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

 老九9ccdvxsyy7 2019-05-14

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小,但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是许多诗词爱好者的首选。写绝句是有章法的,不是能写出四句诗合律就算是绝句,绝句所用的章法起承转合本文参照有关资料,力图分析一下绝句的起承转合,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要点是——: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有味。

    下面我们通几首例诗来看一下绝句的章法。例如: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句碧玉妆成一树高,非常自然;  

    承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做进一步描写;  

    转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用了一个问句;

    合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答的耳目一新。

    再来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算是转得较暗,相当于:(但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悲慨中不失爽朗之气,既写实,又浪漫;既伤感,又幽默,正是盛唐气象的最好写照。通过一个“莫”字来转。

一个好的转结,能让全篇出彩。关于起承转合,主要还是靠自己多读前人作品,细品而领悟。

这种章法的布局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另外,像一些章法较好的作品对创作会有大的帮助。王昌龄、王之涣的,都可以。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大多是章法很好的作品,细品一下,必有收获。

一:起要平直。

“起”又叫起调、发端、起句、起手。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之为“起”。“起”的首要任务是宣示主题,其次则是为全诗定调。

起句常用手法有:明起、暗起、景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1、明起: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

如: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

2、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

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不直接道出,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又如:黄巢【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不直接道出,只是暗中点出题意。

3、景起:借景物起句,应用比较多。或即景生情,境界阔大;或刻画气氛,用做烘托。 

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又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的起句,未必是第一句,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起句有时候可以是两句。先景后情,情景相生。那么这个景一般就是在刻画情景来烘托氛围。

以上几种起句的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往往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是我们起句的目的之一。尤其是绝句,绝句篇幅短小,要在起句的时候就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

4、反起:—不从题目正面写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5、兴起: 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有两种表现形式。

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6、起句发端突兀——这类手法,多用精警之句来打动读者。

比如:子建的 一首诗的开头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这句的意思是说太阳下山,本身意思没什么,此类手法多是把作者的强烈感情溶入到大家常见的平常景色当中,来抓住读者,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诗的开头,是统领全篇的。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凤头”之说。我们介绍过“起”的方式有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求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绝句的篇幅很短,须珍惜文字,总的说来,第一句就应切题。切题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名之为“直切”,第二种名之为“意切”。

李白就是一个长于采用“直切”切题法写诗的大诗人。

如:《峨眉山月歌》:起句为“峨眉山月半轮秋”。《望天门山》:起句为“天门中断楚江开”。《早发白帝城》:起句为“朝辞白帝彩云间”。

这种将诗题中的关键词语直接嵌入绝句第一句之中的切题方法,就叫“直切”,也就是我们讲过的“明起”。有的诗家称这种方法为“承题”、为“点题”,叫法虽不同,其旨却是同一的。

所谓“意切”,即在诗的起首一句中,见不到标题中的任何一个词语,但其“语意”却是切合诗主题。诗人有意隐隐地将题意融化在诗句之中。

如:王建《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请小姑尝。    

王之涣《登颧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首诗使用的也是“意切”起句手法。

常用的“意切”起句法以下面三种为常见:    

1、起兴法:就是先咏他物,借物寓情,触景生情,以引起所咏之词。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以“秦时塞月,汉时边关”起兴,既切题,又能引人产生联想,细细咀嚼,耐人寻味;历来被视为最美最好的起兴诗句。

绝句因篇幅短小,用起兴手法开头的并不多见。

2、写物写景,烘托气氛法。绝句以写景写物为开头,较为常见。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不仅“起句”写景,“承句”也写景。以随风飘零无定的杨花和悲痛啼血的子规起兴,来渲染浓厚的感伤气氛,以寄寓作者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用疑问起句。

如:刘禹锡《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即题设问,下得飘忽突兀,振起全篇,暗点诗人对时序暗换,秋季突来的惊悸与悲哀。”(李梦生语)

