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街名据考

 潘渔 2023-08-29 发布于上海

引言

历史上的南市尤其是县城一带长期是上海的政治、经济中心,各朝代所设的机构、所造的建筑都分布在南市。这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上海之根”,也正是南市孕育了日后的上海大都会。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筑城垣、开城壕、设城门,直至近代,由于租界的冲击,城市化进程加快,“马车及东洋车,皆抵城门而止”的状况极大地牵制了城厢的发展。民国初年经各方议定拆城,与之相关的实体相继消亡了,但这些名号都能在地名中一一体现,流传至今,可谓万千景象融于地名。


外咸瓜街

Waixiangua St.

在上海老城厢的东门附近,原先有两条咸瓜街,即里咸瓜街和外咸瓜街,均在东为中山南路,西为中华路的范围内。它们平行相伴,南端至复兴东路,北端至东门路。外咸瓜街和里咸瓜街,是一对双胞胎。咸瓜,不少人望文生义,认为也许是腌制、经销酱瓜的地方。事实上,这里曾是上海海货集贸市场。

在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的海船商人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商人之一,而且泉漳两府还在上海建立了泉漳会馆,这个会馆就是今天的白渡路以北,外咸瓜街与里咸瓜街之间。那时,福建人和宁波人都将冰鲜的海货叫作“冰鲜”,将腌制后的海鱼叫作“咸瓜”。“黄瓜鱼”就是黄鱼,“咸瓜”就是咸黄鱼。后来这两条街就慢慢发展成为海货集贸市场了


盐码头街

Yanmatou St.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从南宋至明末上海也是浙江盐运司下辖的主要产区。从清初开始,由于上海沿海涨滩向东延伸的速度加快和盐业团体的解体,上海的食盐产量日渐下降,至道光间上海的盐业基本结束,上海的食盐改由浙江供应。王维圻因督办漕运及筹办军粮有功,在光绪五年(1879年)还兼办浙盐运输和管理,于是他又选择了离他家不远的黄浦江作为浙盐入口的专用码头,这个码头就被叫做“盐码头”,通往码头的路就被叫做“盐码头街”。


豆市街

Doushi St

北起白渡路,南至紫霞路。上海开埠前,这里是豆、麦、米粮、食油等批发商行集中的地区。全沪豆、米,食油的交易大都在这里进行。因是豆米字号行市的地方,故取名为豆市街。但这里是字号,只开单,不提货,库房另设他处。其中致祥、义昌、益康、益慎,恒久等字号大都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商号,在商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在中外未通商前,上海的商市以豆业为领袖,直至清末市用银两通用豆规,米麦行肆所用的斗斛,也由豆业掌控,可以说豆市街与上海商业的关系至为密切。当有豆米字号时,本街附近的棉阳里、萃丰弄及吉祥弄一带设有许多汇划钱庄,多数是专为豆市而设。上海开埠后,豆米字号逐渐往北面租界处迁移。“八·一三”战争后,豆市街毁损至巨,恢复后的豆市街已改为居民区,昔日的豆市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中华路

Zhonghua Rd.

中华路呈半圆形,系民国初年拆城填濠所筑道路。

1912年(民国元年)7月31日,上海县城开始拆城填壕筑路,次年完成从小东门经老北门到老西门的北半段,由于介于华界与法租界之间,并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命名为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次年,又完成从小东门经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到老西门的南半段,命名为中华路。


桑园街

Sangyuan St.

