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看好360

 昵称535749 2019-05-14
老王创业日记 2019-05-13 19:00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作者投稿,文老王创业日记。

上周五晚上,一帮当年从360离职创业的老友在一起吃了饭,我当时还在辟谷期间,只参与了饭前的分享会——在NASDAQ敲了钟回来的【360金融】负责人吴海生和高言给我们讲了再创业的这次经历和感悟。

360金融是一次很意外的创业,海生当时想出去创业做金融科技,老周想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就找他聊,当时他看到的这个方向,360也正好从战略上开始考虑了,于是一拍即合,老周就放手让海生去创业了,不过还是保留了360的品牌资源,最终因团队的持续努力和老周的开放心态,成就了360旗下孵化出的第一个独立IPO的新创公司。

其实,另一个在外地孵化的原360内部项目,也要在国内独立上市了,那个CEO也是我哥们,但他现在不能公开讲,老周也是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自由发挥空间。

从这两个项目的股权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上,我发现,老周可能已经变得比之前更加开放了,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变化,我相信这带来的影响会是非常大的。

一直以来,360都比较能出创业型人才,原因是老板自己就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好勇斗狠,御下甚严,因而团队的整体执行力超强,但因为老周强势的风格,也有很多中坚力量在成长起来之后发现个人可以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于是纷纷选择离职创业,外人就讲360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确有几分道理。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打能拼,结果因为跟老周吵了一架就出走去创业了,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难免就伤了公司的元气,360近些年的发展势头由盛转衰,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老板太强势,留不住人才。

老周的强势是他个人极为鲜明的特点,其实是改不了的。但我觉得首先从一个创业型组织来说,领导人强势还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只不过事物总有阴阳两面,正所谓过刚易折,老周这些年估计也有一直在持续的反思——我对老周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外界看到的老周跟我们这些和他并肩战斗过的人眼中看到的恐怕不是一个人。

到这个月,正好是我从360离开整整5年,我自觉在这5年间都有非常大的进化,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老周的进化速度只能比我们这些人更快。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上看,360从其前身的奇虎网创立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快15年了,我之前也讲过,除了对初创型企业的微观生命周期有个总结(每18个月为一个小周期,一共6×18个月=9年的创业期),我还把大的行业周期和企业长程生命周期做了一个结合,其单一周期节奏为5年。

360从长周期来看,即将结束第三个5年,迈入第四个5年,所以我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而现在的老周,据说看起来状态还不错?(说是刚刚减肥成功了,但我从来就不知道老周还胖过)

我简单解释一下我提的这个【五年大周期】是什么。

首先这五年是怎么来的,五年是60个月,而60正是一个甲子,一个大数循环,所以我把五年作为一个周期。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家在大政方针上也是制定五年计划,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三年或者八年?所以我一直认为,公司运营的宏观层面战略周期的节奏是5年,另外我总结的关于创业公司指数化增长的18个月节奏是微观上的战术周期,而把时间拉长了看,这两个周期又互有结合。

那么在第一个5年期,一家公司基本上处于打基础、建团队、业务爬坡的状态,而在第二个5年中,会由前面的积累而因量变产生质变,因而完成一次爆发(在我总结的【6×18个月创业周期理论】中,第5、第6个18个月也就是第7~9年是爆发期),但爆发结束后,企业在第10年又需要及时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将陷入一个迷茫期。

360在第三个5年,确实陷入了迷茫期。一方面越来越长的业务线导致老周无法在战略上聚焦,另一方面,从美国资本市场回归A股这个非常煎熬的过程也耗费了他和管理层的大量精力,还有上述我说的人才流失问题——其实也未必都怪老周的性格,当初一起打江山的那批人,在公司上市后直到冲上100亿美金市值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创业的斗志——这几个因素放到一起,我觉得老周能挺过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一个千亿级体量的公司,即使再迷茫,也总有机会找到出路,360跟我们这些创业者一样,也经历了这一轮资本寒冬,现在,春天不远了。

老周是技术出身,对技术趋势的把握能力一直还是他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多人在多年习惯性看衰老周和360的情况下,往往忽视了周鸿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少有的技术理解力超强的连续创业者这个事实。这次老周总结提出的这个IMABCDES,又让人们看到了他的野心。

