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拳先学做人

 昵称25382711 2019-05-15

我说:下一篇就会讲到德的问题,学拳先学做人。

“王瑞忠杯”首届响堂山意拳文化节开幕仪式留影

(河北邯郸,2019年4月20日,意中人摄)

关于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落实到如何做人上,所以,师父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练拳如做人,学拳先学做人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比较深刻的层面去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做人方面存在问题,存在有哪些问题,包括我在内。

我始终记得师父经常说的那句话:这人练拳练得好不好,全在他自己做人好不好,无德则拳也不得

这话我在师父身边已经听到过很多很多次了,但是每听一次,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我总是把师父这话当作是对自己的爱护和训戒。

我跟随师父至今已经二十七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要说学拳这事儿,师父教过我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说是倾囊相授也不为过,感恩师父,无以回报。但我觉得师父教我最多的还是一个如何做人,也就是学拳先学做人的道理,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刚从师父学拳那会儿,正值年轻气盛,自身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也有几分才气,比较起来确实能干一些,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我只听师父的话,难怪私下有议论,说我这个人对师父“愚忠”,至于是不是一句玩笑话,现在也没有不必深究,反正师父了解我就是了。

因为有了师父的指点和赏识,再加上那时的我确实很用功,见地很正,体悟较深,功夫自然进步也就比较快,不知不觉之间,我难免滋生有得意忘形的毛病,用师父的话讲,就是不够谦虚,小尾巴翘起来了。

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有的时候我在师兄弟面前说话,不太注意,言语之间时常伤及别人,而自己呢,一点也没有察觉,当然大多数师兄弟都知道我这个人的脾气秉性,为人正直,只有公心,不过一时气盛,不太讲究方式方法而已,通常都不与我计较罢了,但冲突和争吵也总是难免的,在这里,我要诚恳地说一声对不起,谢谢你们的大度和对我的宽容。

199712月,首届意拳(大成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通州大运河高尔夫俱乐部举行。会后,师父第一次正式和我谈话,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是这样说的:你以后说话要多注意分寸了,虽然你是好心,说得也对,但你说话方式不对,这样是很难让别人接受的。

我平生崇尚君子,但我深知,君子不好做,所谓谦谦君子,那是谦虚有礼、严于律己的人,知错,认错,改错,这是对君子最基本的要求,知错需要有反省,认错需要有担当,改错需要有勇气,而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从那以后,我开始比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就是这样,我在这方面还是出过不少的状况,虽然自己比过去进步了很多,能够及时意识到并加以改正,但说到底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有些冲动了,其实人的很多习性是很难改变的,但很难改变那也得改变,因为只有改变了自己,你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才有随之而改变的可能,或许这也是儒家为什么强调自省与修身的道理吧。

师爷曾经说过,师父也时常提及,我们这个意拳与少林寺有着很深的渊源,过去在少林寺的时候叫心意把,是少林寺的镇山之宝,所谓心意把,师爷讲就是把握心意的意思。师父进一步解释说,一个人只有首先把握住了自己的心和意,才谈到上如何去把握别人的问题。

最为难得的是,师父还把自己年轻时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原原本本地讲述给我们听,我知道,他是希望我们这些做弟子的能够从他的身上认识到我们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后来,我开始慢慢地懂得一个人为什么要把握自己的心和意,慢慢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真正把握自己的心和意,究竟有多么的困难,又有多么的重要。

师父讲拳很多时候都是点到为止,启发你,点拨你,教你功夫是这样,教你做人也是这样。从功夫上讲,意思要说,话不点透,这样你才能回去好好揣摩;从做人上讲,道理要讲,事不说破,这样才能给你留足了面子。

比如做弟子的,师父说你一次不听,两次也不听,三次还是不听,那好,以后就全靠你自己的造化了,用师父自己的话讲,那就随其自然吧。

师父说,这些都是从老一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因为心法这东西实在是太微妙了,所谓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拳是道义之交,心法是以心传心之法,最要紧的是师徒能不能相印,心法不是一个什么具象东西,可以随便拿着硬往你怀中揣,如果你真是那块料,心法给你就是你的,如果你不是那块料,心法给你也接不住,更何况一个人身上的毛病,不管是谁说,说得多了,时间长了,他不听自然也就疲沓了。所以,前人才会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的感叹。

在世人眼里,师父是高人,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英雄,但师父一直很低调,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有多么的高明,他经常说,自己就是草民一个,微不足道。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师父是因使命而来,肩负重任,是载道之人,传道之人。

师父德高望重,顶天立地,始终让人难望其项背,身为弟子,我唯有紧紧追随,努力不要掉队,视师父为榜样,争取自己将来也能够做一个像师父那样的师父。

师父功夫之所以练得这样好,除了有师爷的功劳和他自身的天资禀赋与勤奋用功以外,我个人觉得,最重要还是决定于他身上所具备的这样两个特质:一是心量够大;二是心思够细

我们都知道师父的心量很大,但大到了什么程度,起码现在的我还无法想象,我只看到了他既能忍,还能容,有的人和事在我们看来已经做得很过分了,都觉得忍不了,也容不下,师父还是一样的面带微笑,若无其事,实在是过不去了,他才会淡淡地说上一句:再忍忍吧!这就是佛家所讲忍辱功夫。

师父的心思又是很细的,心细揣摩功夫自然就细,从师父教人我就深有体会。至于细到什么程度,我说一个貌似与练功无关的寻常例子,山上的人都知道,师父过去是这样,现在已经年过七十了还是这样,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睡觉之前他都要出去把整个院子巡视一遍,这里看看,那里转转,你能说山上宁静的夜晚,背后就没有师父一直默默操持的那份心思吗?

师父练拳认真而细腻,这在意拳界都是出了名的,师爷在世的时候,有人问师爷,师父为什么练得这样好,拳头这样重。师爷回答说,这是因为师父的天赋好。其实,师爷是话里有话,天赋只是一个方面,真正的原因是师父学拳听话,练功认真。

师父做事从不马虎,更不会敷衍,且无论事情本身之大小,记得在师父儿子的婚礼上,那样大的一个场面,凡是娘家来的人,不管是男男女女,还是老老少少,他每一个人都要敬酒,连三岁孩子他也是一样敬到,礼数之周全,我也是第一次亲眼所见。

六祖大师有言:心如虚空,虚空无量。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师父的心量和心思,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虚空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则无所不容,无所不得;小则无所不至,无所不察。故能容自有得,能至自能察,这也是体认功夫的精要之处。

所以,师父的功夫能够练到今天这样的境界,也就不是一个什么偶然的现象了,自有成功的道理。

什么道理呢?那就是练功练到家,做人做到位,二者真的都能具足的时候,你就是不想成功都没有这个可能。

然而,天底下练武之人多不胜数,练功练到家的可以说比比皆是,但为什么真正最后有大成就的却寥寥无几呢?

究其根本,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厚德载物原本就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练的是功夫,养的是境界,师父说得好,没有功夫,羞谈境界;没有境界,枉练功夫。如果你做人不到位,只重视修练,而不重视修养,等于是有练而无养,无论你如何的用功修练,最后都只能自己吞下这个练而无养的苦果,直到油枯灯灭,抱憾终生。

诸位若是有心人,一定要懂得练拳如做人的道理,要想学拳就要首先学会做人,心正则法正,不要只是在练拳上用功,更要在做人上用心,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你是如何做人的,你就会如何做事;同样,你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你自己一生的命运究竟若何,是与不是,各人思量。

                             意中人 龚

2019430日写于北京西山枫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