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春生原创 ︳一画开天,阴阳割昏晓

 _鲲 2019-05-14

    “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陆游《读易》诗)伏羲的一画开天无疑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地平线上迎来了第一道曙光。只是时隔数千载,如何理解伏羲在地上画出的那个“—”的背后深意就像理解禅宗“一指禅”公案般殊非易事。或谓伏羲是立一长杆以观测日影变化即谓开天,这当然可算一解,只是似乎并不究竟。就在最近,我偶翻地理书,忽浏览到描写晨昏线的数行而恍然大悟,原来自然界的一画开天竟是这晨昏线在起效!原来我们其实每天都身处一画开天的境界中,却习焉而不察罢了!

所谓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为黑夜。太阳光与地球相交为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这晨昏线就是变动不居的爻。

晨昏线又被一分为二,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从白昼换作黑夜的界线为昏线,如此爻分阴阳。叁天两地是阳爻—和阴爻- -的比例关系,这大概是由于晨昏蒙影的缘故——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日出前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会呈现微弱的光亮。太阳中心点只有沉到地平线18度以下,天空背景才不再显示日光影响,真正的黑夜才来临。如此算来周天360度中,阳的度数实为216度,而阴的度数则为144度。216与144,正是大衍法中乾坤二策之数。(参见拙作:《为何是“0.618”?》)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在经过切点的经线上位于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位于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时。这样,晨昏线居中与此经线的两半共同构成了概括地球全貌的三爻之卦,所谓“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也。

再将晨昏线一分为二为早晨和黄昏,则地球又进一步以四象示人:少阳对应早晨,太阳对应中午,少阴对应黄昏,太阴对应子夜。因三爻成卦,又可再将地球一日分为八,先天八卦由此形成:乾兑离震分别对应午时、巳辰时、卯时、寅丑时;坤艮坎巽则分别对应子时、亥戌时、酉时、申未时。

当我们站在晨昏线上,太阳恰好穿过,此时太阳高度角为0°,所以晨昏线又为地平线。地平线是人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相交的线。因为人的存在,天地看上去在相交;反过来,也可视为天地相交而生出了人。须知,象者像也,我们都是在观察世间的镜像。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领悟伏羲一画开天的深意。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就相当于地球从黑夜向白昼的转变。伏羲扮演着人类文明晨线的角色。作为人文初祖,伏羲以木德王天下,这在后天八卦中为东方震木,此时作为文明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

后天震木之用是以先天离火为体。所以,伏羲姓风,风通凤,而“凤,火精”(《春秋演孔图》),“火离为凤”(《春秋元命苞》);其父为燧人氏,燧者取火的工具;其母乃华胥氏,华者植物顶端的花朵,亦为离火;而伏羲之名或可被解为伏曦,即伏藏着太阳。传说,巨人的脚印出现在雷泽之地,华胥氏脚踩之而感应受孕生下伏羲,盖震为足为雷也。

与伏羲相提并论者为女娲,此女娲即是雷泽之泽的兑卦,盖娲音通娃,女娃者即少女之兑也。在后天卦中女娲的兑卦和伏羲的震卦分居西东。相传伏羲与女娲本为华胥氏所生的兄妹,后结为夫妻。世人多难解其意,其实乃易象所致。作为太阳的视运动,震为日出,兑为日落,伏羲与女娲就因此成了有血缘关系的兄妹。然兑既为日落也可为月升,因为白天时月亮被太阳光辉所遮,日落之后月亮才能渐露真容。若以日月关系视之,则伏羲和女娲当然可永结同好。二人所生四子羲和、羲叔、和仲、和叔,即象征由一日之阴阳扩展成的一年四时之阴阳。

阳化气,阴成形。伏羲身处晨线,文明之光跃出了地平线(土);与之相应,女娲则位居昏线,深入地平线(土)来抟土造人。实际上古时男人娶妻以阴阳交合生人即以黄昏为时限,如《白虎通义》云:“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因太阳入地平线越深而阳气渐少阴气渐重,故女娲先是抟黄土做富贵之人,到后来,索性简单行事,用绳子蘸泥浆甩地成贫贱之人。女娲又作为后天八卦的兑卦能起到以金克木平衡阴阳的作用,其传说中的“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大概与此有关。

伏羲和女娲蛇身人首,分别持有矩和规,这其实又惟有以晨昏线方可解通。盖晨昏线乃地球自转和公转之结果。没有公转就没有晨昏线的出现,没有自转就没有晨昏线的迁移。地球自转加公转所成轨道就如同两条蛇尾交缠样的螺旋形,其中伏羲持矩象征自转故为地方,女娲拿规象征公转故为天圆。

二十世纪初大易学家杭辛斋曾于《学易笔谈》中感慨道:

世道陵夷,圣学中绝。人欲横流,罔知纪极。谨愿之士,苦身心之无所寄托,蒿目时艰,恒怀消极。或附托西教,或皈向佛门。而仙灵神鬼,导引修养,及飞鸾显化之坛宇,遂遍于域中。影附风从,是丹非素。不知我国固有之学,贯澈天人,足以安身立命。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易经》。存人道,挽世运,千钧一发,绝续在兹。弘道救世,责无旁贷。惟我同人,自奋勉焉。

时移世易。当此中华文明贞下起元之际,又岂能离开对于伏羲一画开天的回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