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概说(14)

 闲人随心 2015-05-01
    格律诗精练至极,世所罕见。绝句只有四句,律诗不过八行,排律句数不定,在此姑且不说。下笔时,每字每句都须反复斟酌,精心安排;修改时,每字每句更须掂量数遍,乃至千遍万遍,仍嫌分量不够,成色不足。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实不为过。起承转合四法,每法多则数句,少则一句,无一法不重要,然转法与其诸法相比,在结构中为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异常关键。它是在结句与起句承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若将两端分开来看,似无联系,而连接起来,却妙趣横生,出人意表,令人叫绝。诗至转句,仿佛人马行至三岔路口,向何处去,眼前一片迷茫,若向右转,可能山重水复,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若向左转,或许柳暗花明,风光无限,满眼生机。
    在绝句或律诗中安排转句,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淡而无奇,使其达到曲折宛转,耐人寻味之目的。
    诗从起句到达承句,完成了初级阶段的任务,已为全诗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果仍沿着原来的思路,继续朝同一方向直线发展,肯定会落入窠臼,难以创新,它最好的出路是独辟蹊径,别开一境,陡然急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安排一转句,会拓宽诗的意境,使诗意瞬间升华。如果像多年的老寒腿——无论如何都转不过弯来,诗味必定会荡然无存。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写诗的经验也同样告诉人们,不会巧妙使用转法的人,很难写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好诗。所谓“诗贵有转手,非熟于法者不能”,正是这个意思。
    王楷苏在《骚坛八略》中说:“七绝全要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也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尽矣。”
    律诗多在第五第六句转,有时也在第七句转,极少数也有在第三第四句的。
转句要借助于想象去完成。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想象条,有两个义项。一、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认真分析一下,第二个义项几乎出自第一个。对想象的第一个义项可分为两部分来认识。一是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们把记忆中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等等,都联系起来,调动起来,以供运用。二是其目的在于创造新的形象。即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经过认真分析比较,进行剪裁、取舍,甚至一取万弃,重新加以组织,并渗入作者的感情,注进作者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在此应特别强调的是,在注进作者主观意志时,作者可将其纵情发挥到极致。可以这样说,想象是作者由大地连通天空的桥梁,是连通时间空间的金色航道。
    想象可以分为联想、类比和幻想。这里突出讲一下联想。
联想就是由于某意象而想起其他相关意象。联想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纵向联想法、横向联想法、纵横交错联想法、假设联想法、因果联想法和连类联想法。写诗时可以借助这些方法转折,以便转出新意。
    借助于纵向联想法,进行转折。纵向联想法就是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结局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顺序进行联想。纵向联想法又称历史联想法和古今联想法。它在转句的运用上有时以事物发展的环境、背景为起点,并由此联想到现在和未来。如袁凯的《淮东逢张十二信》:“少年追逐共西东,吴迈文章马亮弓。一自干戈零落后,白首淮海独相逢。”他的另一首《扬州逢李十二行》:“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廓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注:本文所引之诗俱为明诗)这两首诗的转句都在第三句,时间都是由过去转到目前。当然,有的诗将时间安排得特别紧凑,转得也很自然。如林鸿的《寄逸人高漫士》即属于此类。林诗云:“独倚城南百尺栏,粤乡秋思浩漫漫。平台树色催晚照,近郭砧声报早寒。云物正当摇落后,关河终念别离难。龙门别墅今宵月,谁与相同把酒看?”诗从白天写到傍晚,又从傍晚转到夜间。也有的诗是先写现在,再转到从前或转到未来的。
