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阳明的生平,开始看《传习录》,翻看了几篇之后,猛然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叫《传习录》,这简直就是一个明代王阳明版的《论语》。 我快速的统计了一下,整本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十几个弟子整理出来,不计跋序,文字长短不一共有322段文字,基本是王阳明师生之间的问答对话,或王阳明给弟子的书信回复为主。虽然没有命题主旨,但是每一段文字都在回答一个问题,讲述一个道理。简单点讲这就是一本编撰的书。 我又上百度上查了一下关于《传习录》的详细介绍。
看完这长长的介绍,颇感我现在手上的这本《传习录》的来之不易。十几位尊师重教之人,为不让老师的学术言论不被淹没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六十年的时间,彼此接续、费心费力的记录、整理、校对、出版,在那个信息技术和印刷技术远不及今日发达的时代,这其中所耗费的精力不是我们今天的人能够想象的。 都说人走茶凉,人死了就更加是一种终结。可是王阳明驾鹤之后,他的弟子们仍然对老师恭敬和感恩,并自发的为他办理好了身后事还安顿好了他的妻儿,更重要的是还不遗余力的将老师的学术发扬光大,不得不说阳明心学能够流传至今,我们除了要记得王阳明,更加不能忘了他的这十几位弟子: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顾东桥、周道通、欧阳崇一、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以方、黄省曾。 古今中外,曾为人师者何止千万,可能够被门人如此推崇,并将其学术成果如此发扬光大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在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不禁陷入思考,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力量,令到他们如此的坚持? 失神的时候,我的手将书页来回的翻动,突然这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是啊!定是他们有对老师的深爱做根,才能将这心学育成了中华文明中的参天大树。 这句话,原是徐爱求问于王阳明:世上有万事万物的道理,而只在心里去追求至善的境界,恐怕难以去探究完吧?王阳明以子女孝敬父母的心态做喻,因为子女对父母心存敬孝便会自然的关心父母的冬暖夏凉。这个关心是源自于子女本身对父母的爱,而不是因为有什么外因的加持,才触动了这样的行为产生。论证的结尾便是这句: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意思就是,子女之所以会及时主动的对父母嘘寒问暖,不是因为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才做,纯粹的是因为对父母的爱。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做出类比。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不是因为孩子长大了要赡养自己才去付出。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是因为学生以后要回报自己。 情侣之间的真爱,不是因为你给了我多少钱我才爱你。 这世间所有最纯粹爱都只是源自于:因为我爱你,所以我爱你。 有哪个父母在孩子初生之时便能够看见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呢?没有,然而天下父母爱惜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 有哪个老师在学生刚入学时就能够判断出学生未来的成就高度呢?没有,然而天下的老师教育学生的心态都是一样的。 有哪对情侣一开始就能够知道彼此能否相伴终生呢?没有,然而所有的爱情一开始都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说恨是这世间最可怕的执念,爱就是这世上最强的信念。因为爱,人们可以付出,可以努力,可以改变,甚至可以牺牲自己。 这些年看过很多爱的传奇故事:因为爱,身患绝症的母亲可以忍着疼痛不吃药,换来孩子的平安出生;因为爱,地震来临的时候,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抵挡塌倒的房屋;因为爱,在女友变成植物人之后,痴情的小伙子用十年的守候将爱人唤醒。 ...... 爱创造了太多的奇迹,这种奇迹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仍然会有。因为,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仰! 王阳明大概没有想到他与学生对答的时候说出的这番话,同样的验证在了自己的身上。他的学生因为对他的爱,将他的心学发扬的如此宏大。 徐爱也没有想到想老师提出的那个疑惑,自己本身的行为其实就是问题的最好的答案。他和他的同门们因为对老师的爱,为老师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爱,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那么的自然。这世间一切的美好感受,美好成就,都是源自于一份爱! 因为爱,所以爱!爱,便是一切的动力,一切的根源!爱让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