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萝架、喷泉、苍翠的古树,林立的奇石……这曾是约100年前,法国籍医生贝熙业在京郊修建的“贝家花园”的秀丽景色,时光荏苒,随着这位“白求恩式”国际友人的离去,曾经的花园也逐渐凋敝。如今,这座见证中法人民传统友谊的“花园”,被纳入“中法文化交流基地”,贝家花园将恢复往昔的容颜。 贝家花园尘封了半个多世纪,贝熙业的故事也埋藏了60年。2013年,北京海淀区政府重新修缮了花园,是时候了,我们今天需要讲出这段历史。 贝熙业简介 这位就是贝家花园的主人,一位来自法国的医生,名字叫做:让.奥古斯坦.贝熙业,1872年7月9日生于法国利莫赞大区,1958年2月5日去世于法国奥维涅大区。 贝熙业生活在山区,小时候家里很穷,接受完基础教育后,他胸膛里不安分的血液逐渐开始沸腾,他想要走出小山村,走出大山,甚至走出法国,他要想实现他的梦想,最便捷的道路就是考取军校,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贝熙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波尔多海军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医,被派往塞内加尔,印度,伊朗和越南。1912年底,贝熙业乘船离开法国,沿途遍览美景,经过数月的海上旅行,他于1913年4月抵达天津,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被派往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任医官。 贝熙业大夫医术高明,内科、外科均能诊治,是北平法国医院的医生,在当时也很有名气,民国初年曾任总统府医官。贝大夫对中国百姓十分同情爱护,当地村民生病常找他诊治,他不仅免费给治病还常常免收药费,当地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贝大夫的事迹。他对中国文化有很高兴趣,常常和朋友就中国乃至东亚的命运展开讨论,贝家花园因此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他在中国的岁月长达41年,贝熙业这个名字伴他一生,在他去世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被人们记起。 贝熙业的好友
贝熙业在总统府医疗顾问期间,贝熙业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铎尔孟。在袁世凯的外国顾问中,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年轻法国人引起贝熙业的注意,他就是铎尔孟。于是他主动开始接近铎尔孟,在生活上照顾单身的铎尔孟并对他的一些怪癖表示宽容。铎尔孟除了巴黎和北京之外,几乎不了解世界其他的地方,贝熙业却走南闯北,经历充满传奇,从贝熙业那里,铎尔孟得以知晓书籍之外的广阔世界。 在贝熙业兄长般的关怀中,铎尔孟渐渐卸下心里防备,开始展现出他诙谐、多智的一面,于是两人越走越近,铎尔孟开始经常出入贝宅,在那里品尝美酒佳肴,他称贝熙业“老伙计”,在美餐之余,他还会顺手带些好吃的回家,贝熙业的私车、仆人也被他经常驱使,贝熙业对此总是一笑而过,时间越长,两人相交越深,铎尔孟没有家人,他便把贝宅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把贝熙业当成兄长。 百姓眼中的贝大夫 中法文化交流资料收集者张文大老师,依然记得他的兄长曾得到贝大夫治疗的事迹,他说:“哥哥身上长了脓包,夜不能眠啼哭不止,缠足的母亲背上哥哥步行四五里到贝家花园,贝大夫为他擦去脓血,消毒敷药,很快红肿消退,疮口长平痊愈了”;南安河村高秀明的母亲得了乳腺炎,贝大夫为她做了切除乳腺的大手术,分文未取;温泉村的老人胡保善,今年已经有82岁高龄,年幼时他膝盖脓肿,贝大夫为他作了开刀手术,治好了腿病,至今右腿的疤痕还在。热心的贝大夫,为百姓看病,不收取分文,中国文化中所崇尚的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思想与法兰西民族崇尚的博爱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贝熙业身上合为一体,是人人敬仰、爱戴的贝大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