    借助于横向联想法,进行转折。横向联想法是从一种意象推及到其他同时存在的另一种意象。这种方法属于空间联想法。这种联想法主要包括相似联想法和反向联想法两种。诗的转法可以借助于这些方法,将诗的意境拓宽,使诗意升华。
    相似法是通过意象之间相似、相近性质或特点进行联想的方法。两种或多种意象之间,只要有某些相似,都可以进行联想。可以是意象的外形,但最主要的是其本质或精神方面的相似,一般说来,形似者,不易于揭示出双方本质的东西,神似才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有机的联系。作诗时可由实到虚,由小见大。如周立勋《伤春》之二:“白燕坟前载酒过,几人同唱柳枝歌。莫愁一夜花如雪,摇落春心自此多。”这首诗在第三句转句,将柳花比作雪,不仅仅是取其颜色相似,如果进一步探究,还可以发现,柳花是春天的象征,而雪花是冬天的象征。诗人这样一比,将春天一下子拉回到了冬天,正和诗人当时的心情相映照,使“摇落春心”之意跃然纸上,这便是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反向联想法是根据意象间的对立联系进行联想的一种联想方法。诗在转句中也常用反向联想法。如申从濩的《伤春》:“茶瓯饮罢睡初轻,隔屋闻吹紫玉笙。燕子不来莺又去,满庭红雨落无声。”春天正是莺歌燕舞的季节,而今年燕子不但不来,而且连黄莺也飞走了。反向联想法在第三句转句中对突出本诗的主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一切都正常,正值大好春光,燕子该来就来,黄莺该唱就唱,何有伤春之感?
    借助于纵横交错联想法,进行转斩。纵横交错联想法就是由时间联想到空间,或由空间联想到时间的一种联想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转折,可以让时空流转,使诗更具有立体感,增加其厚度和宽度,拓宽诗的意境。如汪广洋的《登南海驿楼》:“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冯唐头白偏多感,倚偏天南百尺楼。”前两句写空间,第三句一下转到古代的冯唐,便是运用了纵横联想法。再如王世贞的《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前四句用的是纵向联想法,到颈联忽然转用横向联想法,由写时间转为写空间,这种时空流转的写法,在写诗时经常会用到。
    借助于假设联想法,进行转折。假设联想是以已有的情景事理,联想到从未见过或听过的情景事理,并判断这种情景事理可能是真或者是假,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联想。如商辂的《咏春》:“泣抱琵琵恨不禁,胡恩终浅汉恩深。孤坟若不生青草,谁识昭君地下心?”吕柟的《松竹梅月韵》:“霜落千山树谢花,寒梅松竹翠相加。若非天上团圆月,怎见人间有岁华?”《题周道通画白菜》:“清白谁知此味长?遐思江汉与秋阳。丹青若解此中意,画到人间小圃央。”这三首诗都在第三句转折,分别用“若不”、“若非”、“若”进行假设,使诗意出现转机。当然,这种假设,不是逻辑学中的假设,也不是议论文中的假设。在诗中,运用假设推出的“理”可能会很荒唐,但仔细咀嚼,却意味深长,因为诗追求的是“无理而妙”。如“孤坟若不生青草,谁识昭君地下心”。“地下心”,只是诗人的想象,重在言情。在现实生活中,莫说坟上生了青草,即使长出十万株参天大树,也不可能有谁看到“地下心”。诗中的转句妙就妙在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借助于因果联想法,进行转折。因果联想法是从事物的原因想到结果,或从结果想到原因。具体运用时是按时间的先后推移,有的是用逆时倒叙由果溯因。如舒芬的《对雨有感》:“北风吹雨自潇潇,涨浪何如江上潮。明月潮来江岸没,潇潇三日水平桥。从诗中可以看出,下雨是原因,“潮来江岸没”是结果,“水平桥”又是下雨三日后的结果。此情此景,也可能是诗人亲眼所见,也可能是诗人的联想。应该说“江岸没”、“水平桥”在很大成分上是诗人看到江潮以后的联想。舒芬的另一首《及第》:“五百名中第一先,花如罗绮柳如烟。绿袍着处君恩重,黄榜开时御墨鲜。足蹑青云辞白屋,手攀丹桂上苍天。时人勿讶登科早,月里嫦娥爱少年。”这首诗八句四联完全依照起承转合的方法安排结构,首联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为转句,尾联为结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首联应该是结果,其原因是多年苦读,在诗之外,被省略了。首联和颔联联系起来,又成了颈联的原因,颈联又成了考取状元的结果。有了黄榜得中,才能“蹑青云”、“辞白屋”,才能“攀丹桂”、“上苍天”。当然,这一联的写法是虚实并用。