝晋斋法帖》中有四个版本,为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所刻。 王羲之的忧国之思 ——王玉池解读《王略帖》 王羲之《王略帖》 草书 9行81字 国家图书馆藏 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创,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帖文大意 从虞帅的来信得知,桓(温)公已到洛阳,并及时摧破了羌贼(姚襄),使其受到重创。想此贼已被擒捉了吧?(实际姚襄败走平阳,次年才为秦兵所杀。)王师的雄才大略和治理范围已达到了昔日的首都洛阳。实在是感人至深,以致感到有些悲凉。此公(指桓温)的威武策略实在显著,只有在古人那里才能看到,这是真能战斗的军队,使人感叹不已。知道仁祖(谢尚)小病初愈(“差”同“瘥”),这些慰藉可以言说。正好范生来信,所说和其他说法没有区别。当然还要得到以后准确的消息才能定论。今天先写这些告诉您。 《王略帖》局部 解读 《破羌帖》,因其所破之“贼”是羌族,故名。此帖又称《王略帖》《桓公至洛帖》。王羲之书于永和十二年(356)秋季。王羲之当时已辞官为民,但听说桓温已攻克旧都洛阳,这是使全体东晋人民十分高兴的事,故写信祝贺。此信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信北宋时曾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书斋为“宝晋斋”。米芾因此帖“笔法入神”称其为“天下法书第一”。 永和十二年,王羲之已步入晚年,再有4年他就逝世了。这是他书法高度成熟期(“右军书法晚乃善”)。从此帖看,还带有浓重的章草笔意,甚至还可以直接称为章草书。故杨仁恺先生说:“完全用章草笔法写的《王略帖》墨本……不知何时散佚。从拓本考察,王氏章草的功夫的确是到家,无怪庾翼兄弟交口称赞'焕若神明’了。”也无怪其子献之要劝其改体了。 食 《王略帖》局部 收载法帖 《宋拓宝晋斋》、《宝晋斋》、《澄清堂帖紫藤花馆本》、《玉烟堂》、《戏鸿堂》(米芾临本)、《星凤楼》《绛帖》、《兰亭续》、《东书堂》、《二王》、《翰香馆》、《玉虹鉴真》。 著录文献 《宣和书谱》《尺牍清裁》《全晋文》 《王略帖》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