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邻相聚 寻访故居

 云游看天下 2019-05-15
2019-04-22 

  2019年4月22日,散居在上海各处的老邻居们,冒雨汇聚在小南门中华路乔家路口,叙老底子事,忆老底子人,诉老底子情。老邻居们一起走访了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巡道街,那是我们问世的地方,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如今,沧桑巨变,当年的平房已变为幢幢高楼。站在小南门街头,真有一种恍然如世的感觉。

  位于中华路乔家路口的中华路三小,是我们四人共同的母校。1957年起,我在该校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

  奚慧琴、孔惠昌、俞美珍、陈伊敏四人在母校前留影。

2月16日,在中华路第三小学和敬业初级中学,举行了乔家路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大型咨询会,这也标志着乔家路地块旧改工作正式启动。消息一出,老城厢居民纷纷奔走相告,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再见了,上海老城厢!再见了,乔家路!这里是上海人永远的根!


乔家路:

乔家路位于上海黄浦区(原属南市区辖区)老城厢朝阳门(今称小南门)内,是一条富有明、清、民国建筑特色的马路。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全长539米,宽9.4-14.2米。它原是一条河浜,名乔家浜,因抗战名将乔一琦居此地而故名。历史上乔家路文化底蕴丰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乔家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会聚着许多名人宅院。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善堂、衙门、商号、钟楼,至今遗有明清、民国、现代等多种风情的建筑。乔家路是上海老城厢本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上图:中华路乔家路口

下图:乔家路巡道街囗

老邻居们冒雨行走在乔家路上

孔家俩姐妹(翠芳姐和慧珍)

老国、阿英和惠昌

大妹妹、阿英和惠昌

奚家姐妹及妹夫(慧娟、慧敏和小杨)

邻居+同学(伟国、家新、美珠)

雅珠和阿儿

  永泰街银杏位于永泰街(近乔家路路口),编号:0043,树龄700年,属市级文保。

据清朝同治版《上海县志》卷三十一“甯海禅院在永兴桥南,本名五府庙,康熙间改三官堂,乾隆三十六年易今名,并建内殿,咸丰四年寇毁,七年重建。寺门外有古银杏一株,相传阖邑攸关,康熙间,有议伐者,张锡怿捐资保留,世为张氏物。”古银杏树旁,至今仍立有三百年前康熙时所立的保护古树的石碑。

古银杏主干的木质部已全部腐烂,只剩下半圈皮层,但它还好好的活在那里,胸径仍有1米,高13米,冠径9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位置,显得格外的出类拔萃,它也是上海建城历史的见证者。

儿时,我们经常到三官堂玩耍,当年这棵古银杏形状似人,两根树枝如双手朝天,无头(据说是雷击所致),身体(树杆)有肚脐,双腿着落在地,古银杏树皮腹中空空,却顽强地耸立在三官堂前。

街景1 

走在乔家路上,大家一眼认出了当年的理发店,并异口同声地说:这理发店还在。儿时的理发店仍在原来的老位置上,只是经过装修后,显得十分简洁。虽然这理发店已经营了七十载,但至今还生存着。

街景2

大名鼎鼎的邵万生,坐落花乔家路74号,是一座富有历史感的老建筑。

它创始于清朝咸丰二年,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了,绝对是中华老字号了。据居民们介绍,这里原先是老字号邵万生的酱园。不过现在已不生产酱油了,仅作邵万生的销售门店。


  停步在乔家路巡道街口,老邻居们回忆满满。

巡道街:

巡道街在巡道衙门的西面,北起肇嘉路(复兴东路),南到乔家路,这是老上海的一条著名马路,每每城隍老爷出巡,巡道街是必经的,因为巡道衙门在这里。

一百年前,城隍老爷的三巡会队伍,浩浩荡荡通过这里时,不宽的马路两边,跪满了善良的老百姓,迎接老爷的到来,这种场景是不会再来的了。

人们匆匆的去上班,不像过去那样喧喧闹闹,一切都是那么地安静、和谐。巡道街原名水仙宫前街,现留下水仙宫遗址。

在巡道街路口留影,身后为百年老店邵万生。

寻访巡道街201号、203号、205号遗址

在巡道街201号203号遗址前留影

奚家三女儿慧敏和丈夫

街景3

  当我来到巡道街198号时,忍不住往里张了张望,记得这里曾是米米毛的家。只见屋内空无一人。正在疑惑间,突然有人招呼我,'侬阿是大妹妹啊,大块头家的大女儿,我认得出侬。'经过仔细辨认,我才认出她就是米米毛。米米毛现在是唯一一家仍居住在巡道街的老邻居,隔壁原是招娣家,米米毛说他们已搬走了。

  俞家姐妹俩美珍、雅珠与米米毛畅谈儿时趣事及巡道街动拆迁情况。

街景4

走在巡道街上,见到了双号门牌的这几幢老楼。对于当年住在单号门牌板壁房里的我们,印象中这里住的都是有铜佃人家,蛮阔气的。

街景5

这是老虎灶对过的小烟纸店,小时候,生活上所需的油盐酱醋基本上都是到这家店买的。还记得他家有一对很帅的双胞胎,邻里之间都很喜欢并羡慕他们。

街景6

巡道街上高楼林立

街景7

  沿着巡道街前行,丁字路口的药局弄出现在眼前。药局弄顾名思义与“药”有关,它看似一条普通的弄堂,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故事。