第五句是虚写实写相兼,第六句完全是虚写。由此可见,原因或结果在一首诗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借助于连类联想法,进行转折。连类联想法又称接近联想法,是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有直接联系或同一总体意象中的其他意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因而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如谢迁的《芙蓉》:“傍水施朱意自真,幽栖非是避芳尘。已呼晚菊为兄弟,更为秋江作主人。”芙蓉和菊花不仅同属于植物,而且在开放的时间上比较接近,因而被诗人称作弟兄。
    类此和幻想在转折时也常常用到,但因为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多讲了。
另外,诗的转法如果依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会有多种多样。如施敬的《南行途中寄钱塘亲友》:“万里移家入瘴烟,故乡音耗若为传。衡阳自古无来雁,况去衡阳又八千!”古有鸿雁传书之说,雁在此指代书信。在衡阳已不见到鸿雁传书,何况如今要去的地方比衡阳还远八千里呢?这首诗用的是进一层转法。王问的《赠吴之山》:“城柝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看君已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此诗用的也同样是进一层转法。张家玉的《自举师不克与二三同志怏怏不平赋此》:“落落(不在乎,不介意貌)南冠(指被俘的囚徒)且笑歌,肯将壮志竟蹉跎?丈夫不作寻常死,纵死常山(指唐代常山郡守颜杲卿。安史之乱时,常山城破,杲卿被俘,叛军割下他的舌头,但他誓死不降)舌不磨。”这首诗用的是推开一层转法。还有一种是反转法,如周在的《闺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诗中转折的目的,在于通过强调、铺垫、反激、突出等手段转出新意,避免单调。在写诗时常用只今、而今、今日、如今、昔日、昔、今、不、莫、莫非、若非、若无、若、愿、欲、纵、纵使、纵然、何、何当、何日、谁、熟如、如何、何不、更、独等词来转折。
    转句有多种转法。若从内容方面讲,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或由景物状况到人的各种活动需要转折;由他人的活动,到自己的活动、见闻,或由自己的活动、见闻到他人的活动需要转折;由从前到现在,或由现在到从前,或到未来,需要转折;由描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等等,都需要转折。或从其他方面讲,由低沉到高昂,或由高昂到低沉;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或由虚到实;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由喜到悲,或由悲到喜;由正到反,或由反到正,等等,也都需要转折。
转句只是手段,必须配合结句,而结句才是主旨。在诗的起承转合四法中,转句最见功夫,能不能从平常的事物中觅出新意,写成诗后令人拍案叫绝,就看诗人对转句的把握。
    转句具有极高的技巧,过不了这一关,要想写出好诗,是非常困难的。为诗要少掏笨力,多用巧劲儿。有时多用巧劲儿可以四两拨千斤,多掏笨力往往会陷入重围,难以自拔。用巧劲儿就必须借势而转。此如骑自行车转弯,必须看准方向,把握力度,掌握速度;必须顺势平稳,不能强转、快转、急转,不然,转得太快、太急、太陡往往会摔跟斗。
    诗的功夫,很多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欲写好诗,须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只看诗词技法之类的书籍,往往会作茧自缚,跳不出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圈子。清代名医徐大椿,从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并悟出了很多道理,提出了“用药如用兵”的重要思想。他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矣。”我说,一部《孙子兵法》若能悟透,为诗之法已精通大半!譬如:《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又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将军所统帅的是部队,是战士;诗人所统帅的则为字词、意象。两者都有哪些相似,读者都是明白人,敬请去学去悟,悟透了,再展纸操笔,诗中肯定会有另一番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