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题 18.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B瓶灌半瓶水,打开K1和K2,向下推注射器,看到___________,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证明CO2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 A中充满CO2,B中放入足量的稀盐酸。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20mL NaOH溶液(足量), 充分反应后打开K1和K2,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3)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A瓶放入一定量的MnO2,B中放入半瓶80℃热水,管口处放一块白磷(白磷着火点为40℃),注射器中是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证明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操作及现象为_____。 19.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工: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现象b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四、推断题 20.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反应①中A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反应③、④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4)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写一点即可); (5)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__________。 21.客家围屋如同城堡,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现有A、B、C、D、E 5种物质作为围屋的守护“卫士”,它们分别由氢、碳、氧、钠、钙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五种物质间建立起如图所示的关系才能组成守护的防线,其中物质A和B是常用的灭火剂。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生成物质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下列物质作为“外敌”分别对围屋发起进攻,若该物质只要与两位相邻的守护“卫士”都能发生反应就能攻破防线,那么能攻入围屋的物质是_______。 ①铁 ②稀盐酸 ③氧化铁 ④稀硫酸 (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D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请解释xy段温度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 ②在z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五、计算题 2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纯碱样品(杂质仅含NaCl)中质量分数的测定,主要测定流程如下图: (1)请指出图中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 (2)若称取样品质量为6.0g,反应后称量烘干沉淀质量为5.5g,请计算纯碱样品中质量分数。(精确到0.01%)__________ 23.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 12.5 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 100 g 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 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阳离子为_____(填写离子符号)。 (2)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结果精确至 0.1 g)。 (3)A 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与解析 18 B瓶有气泡冒出 NaCO3 +2HCl==2NaCl +H2O +CO2 ↑ 开始时白磷不燃烧,推注射器后白磷燃烧 【解析】本题考查了碱的化学性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燃烧的条件探究。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1)检查装置气密性:B瓶灌半瓶水,打开K1和K2,向下推注射器,看到B中导管口产生气泡,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充分反应后A瓶的气压降低,打开K1和K2,稀盐酸进入A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3)A瓶放入一定量的MnO2,B中放入半瓶80℃热水,管口处放一块白磷(白磷着火点为40℃),此时白磷与氧气隔绝,不能燃烧,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能证明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操作及现象为:开始时白磷不燃烧,推注射器后白磷燃烧。 19.(1)盐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或稀H2SO4等酸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有白色沉淀产生 无色酚酞不变色 【反思】CO2+2NaOH=Na2CO3+H2O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实验流程图和现象可知:(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酸;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盐酸 (或稀H2SO4等酸);Na2CO3+2HCl=2NaCl+H2O+CO2↑(或稀H2SO4等酸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A是CaCl2溶液(溶液呈中性),当实验现象a为产生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变红色;则猜想Ⅲ成立; 【反思】氢氧化钠不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且能与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因此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密封保存.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变红色;CO2+2NaOH=Na2CO3+H2O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20.O2 催化作用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 +3CO 【解析】 【详解】 同种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有过氧化氢和水,过氧化氢具有消毒杀菌作用, B是过氧化氢,D是水,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且A为黑色固体粉末,可知A是二氧化锰, C就是氧气,最常见的金属是铁,铁和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又因为E和盐酸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可以确定X是铁,E是铁锈且符合“E为固体氧化物”的条件,铁锈能和有毒的无色气体 Y反应生成铁和Z,Y是一氧化碳,Z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素和光合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是有机物,符合题意; (1)C是氧气,故填O2; (2)物质A是二氧化锰,反应①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反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故填催化作用; (3)E是氧化铁,Y是一氧化碳,③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反应,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④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二氧化碳和铁的反应,故填Fe2O3+3CO (4)反应②是铁和氧气水蒸气发生的铁的锈蚀,保持铁质容器表面干燥、涂油、刷漆或者制成不锈钢都可以防锈,故填刷漆; (5)反应⑤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素和光合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填光合作用。 21. CO2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④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 NaCl和HCl 【解析】二氧化碳和水常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碱的溶液反应物质A的化学式为转化成水;水和氧化钙反应转化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转化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1). CO2 (2). 生成物质D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 盐酸和硫酸都能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 ,可从CD或DE处攻入围屋 (4). 由图可知,反应中溶液温度升高,因此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 (5). z处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钠,还有过量的氯化氢。 点睛: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是找题眼,物质颜色、用途等,然后结合转化关系,利用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进行推断,最后再将推断的结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中物质间的关系。 22.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97.17% 【解析】 【详解】 (1)过滤操作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2)设产生5.5g碳酸钙沉淀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 x。 23. Na+、H+; 10.6g; 6.5% 【解析】根据B点时盐酸过量分析解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由图可知,当滴入稀盐酸至B点时,加入的稀盐酸过量。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为NaCl、HCl,故存在的阳离子为Na+、H+;(2)由图可知,当滴入稀盐酸至A点时,加入的稀盐酸恰好与碳酸钠完全反应。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3)当滴入稀盐酸至A点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2.5g+11.7g-10.6g=13.6g;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12.5g+100g-4.4g=208.1g;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2)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3)A 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5%。 ▍本文编辑:化学姐 ▍来源: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
来自: 昵称47813312 > 《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