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二十八期(总第314期) 在我小时候,尤其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当我们不想学习时,父母会对我们说,如果不好好学习,那就只能像他们那样一辈子在土里刨食,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 这样的话常常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是很大的动力。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不愁吃,不愁穿,不再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是我们当年努力学习的重要理由。 然而,现在的孩子,不仅仅是城里的孩子,也包括大多数农村的孩子,从小就都吃穿不愁,这时,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激励学习的理由就不那么管用了。因为学得好学得不好,感觉上差别不大,该吃吃,该喝喝,啥也不耽误。 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还常常采用物质诱惑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学习,承诺考试得到多少分以上,就给买什么东西作为奖励。 类似这种物质激励的形式,还有很多变种,不但平时小考,还有小升初或中高考之类的大考,家长许诺孩子拿到什么样的成绩,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给奖励,小到一件流行的电子产品,大到一次出国旅行等等。但是不是达不到约定的成绩,就不给这样的奖励呢?常常也不是。这就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的心理。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和老师,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或者成功人士来举例,来说明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开豪车住豪宅等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所谓激励,和“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并无本质区别,甚至问题更严重,后者还有知足常乐的意味,而前者则可能令人掉到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鸿沟之中。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太过切近,又太过于和物质挂钩起来了。 太切近的目标实现了,就会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茫然不知所之。哪怕以考大学甚至读博士作为目标,仍然逃不开失落之感,只不过时间稍微推迟了一些而已。太过于和物质的东西挂钩,要么物质条件本已经足够好,缺少更大的动力,要么陷入到欲壑难填的窘境之中。 以上这些都不足以真正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只是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长期来看非但动力不足,甚至有害无益。 那到底孩子的学习动力在哪里呢?我以为应该关注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收获兴趣。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非常无趣,即使有很强的功利需求支撑,也很难坚持下来。 事实上,孩子对有趣的理解和我们成人并不相同,有时候甚至他们的有趣,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无聊甚至是胡闹。 比如,小孩子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常常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串改诗歌,不仅有各种谐音联想,甚至各种“屎尿屁”之类的在成人世界中比较避讳的词汇都高频率出现在串改的诗歌中,成人觉得无聊甚至是胡闹,但孩子们却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作为成人不应该急于否定这种尝试,而应该对这种尝试加以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在觉得有趣的基础上,不断探寻语言表达的形式和边界。 不只是语言学习如此,其他领域的学习也是如此。不要用过强的功利性遮盖了其有趣的方面,要尽一切可能,将其有趣的方面展示出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二,要让孩子在学习中发现规律。 因为急功近利的原因,我们老师和家长常常习惯于告诉孩子各种规律,并通过各种练习来强化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而缺乏耐心地等待,给孩子自己发现规律的机会。 比如,我们的老师,愿意给学生们提供自己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应对考试的所谓答题公式与技巧,自己在探寻这一公式或者技巧中获得快乐,但却偏偏不给学生发现相应规律的时间,野蛮剥夺了他们思考的快乐。 用考试成绩或者排名来推动的学习,看似行之有效,实则后劲不足,因为那只是外力,一旦这种外力撤去,学生很难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要有意识逃开考试的枷锁,引导学生真正在探寻规律中学习,在发现规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那才是真实恒久的动力。 第三,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探寻哲理。 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永无止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经典问题,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永远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又一个个体不断思考。 一个切近的目标总有抵达的那一刻,如果我们把目标设置得太近,或者太过于实在,一旦实现,总会让人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失落感。仿佛爬山,登顶的那一刻固然喜悦万分,但也会不可避免地接下来就要走下坡路。而对人生价值,人生哲理的思索,则永远只能逼近,不能抵达,而这种状态正是使人不断地为之奋斗的最重要理由。 要和孩子多谈谈人生,多谈谈理想,虽然看似无用,但却是“无用之大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玩儿,有趣,而一定最终会落脚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上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人生之境。 人之于兴趣,于规律,于哲理,有天然的亲近感,我们只要在日常的教育中不人为地破坏这种亲近感就足矣了,就不会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这个问题发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