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申国难 神州陆沉——渐行渐远的汉字文化圈

 焦耳3 2019-05-14

西元1644年,满清入关,神州陆沉,遍地腥膻。随着南明诸王和台湾延平郡王,反侵略抗争相继败亡,立国300多年的大明王朝,也彻底终结。汉人忍受着剃发易服,被侵略者用最野蛮的方式凌辱着,苟活着。汉字文化圈的其它国家的态度又如何呢?

(甲申之变时在位的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

日本国此时正值江户幕府统治时期,由于德川家康的遗训,不允许干涉大陆事务。这时期在位的第三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对大陆上发生的这一系列天崩地裂的变化,持中立态度。日本的儒学者林春胜,林信笃父子,将大陆天翻地覆的巨变,写成《华夷变态》一书,上呈江户幕府。

虽然从感情上日本人特别同情汉人的处境,对于南明政府的求援也曾提供过一些铜,火药,军粮,火绳枪等战略物资和装备。但并没有派出援军,支持汉人的反侵略抗争。不过日本国倒是接收了数十万的汉人难民,其中包括明末五大思想家之一的朱舜水。

(甲申之变后东渡日本,明末五大思想家之一的,朱舜水,日本水户黄门的开创者,他的思想成为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避地日本感赋】明.朱舜水

其一

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

衣冠虽有先朝制,东海幡然认故园。

其二

廿年家国今何在?又报东胡设伪官。

起看汉家天子气,横刀大海夜漫漫。

(现位于东京大学农学院的朱舜水先生逝世之地碑文)

我们再来看看越南的情况,明末时的越南正是郑阮纷争的时代,所谓郑越纷争指的是越南北部的郑朝和越南南部的阮朝两强相争。这在越南的历史上叫做南北朝,北方的郑朝和中国接壤,对于南明与满清的战争持中立态度。除了接收部分明朝遗民入境避难,没有给南明提供过任何支援,当然也没有对南明落井下石。接收的明朝遗民呢,必须按越南习俗生活,也就是完全归化成了越南人,不再保留中国人的民族认同。

而南方的阮朝,则大量接收明朝遗民,这些遗民也是后世越南华族的由来。这批明朝遗民被称为明香人,意思是: 传承明朝香火的人。 据《大南实录》的记载,第一个明香舍成立于1650年前后,大约集中了5000左右的明朝遗民。随后又不断有明朝残兵流落到越南。逃亡越南的明朝残部往往以水军居多。

而对甲申国难的巨变反应最为强烈的莫过于朝鲜,早在西元1644年以前,朝鲜就经历过两次满洲人入侵,第一次是发生在西元1627年的丁卯胡乱,第二次是发生在西元1636年的丙子胡乱,两次满洲人入侵造成了50万朝鲜平民被掳掠为奴,八旗兵所攻破的城市被焚毁,烧为白地。

('大清皇帝'功德碑上的满文)

(刻有仁祖大王向清国酋长黄台吉下跪的浮雕)

沿途所见活物,无论男女老幼皆屠戳殆尽。朝鲜在满清的淫威下,被迫奉大清国为正朔,黄台吉酋长还要求朝鲜刻碑立证,这就是现在韩国首尔附近的三田渡碑,也称'皇帝功德碑', 所谓大清国的功德,什么功德啊?杀人百姓,淫人妻女。

当甲申巨变的消息传到朝鲜时,朝鲜上下从国王到庶民无不悲鸣恸哭,对于朝鲜来说明朝的覆亡可谓是天崩地裂的巨变。朝鲜军民将明朝覆亡的原因归结为东征。大致的意思是:天朝为了拯救三韩百姓于水火,出力太大,导致辽东空虚,清狗趁虚而入,才使神州陆沉,遍地腥膻。也就是说大明父母之邦,是为了救我们才灭亡的,所以我们要让大明永远活在朝鲜。

于是仁祖大王设立大报坛,祭祀明太祖,明神宗两位天子。到英祖大王在位时,将明毅宗也列入大报坛祭祀名列。 英祖在了解到满洲人入侵朝鲜时(丙子胡乱),崇祯皇帝曾下令陈洪范出海援救朝鲜,而恸哭不已。试思崇祯时景象,清兵满辽阳,流贼遍中原,然犹欲涉海出师,远救属国,中夜念此,不觉泪下。

  朝鲜视满清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满清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大明崇祯年号。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大明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大明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孝宗的“反清复明”战备 

  孝宗大王李淏,早年跟他哥哥昭显世子一起,曾经被入侵朝鲜的满洲人掳到盛京(今沈阳)当了七八年的人质。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大明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

孝宗大王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两班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

(图为汉服同袍赴韩国首尔,与在韩国的明朝后裔共同祭祀毅宗烈皇帝)

虽然朝鲜和安南(当时的越南)慑于满清的兵威而勉强形式上屈从,但是这些国家在内心里却是不服满清的,在他们看来满洲人不过是一个靠打家劫舍而起家的爆发户而已。朝鲜使臣到明朝,将所行记录为《朝天录》,而朝鲜使臣到大清国,则将所行记录为《燕行录》,一个朝天录一个燕行录,一个是来朝见天子,是一种虔敬的态度。而另一个则是来北京公费旅游,完全没有一丝点的尊重之心,可见朝鲜对大明与对满清的态度,截然不同。

从汉字文化圈各国对甲申巨变的反应来看,明朝的覆亡不光是汉人第二次亡国亡天下。也使得汉字文化圈由原来的相互亲近,到后来的渐行渐远,直到现在!中,日,韩,越,这些原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虽然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是非常遥远。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华夷变态的历史悲剧!未来汉民族如果能够重新复兴,将有可能再次整合汉字文化圈,希望中日韩越琉各国,能够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多多交流,愿东亚文明再放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