诗的起首一句,如何写,方法很多,如何运用,须具匠心,应即情即景,灵活剪裁,既要平直,但又不堕平庸。

二、承要舂(chong)容。

写诗与写文章一样,开头既毕,就应立即围绕主题展示题材,造像造境。绝句的“承”、“转”是集中展示题材的关键部位,须认真对待。

“舂容”就是“文辞引物连类,穷尽变化,宫商相应,金石和谐,雍容畅达”;所展示的题材,所应刻画的形象,具备独特的典型性,分量重,劲头足,像美意浓,意境融彻,既生动逼真,又最能传神达意。

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到岑参远赴西域任职,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路上遇上一位要返京述职的老相识,想托他捎封家信回去。这首诗是当时的真实纪录。    

诗的第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是指远在长安城中自己的家,“东望”指长安在西域之东,“路漫漫”是指道路没有尽头。

岑参远谪边关,东望故园,思亲思乡之情急切深沉。急切深沉到什么程度?诗人不用“很深”、“很苦”、“想念得快要死了”这些抽象字眼;而把一组“眼在流泪,双袖在滴泪”的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典型情节,典型场景;用典型场景,用典型生活细节做诗句,这就是“舂容”。

所以,绝句的“承”,力度要大,味道要浓。展示的题材要丰富、生动、典型;所描绘的形象要丰满、完整、高大;所造的意境要深、要美、要融彻。

古代诗人对“承”决不轻忽,因为“承”不仅在结构中起到“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后面的“体物言志”更有基础。

承接的几种写法:

1、并列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并列。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崔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写朱崔桥的草花,次句并列写乌衣巷夕阳,有对仗的美感。

2、因果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有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

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首句写女主人驱赶讨人喜欢的黄莺,为何?次句承接原因:因为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美梦。

3、连贯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先后连贯关系。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首句写“故人”向西告别黄鹤楼,次句则承接写然后去扬州。

4、递进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意思更进一层,是递进关系。

如: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首句写诗人被贬岭南,在空间上隔绝家乡;次句进一步承接写时间上也隔绝,杳无音讯。

5、比兴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比兴关系。

如:宋朝林升《题临安邸》一、二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首句写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次句承接写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在西湖上仍唱歌、跳舞,到何时才会停止?他们正如“楼外楼”一样,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是唱歌、跳舞!用了比兴手法去承接,强烈地讽刺了无能的南宋政府。

6、反接法,采用与上联(或上句)相反的意思来突出主题。

如:王维的《鹿柴》,

首句说“空山不见人”,次句却说“但闻人语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相关合,并紧接起句的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三、转要变化

绝句的第三句与第二句,是用来展示题材,塑造形象,刻画意境的。

如果说第二句所刻画的形象是平面图象的话,行文至第三句时,就必须变换角度,采用全息摄影术,刻画出三维的立体图象。

如果第二句写“外貌”,第三句应转为写“精神”;

如果第二句既写了“外貌又写了精神”,那么第三句就应转为写“生存环境”、“生活状态”;

如果第二句写的是静态,那么第三句就应转为写动态……总之,要以主旨为中心,或转换角度,或转换场景,或转换意绪,或转换气氛,或转换……我们来看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以淡泊闲雅的语句描绘江村情事,风韵天然。全诗扣定“不系船”三个字。

起句点出夜钓归来,懒系渔船。次句承上说明地点、时间与人的心情,补充不系船的原因。

    三、四句转换角度,宕开一笔,不继写钓鱼人的活动,而写“不系”之船,以“纵使”领第三句,写风吹不系之船;而后再翻过一层,以“只在”相呼应,另辟一景,写第四句,说船不一定会被风吹走,即使吹走了,也只在芦花浅水边,无须为船而担心。

如果说,诗的第二句提供的是一幅渔人夜归图;那么第三句则是渔船被风吹向“芦花浅水边”的画面。两幅图画都是江村生活的典型写照,它们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但不雷同,不重合,这就叫“转要变化’。