药局弄95弄1-2号,是药王庙(也称神农殿)遗址。自古以来,人们对悬壶济世的著名药师都崇敬有加,不仅在他们生前尊重,他们离世后还被奉为神。因神农氏即炎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尝百草疗疾病第一人,所以这里就专门祭供他。药王庙在清代嘉庆初年落成,房屋宽敞:前有戏台,中建大殿,后辟议事堂。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进行重修时,形成条规:每年春秋,官府都要在此张罗施诊给药,援助缺医少药的贫民,从而有了“赐药局”之说,药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

20世纪50年代,药王庙成为小学

校舍;我大妹奚慧娟曾在该校就读过。

1975年,该小学撤并,药王庙被拆除后改建新工房。如今,只有当地高龄老人才知道从前的药王庙了。

  药局弄内曾有一座药王庙,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上海老城厢药店老板和百姓都到此庙烧香拜神,后改建为公房。说是遗址,其实也只留下了这一小部分的石碑而已。

街景8

黄浦区救助管理站。记得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曾是城市人民公社红旗食堂。在成立人民公社时,我家和巡道街居民一起积极地捐赠餐具、日用品等,并在红旗食堂就餐,享受着'共产主义“的'优越性'。

街景9

巡道街和天灯弄有厚重的历史,这里有过上海最高权力——道台衙门,巡道街也因此而得名。在老上海这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每次三巡会都会到这里,同时每次政治演变这里都是焦点,是当时人们很向往的地方。

那时没有路灯,道台衙门挂了一盏很高的灯笼,人称天灯,弯弯的天灯弄,每段都能看到天灯,被称为天灯弄。天灯弄里有书隐楼,巡道街上有水仙宫和宜稼堂,只是火神庙已无影踪。

小南门各条街道弄堂墙上的动迁横幅和红色的'阳光政策'几个大字,正预示着小南门又将面临着巨变。这里是我们的出生地,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不由人感慨万分!

街景10

金坛路:辛亥革命时,上海道台衙门被革命党人攻占,起义军发现末任道台刘燕翼和所有官员均已逃之夭夭,便找来煤油点火焚大堂。一时火光冲天,借着风势,仅半个钟头,道台衙门就被烧得只剩一堆废墟。它的遗址今为金坛路35弄集贤邨,此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改名为金坛路。

街景11

金坛路很短,路边的集贤邨面南,这里就是原来的巡道衙门。

  50年代初,我小妹慧敏曾在金坛路上的幼儿园全托过几年。背后为集贤村。

一对老玩童

街景12

巡道街金坛路口的双号冂牌老房子

街景13

巡道街140号《顺意杂货店》

街景14

巡道街154弄1~2号。瞧!这水龙头、水斗的水管,是从窗外自下而上接上来的,真是脑洞大开!


街景15

走出巡道街,来到了乔家路。

街景16

乔家路92弄《懋德里》

街景17  

乔家路113号,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梓园,原名宜园,曾是侨光烈的居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乔家路。再后来,大画家王一亭居住于此,因院里有一颗百年梓树,便更名为梓园。就连爱因斯坦都在这品过茶。

街景18

乔家路92弄1号

乔家路58号

乔家路单号门牌民居

老虎天窗

街景19

中华路上的老建筑

街景20 

乔家路、中华路口南侧,有一座建筑物被称为“上海的埃菲尔铁塔”,它就是小南门警钟楼。它建于1902年,用于火灾瞭望鸣钟示警的钟楼是曾经上海滩上最高的建筑。火警钟楼及上海救火联合会(区级文保)、火警钟楼(优秀历史建筑)。35米的高度在整个老城厢里鹤立鸡群,不管在小南门的哪个位置,都能轻易找到警钟楼的存在。

小时候,这座警钟楼曾是我们玩耍最多的地方,练胆量登钟楼、捉迷藏等,至今记忆犹新。

黄家路

   寻访活动结束后,老邻居们又来到位于中华路622号的小南门德兴馆,大家欢聚一堂,边品尝老上海的味道,边继续聊不完的话题。

德兴馆建于1883年,是老一辈上海人的经典回忆。小南门店分上下两层,楼下小吃,楼上炒菜,大门右边一点还有个外卖窗口。招牌汤包虽然一笼只有四只,但是只只个大汤多,甜味的肉芯子很扎实。

两桌老邻居,亲如兄弟姐妹。

  举起杯,斟满酒,老邻居们频频举杯,为我们之间的亲情和友谊,干杯!

  在这几十年风风雨雨中,我们从童年走到古稀,老去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却是我们的芳华,还有老邻居之间永恒的友谊。老邻居们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印刻在彼此的脑海中。

  相聚虽然短暂,但老邻居们在聚会后仍意犹未尽。看着聚会时拍的照片,老邻居们继续发出无尽的感慨。
相聚无限快乐,我们要抓住夕阳下的余晖,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莫愁夕阳近黄昏,但得晩霞正满天。|
愿老邻居们珍惜当下,带着美好的记忆和祝愿,走得更近,走得更好。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老邻居们,来日再相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