“桑园街”南连陆家浜路,北接东江阴街。《同治上海县志》讲:“双园在大南门外康衢里,旧有南北二园,故名。为光启退老之所。”双园原写作“桑园”,系徐光启植树艺桑,进行农业实验之地。徐光启在北京逝世后,朝廷派员护送其遗体回上海,灵柩先暂厝于桑园,数年后才移葬于徐氏农庄之南,亦即今日之“光启公园”(徐家汇之得名,也因徐光启后裔在徐光启墓一带居住,建成集镇,人称“徐家汇”。)桑园路得名于徐光启产业“桑园”遗址所在。


大夫坊

Dafufang

以坊为名的路在上海独此一家,它原名“中大夫坊”,沿用有五百多年了。 坊的意思是牌坊,原来在五百多年前这里有一个顾氏老宅,牌坊是顾氏的,在这个老宅里出了三个大官。顾英这个名字也许我们比较陌生,但他的重孙顾从礼名气颇响,顾从礼官至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加四品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抵御倭寇来犯,顾从礼提议筑城墙,他带头捐粟4000石(相当于顾从礼近16年的俸禄)建小南门城墙。


丹凤路

Danfeng Rd.

丹凤路因其侧古城公园里的丹凤楼而得名,始建于1553年的丹凤楼前身叫“万军台” 是城墙的制高点,取克敌万军之意。清宣统三年(1911),筑南段(福佑路至方浜中路)。民国元年(1912),筑北段(福佑路至丹凤楼),因路侧有丹凤楼,名丹凤路。进入近代以后,丹凤楼相近的黄浦江滨被划进了法租界,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 丹凤楼毁于兵燹。现在“新开河外滩”相近的地方有一条叫作“丹凤路”的小路,它就是以原丹凤楼而得名的。如今不见城楼,不见丹凤,只留一截古城墙。


光启南路

Guangginan Rd.

光启南路北起复兴东路,南至中华路,长800米,宽4.0~13.5米,车行道宽3.3~7.0米。曾名县桥南街、太卿坊,后改名阜民路。1980年因与富民路同音且北接光启路,故改今名。


沉香阁路

Chenxiangge Rd.

东起旧校场路,西至侯家路,长119米,宽5.8-6.8米,因沉香阁得名。沉香阁为上海著名的寺院之一,旧时又名慈云禅寺,建于明万历年间。阁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两庑有伽蓝殿和应慈法师纪念堂。沉香阁是尼庵,有20位比丘尼,1988年沉香阁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142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巡道街

Xundao St.

巡道街北起复兴东路,南讫乔家路,全长476米。1703年分巡苏松兵备道控辖苏州,并将苏州巡道衙门移驻上海老城厢(即今巡道街处)。1911年辛亥革命,巡道衙门遭到革命军攻击,宣告撤销。今和顺街至永泰街段,原称道前街,1906年筑北段,称瞿家湾,1912年改筑南段,称水仙宫前街。1925年两段合并,称巡道街。原巡道街12号是漆业公会;126号是蓬莱警察分局;130号悟菩堂;136号水仙宫。水仙宫是当年人力车夫祭拜之地,很是红火。


花衣街

Huayi St

花衣街南起王家码头路,北迄新码头街,全长仅两百三十米,这里曾是上海乃至中国最主要的原棉交易市场。去籽的原棉就是“花衣”。“花衣街”,就是以花衣市场得名的。上海产的棉花除部分自用外,更多的被花商沿长江贩运到江苏、安徽、湖北,沿近海贩运到北方。到了近代,上海的花衣也销往英国、日本等国,于是,在小南门外形成了一个花衣市场,大概在道光二年(1822年),上海的棉花商贩在小南门外“圣贤桥东梅家弄小武当余地”建立了“花衣公所”。


昼锦路

Zhoujin Rd.

昼锦路原来是在县衙范围内的,应该是一条常人不能进去的小路,民国时期县衙拆除建民屋,这才成为真正的一条路,全长不过百来米。昼锦路与三牌楼路相交的地方原来就是昼锦坊,昼锦路就是因此得名。