在此还须指出,“江村月落正堪眠”所提供的是由动入静的生活画面,“纵然一夜风吹去”则是由静到动的场景,两组镜头之间有一个跳跃,既有情感跳跃,也有情节跳跃,场景转换。这个跳跃或转换不能太近,不能近到没有距离,不能近到没有区别,但也不能太远,远到离题千里。这种情节的跳跃,场景的转换,也属“转要变化”的范畴。

这首诗,这样勾勒,起承转合机巧自然,流转圆润,在曲折变化中,诗意不断深化。    

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是一首诗的“转捩点”,这个“转捩”包括“诗意”和“诗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转捩,即从层流到湍流的过渡。“诗意”的“转”体现在题材上,“诗法”的“转”体现在“宕开一笔……翻过一层……另辟一径”方面。

刘克庄《莺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全诗通过对黄莺的吟咏,抒写热闹春光,生动逼真,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句,写春天里黄鹂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将黄莺比作“莺梭'。第二句,将黄莺的鸣叫之声比喻成织布机声。头两句为直写。第四句,向莺梭发问,洛阳“如锦”春光,须多少精力,多少时间方可织造而成。此句为想象。

千百年来,人们都赞扬这首诗第三句的转捩,为第四句的水到渠成,架桥铺路,巧夺天工,不见痕迹。

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教》中说,“绝句之法,婉转变化之功全在第三句。苦于此处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真可谓中肯之谈。

“转要变化”,就是要起用新题材,塑造新形象、新意境。但这个“转”,要围绕主题“转”,要在“起承”基础之上“转”,既要承前,还要启后,为结尾一句蓄势,作铺垫。

句是把你看到的景物由内心消化后,再组织一个非常得体的语言来说明,是你对景物的见解或者期望。这就是一个从景语转化为诗歌的“转”,称转折,也叫发展,即把诗意推进一步,引向深入,来个突起,把诗境推到高峰。所以,“转句”也是最难写的,既不能转的太急,也不能转的太慢。转急了就会出现“起承”和“转合”之间的“断裂”,转的慢了,就像没有转,平铺直叙了,大家知道这样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管什么体裁的作品,都不能平铺直叙,要跌宕起伏。所以转句要“荡”的开,要由景物推及到人事、哲理,品格、志向等等。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但要注意的是,既要荡的开,合句也要收的回。

转句到底该如何写呢?下面介绍诗歌转折的几种写作手法:

1、实虚转折。即第三句不顺承次句写实景,转折写虚。如: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照山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欲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三、四句遂构成千古名句!

2、抑扬转折。即一、二句已成奔涌铺陈之势,第三句略作顿挫,形成节奏起伏变化,为第四句蓄足复扬之力。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作者遇赦归途中。前两句诗意奔涌直泻;第三句转折写岸边景物,先抑一笔旁景;尾句复扬,表现了诗人脱去劫后的轻松心情。

3、因果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续写,而侧重与第四句构成因果关系。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气氛。第三句转折另写劝酒辞:请君一定干了这杯酒吧;第四句道出原因:西出阳关后就难遇到这么知心的朋友了!中国古时的酒文化里也包含着忧伤、惆怅、鼓励和劝慰,一切尽在酒杯中。

4、景人(或物)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写景,而是折向写人(或物),为第四句铺垫。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一、二句咏山及原野,已到奇寒季节。第三句转折写一披蓑衣、戴斗笠的老者形象,为第四句蓄势。于是,在孤寒天底下,树立一个忘掉一切,专心垂钓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渔翁形象,令人敬仰!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的三、四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次句写了桥边花草和巷口夕阳之景后,第三句转折写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物):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现在飞燕去哪?第四句写燕子随便飞入了普通百姓家。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暗示了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5、进一层转法。推进一层,又叫做层层递进,是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但必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起、承二句正写题面,而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也就是进一层转法。