企业级市场,产业互联网,安全在其中的重要性都比在toC市场中要大得多。不过,老周最开始并没有太重视企业市场。

我从2010年初到360组建投资部开始,就跟老周提应该重视企业市场,不止是安全。我当时有一个判断,toC的互联网可能快走到头了,但toB的互联网市场,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空间要大得多——针对个人的互联网产品,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工具而已,但针对一个企业组织所做的互联网产品,会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而影响到商业模式的变革,这里面的商业机会远比个人市场要大得多,而且互联网的存在一定会让toC和toB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而我觉得站在以产品技术擅长的360的立场上,做toB方向是一种战略上的必然选择。

老周当时就问,你提的理念都对,但关键是怎么切进去?

当时我给老周的建议是——做企业电子邮箱平台。

之前国内用户使用的电子邮件系统主要就是微软的Outlook,在PC时代,国内互联网上也有传统意义上的三大电子邮箱客户端:张小龙做的Foxmail,欧阳平平做的coolmail,还有曾溪泉的Dreammail,张小龙早就在腾讯了,欧阳平平和曾溪泉一直还是以个人软件作者的身份存在,经过一番比较和分析,最终我在2010年把曾溪泉拉进了360的团队,后来360浏览器上的一键收邮件按钮是他做的。

我当时的设想是,由PC端360安全卫士捆绑一个不到1M大小的“安全邮箱”升级包,用户可以把企业邮局注册在这个平台上,客户端必须做到非常轻便,收发快速,体验极佳,然后在市场覆盖率逐渐超过60%之后,启动一个“互信白名单”机制,把垃圾邮件彻底屏蔽在这个系统之外,一旦达到这一步,最终接近100%的覆盖就不难了——彼时的垃圾邮件问题比安全问题更严重,用户为了邮箱更干净,一定很愿意采用这套系统。然后,垃圾邮件、病毒邮件、钓鱼邮件,就都可以防住了。

我想得很美好,但是,很快,3Q大战打响了,我们所有人都忙着打仗,老周根本没有心情去理会什么toB的业务,连想都没空想。

后来过了几年,我还把这个邮件平台的设想跟网易邮箱部门的老大聊过,也给庄辰超讲过一次,后者还问过我是否还想做这个事情,我说时机已经过了,没戏了,只有360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件事。。。。。。

过了这么多年,这还是我觉得很遗憾的一个事情,我一直觉得那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邮箱市场多年没有变化,企业邮局在全国各地没有特别好的服务系统,而360的覆盖率在企业中也已经有超过80%的当量,最关键的是,电子邮件是企业运营中最根本的通信基础设施,如果能把这个系统抓在自己手里,360接下来在企业市场中就有大把的机会了,那是真的可以把产品转化为流量的一个非常天然的模式。

扯远了。其实直到今天,360做企业市场还是一直有其天然的优势,即使不搞企业邮局系统,还是有大量机会等着老周的。

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除了有组织架构方面的复杂设置之外,企业本身关注的点都是在管理和经营层面,个人用户更喜欢好看的方便的便宜的,企业则希望是高效率的安全的能省钱或者能帮忙多赚钱的。

在PC时代,企业市场和个人市场几乎是完全分割开的,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两者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用户的私人时间与工作时间越来越难以区分,手机成为人体器官的同时,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因而大量toC产品其实已经在toB的场景中被使用了,最直接的就是“微信群”,其实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云端虚拟办公室。

360在移动端的产品线上,一直是延续了PC端的战略,其实这应该算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当时我就觉得类似口信(对标微信)这样的产品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移动端市场本来是可以重构360的产品逻辑的,但基于惯性思维的决策方式导致360在移动端失去了大量的从零开始构建新产品壁垒的机会。现在推进到企业市场和IoT,或许老周可以用更加革命性的思维来设计未来这五年间的360新业务模型。

接下来的三个五年,我认为会是大量新技术逐渐落地的十五年,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很多都是在企业运营环境中。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toC的互联网,大量的B端场景也在被不断解构成一种类似C端的形态而存在,几乎所有的企业最终都需要运营在云端,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大数据和AI来提升决策效率,几乎所有的重复性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

在这个快速迭代过程中,360这种拥有强大产品技术基因的组织应该有较大的概率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径,当然,还是要看创始人——周鸿祎。

作者:老王创业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