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蒿素的故事

 一路向西的小伙 2019-05-14

药用价值较高的黄蒿

【引语】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北越军队常出没于山间丛林地区,而这一地区恶性疟疾流行猖獗,且对奎宁及奎诺酮类抗疟药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具有耐药性,平民与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政府向外界请求支援。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5·23 抗疟计划》的实施,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代号为'523'。

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  1967年“523”计划研究专题 [2] 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

屠呦呦的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用传统的加热受试植物获取汤汁的实验方法却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虽然中医传统一直有应用青蒿治疟疾的传统,但事实上,从远古时代一直到1693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成功地抗击过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比如三国演义里多次提到的“瘴气”,煞是可怕;甚至行走于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也对疟疾无可奈何。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看过《康熙王朝》又称《康熙大帝》的人肯定印象深刻),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高手都束手无策,但最后依靠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完美治愈。笔者曾在《起源于中国,兴盛于日本,开花于德国——助消化良药慷彼申给人的启示》一文里这样写道:……白晋和洪若翰两位神父用金鸡纳霜救了这位皇帝的命。然而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却被康熙秘藏于皇宫!就在康熙病愈近20年后,大名鼎鼎、权势熏天、富可敌国的曹雪芹的祖父,皇帝的亲信和密探——曹寅也得了疟疾。落后、自私、顽固观念支使下的帝国20年时间都无法使金鸡纳霜这一治疟良药推广普及!虽然康熙立即派人星夜赶去送药,但依然迟了一步,药送到时,曹寅已然病逝……

集中全国力量应用人海战术,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屠呦呦小组最后才在黄蒿的乙醚提取物里发现了一种“有抗疟活性的药物”。

据可公开获取的资料显示:屠呦呦的灵感来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绞汁”用药的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悟到:不能加热受试植物(实因青蒿素受热会失去活性),想到了用乙醚提取。改用现代科学手段即乙醚溶出,以帮助从不同的植物中提取分析,一番大规模的组织筛选(如上文所述的几万份次的试验),最终才从黄蒿(不是青蒿)中成功提取到这种抗疟药物。

人们在遇到巨大灾变的时候,一些无神论解释不了的东西,往往能从玄学中找到答案。例如国人忌讳的“4—死”、“8—发”之类的数字预言,经常出现在某些人命运的关键时刻。在我们老家,从古到今,都会用一种叫“蓬蒿”(土名)的植物驱蚊:晒干,系成小捆,点燃后吹灭,源源不断的“蓬蒿烟”确实有一定驱蚊效果。也不知道此蒿是否即彼蒿?同时也纳闷,在没有显微镜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知道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呢?而数千年后的屠呦呦女士竟也从“蒿”里发现了抗疟的良药。这许多的联系,难道真有玄机吗?

很多秉持这种玄学情节的人,难免会将这种抗疟药的功劳记到中医的头上。所以如何命名这种神药及后续的自圆其说,就成了一项关乎中医声誉的头顶大事。

药是从黄蒿中提取的,这可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因为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都见证了这个事实;而中医典籍的记载及中医传统也一直是应用青蒿来治疟疾,这也是铁板钉钉的事,但要命的是:屠女士们却证实了青蒿里面并不含有从黄蒿里提取的这种抗疟活性物质;但,这种神药的名字又必须体现中医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写到这里,我甚至想象出了当时主管官员左右为难的窘态。

但很快,此事圆满解决。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很圆满:1、将此种抗疟良药命名为“青蒿素”;2、两次修改药典,最终将黄蒿的名字彻底改成了青蒿。

上一自然段的说法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不适,甚至招来骂声一片。

被医典古籍视为抗疟良药的青蒿

幸好,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让我及时保留了一些证据,以下就是从QQ浏览器路径,搜索关键词“真假青蒿”轻松得到的文章截图,但愿此文不会因本文发表而被紧急下架。

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中提取的。不是从古人典籍里认定的青蒿里提取的,青蒿内并不含青蒿素——从上文抽丝剥茧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常识,这种常识有利于我们辨认眼前这个逐渐模糊的世界。

顺便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青蒿鳖甲汤(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里的青蒿并不含青蒿素,即使使用黄蒿代替青蒿入药,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也被破坏殆尽——这才是千百年疟疾肆虐、毫无“瘴”法的根本原因。而将屠呦呦女士推上领奖台的是现代科学的实验和缜密的临床试验,当然还有团队艰苦卓绝的“验药”过程。至于中医理论之于青蒿素的关系,除了我上面提及的仅能作为饭后谈资的“玄学”成分外,在国际专业论坛上却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这就是青蒿素的故事。

当我们看到命中靶心的利箭时,千万别忙着鼓掌:因为有时候,靶,是可以事后画上的。

作者简介:李成,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致力于健康常识的启蒙、从医趣闻的分享、生活感悟的记录。名下有公众号“李成健康生活资讯”和“橄榄树下李医生”;微信号ch18006760325,ch13968535310欢迎添加,愿与您共同呼吸,守望相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