6、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退一步的转法,也有起句和承句写过去时刻,转句回到现在的。大家可以尝试着应用。

7、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贾至的一首诗: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借用东风、忽言有愁,与上文之意完全相反,即为反转法。

8、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

例如:

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两句写景,第三句结合题目的转法,但是这个没有扩大范围,只是结合。还有的就是扩大了范围,

    此外,还有第三句转折写地点、发议论、写事情、用典故等等,不在此一一举例了。总之,转句是主观意识上的衔接承句。转句是从承句转折来的。承句的景便是引发转句续情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片林子,那么转句就是林子上空的一层云彩。它是来自于景语却超出景语的一层意识。有了这层意识,我们何愁不会给读者一个思维力的空间呢?初学者,往往在转句中发生断裂。大家要掌握并合理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做到学以致用。

四、合要有味。

起承转合的合句就是合一篇的终结之意。要根据开始确立的中心思想,来确定结句以什么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总之,“诗言志”,合句收场可以是对上文景与情的收场,也可以对上文的情再作延伸,就是语言尽了,但是由语言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未尽,让读者读完全篇后,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往更深处感悟。是情景抒发到一个极致后的感悟。其实,合句就是合题,就是包容,包容起来了才是一个整体。如果诗的题目是全诗画面的一个标注,那么合句就如同标注的立意体现。

合句不要拖泥带水,要紧接转句,干净利落。这就要求,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句的意境上。以一字或两字接转句,使其连接、不断裂,要以意为上。可以明示,也可暗示,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也就是说,诗歌的“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明确主旨,拓出远神,感染读者,抒发情怀,勾起读者遐想等收结全诗。正如宋朝洪迈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明人谢榛也说:“结句当如敲钟,清音有余。”

所谓的“合”,即诗的结尾。古人喻之为“豹尾”,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怎么办”的问题。但又必须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正反两方面论证后,文章结尾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重申文章的论点,这样既可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又可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最后根据情况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或发出号召,或作劝勉等。结尾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抒情收尾。即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意境。

如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抒情的结句,是点睛之笔。读者不难想象,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蜡烛尚能“替人垂泪”,离人之悲,更何以堪!意境深远,韵味绕梁。

比较出名的一首: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2、设问收尾。即以发问、反问作结。问得巧,发人深省!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通过结句的明知故问,诗意拓展了: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美在蛾眉,更美在一片等待中产生哀怨的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巧妙一问,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美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相思?还是男子另有春花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矣。

3、根据题目收尾。根据题目收尾一般有三个方式:

A、就题目收尾诗,一般是指命题诗的扣题。

B、从题收尾  也就说根据题目我们写出的某些情感或思想来收尾。

C、就题用虚笔来收尾。

   如:杜甫的《画鹰》

结尾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意思是说鹰从画上下来去搏击凡鸟,来衬托画鹰的人的高超画艺。

诗歌的结尾,除上述三种常见外,还有陈述式: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对比式:如李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对仗式:如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还有用议论来结尾的等等。   

结尾应如何去“合”,笔法很多。这里用景、情语收尾要注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但最终离不开一个原则:合,必使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回味无穷。总之,起句和结句。要做到一点就是“起的自然,结的深远”,首尾相映。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句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起承转合这种章法布局是绝句最常用的写作手法。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起承转合是为文章服务的。它们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总之, 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这个指的是出人意料,有新意等等。当我们表述的题材蕴含事物的发展顺序、情感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时,一般采用起承转合法。也就是说: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歌创作中的“起承转合”是很重要,但是,诗的章法应该从诗的内容出发,不应一成不变。就象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的:“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提倡自然地表达心中所要说的话。他还说:“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此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这种反对死守成法,主张“以意运法”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只有“以意运法”,写出的诗才是好诗。

(本文资料来源:部分引自的《铁锁尔<诗词格律>讲解》,有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