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牌坊是当时上海刘姓人家所建,这家族世代居住上海,其中有两兄弟,长为刘铣,次是刘钝。刘铣在京因贪污案入狱,弟刘钝闻讯后买通牢头,代替了哥哥坐牢。哥哥非但没告诉父亲自己坐牢和弟弟替代之事,还反说弟弟在回家路上病死了。后来替兄坐牢的事情为人感动,刘钝提前释放。刘铣被揭穿,从此弃家出走,而刘钝也就此不愿做官。刘钝的儿子刘玙官至福建建宁知府,据记载,昼锦坊和应奎坊都是刘玙所建。刘玙特借《昼锦堂记》(北宋蔡沈的儿子蔡谟著,意思是宁可衣锦荣归,不愿在京做官)的故事,表示父亲刘钝和他绝意仕途的心意,建造了昼锦坊。


天灯弄

Tiandeng Alley

天灯弄东起巡道街,西讫东梅家街/大夫坊,长225米。传说在上海还未装电灯时,一官宦人家(今天灯弄77号),门前高悬一小灯,众称天灯,故名天灯弄。更早名叫素竹堂街,素竹堂与和豫园、露香园齐名的明代三大园林之一的日涉园有关,而今日天灯弄77号“九十九间”的“书隐楼”就是日涉园的一部分。天灯弄有几处进深式住宅,如29、67号是三进深。120弄曾经是家砚台厂。


如意街

Ruyi St.

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

以如意为名的如意街,位于复兴东路至白渡路,长96公尺,宽5-12公尺。如意街曾经有过一个与上海一般路名不同的名称,曾称如意胡同,但不知为何有这源自北方的名称?如意街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更多的历史记忆,唯一但得称道的是,民国年间,上海著名的中医伤科医生石筱山曾寓居该街。


董家渡路

Dongiiadu Rd.

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初为北仓渡,明代郑洛书在此设船渡。后浦东有一董姓,改进为双桨船,可一次载客23人,每次每人收费三个铜板,在此来回摆渡,遂改称董家渡。清代,董家渡一带帆樯林立,货栈作坊栉比,商业繁荣。小刀会起义时遭法军排炮轰击,建筑物大都毁坏。居民仍习称此处为董家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辟路,以渡口董家渡命名。沿路往西有董家渡天主堂,黄浦江边有市轮渡通往浦东塘桥。


药局弄

Yaoju Alley

药局弄北起梅家街,南讫乔家路,长243米。因药王庙得名,亦为早期药业同业公会(和义堂)旧址。西段有辅元堂,得名辅元堂弄(药局弄到梅家街间)。药王庙和辅元堂已经湮灭,留下一古树。药局弄18号是上海孤儿院;35号曾是厨业公所(鼎和堂)。


油车码头街

Youche Matou St.

江南的大豆、花生产量不多,一般用油菜籽榨取菜油。后来,随着海运兴盛,人们开始用北方的大豆榨取食用油。先将大豆碾碎,再放入榨油箱中压榨出油。上海人称这种碾大豆用的巨大的碾子为“油车”,榨豆油的这条街也被称作“油车码头街”。


薛家浜路

Xuejiabang Rd.

薛家浜路,北起南区街,南至中山南路,长527米。

薛家浜是老城厢南部的重要水道。浦水,流经薛家浜桥、里薛家浜桥、过求新桥、青龙金带桥、小普陀桥,折北向西过圣贤桥、外仓桥、里仓桥、小石桥,入小南门水关(今中华路乔家路处),入城后,过永兴桥、陈箍桶桥(又名广济桥),西至凝和浜(今凝和路)。从城墙至凝和浜,这一段称乔家浜。经渡鹤楼往南经薛家桥,迤西又称薛家浜,与也是园浜(环绕也是园)相通。以上为薛家浜干流。城内薛家浜支流纵横,与中心河及其支流汇通,组成南半城厢水网。民国元年(1912)后填薛家浜筑路,以浜名命名。



今早走路偶然拍到了这些照片,是关于南市周边路名的来龙去脉。这些街名就在附近,耳熟能详几乎每天路过和看到。知道名字是老的,有历史、有故事,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今天很幸运看到有好心人整理了出来,我只是花了些功夫把相关文字提取出来稍加整理,便于阅读。了解周边历史,让我与众不同,修正了许多望文生义的认知和错误,因此十分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