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上海文脉的根源

 思书别院 2013-01-10

 在上海的文明谱系中,南市,曾经是其最直接,也是关联最实在的地方。因租界象征着西方,而南市却代表着中国这片老上海的发祥地,也被本地人叫“南市”,南市是上海本帮精神和各地移民的开端之处,是上海市民文化的渊源所在,它连结着浓郁的市民情感记忆。南市,有人称之谓近代上海海派文化的发祥地、上海文脉的根源、近代上海沧桑的年鉴。是如今上海最中国的地方了。<见上海县城厢租界图(局部)>一九五九年区行政重新划分将定将邑庙、蓬莱两区合并就沿用百姓早已习惯称呼--“南市”区
如果说旧上海的“北市”是“十里洋场”是外国人的“冒险家乐园”,那未,“南市”唯独是中国人地界,就是中国人的“创业者天堂”。过去南市的十六铺地区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商贾云集。十六浦码头则是中国乃至东亚最大的码头,所谓的十六浦码头并不是一只码头,实际上是一系列码头,有大达码头、关桥码头、复兴码头、王家码头、水产码头、会馆码头、竹行码头……等。
  十六铺名称由来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当时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沿黄浦江从北到南,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岸边逐渐就形成了聚落,全国各地来的渔民、盐民、农民、商人等移民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形成市场。
  小东门十六铺又是零售商业中心。抗战前,这里聚集一批老店、名店。有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棉布店,何恒昌、大昌祥绸缎局,有德兴馆、醉白园、大吉楼等菜馆,有童涵春堂国药号、王德大麻油行、万有全火腿店、王大有铜锡店、吴良材眼镜店、冯万通酱园以及曹素功、詹大有、查二妙堂、李鼎和四大笔墨庄。南市最大的百货公司、游乐场所——福安公司也开设在这里。著名的金银首饰大同行裘天宝、方九霞、景福、老庆云等6家银楼开设在方浜路,人称金银首饰街。
  。。。。。。
上海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是名校敬业中学(“申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1851年在四牌楼路、方浜中路创办的上海最早的营业性戏院:三雅园。
第一家大型私营造船厂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就在南市制造局路边。
最早由华人经营的电车线路营业在在车站前路(今中山南路)至外马路,沿着外马路一直到小东门铺上路轨。约在1913年前后华商电车公司第一条、也是华界第一条有轨电车1路正式通车,。陆伯鸿在华商电车公司的每辆电车车头上安装“绿、白、红”三种颜色的电灯,同自己的姓名谐音(陆、佰、鸿),以此招徕顾客,从此华商电车的乘客就非常多,因为这在华界,扬眉吐气,保持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南市国人最早的小铁路被拆后这条路就称为南车站路。
“南市外马路”,是国人在上海自建的第一条马路。
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建造南市电灯厂,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发电厂。
十六铺建造上海最早的近代剧场新舞台,演出文明京剧,孙中山曾多次前往观看。十六铺是剧院集中之地,春喜园、北平轩、景芳茶园、禧春茶园、丹凤舞台、兴仙记、同乐戏院等观众盈门,每夜笙歌乐舞不断。
沪南体育场原名公共体育场,1917年3月落成,是上海国人自办的第一个体育场,“五?四”以来上海革命群众的重大集会均在此举行。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名上海医院,创办于清光绪年间,为上海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医院,而且首创中、西两法治疗。
  。。。。。。
  老城隍庙,是闻名海内的小商品市场和小吃世界,老城隍庙内的豫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内园的后面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的老城隍庙,是一个烧香拜佛、诵经做道场之处。  
还有上海著名的名胜古迹文庙,文庙在古代是培养人才之地,其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垫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文庙在近老西门的老城厢,是市区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古代建筑群,已有700多年历史。门前的一条路名更为文雅和有历史味叫学院路。
文庙的四周学校林立。其东侧为梅溪书院,几经改组,解放后为蓬莱一小现仍称梅溪小学;蓬莱路半泾园路口有西成小学,现改为蓬莱二小;在柳江街有龙门师范附属小学二部;蓬莱路上有爱群女中;也是园里有蕊珠书院。文庙东面还有“半泾园”和“也是园”两座古小林园,经抗日战争破坏而荒废,至今仅存半泾园路和也是园路路名。
  文庙附近有三条里弄是以孔圣取名的:“近圣坊”,在梦花街13弄口;“邻圣坊”在13弄里面近西仓桥街;“近泮坊”,在蓬莱市场北牌楼对面。所谓近泮是近文庙“泮池”的意思。
  南市的十六铺地区为上海同乡、同业会馆的发源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先后建造了会馆和公所147座,占上海全市会馆和公所总计248座的二分之一还多。而今,“老南市”拆迁,遗留下来得以保留的会馆公所很少,如今中山南路1551号的三山会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遗址之一),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它成了南市过去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  
  。。。。。。
   路名也是一种地名,以便于记忆、上口、一讲就知道怎么写最佳。“南市”的路名称呼确为有文雅和有历史味,更有生活;功能特征性是比较其它地区更为鲜活。
过去南市也有“特色商品一条街”。街名以行业为特征而叫的,大东门外南北向的“内篾竹街”和“外篾竹街”曾经是竹木器专业街;“豆市街”上海的豆、麦、米、食油批发商都集中在这里,其中有著名的店家;致祥、义昌、益康、恒久等,当时留有民谣:“几天牛庄船不到,油、豆看涨三分”,可见这里举足轻重;“花衣街”主要开设棉花堆栈和棉花商行,每年秋末棉花采摘季节,用车船载来的棉花出售给这里的商行棉栈,而后由广东、福建客商来此收购棉花南运。据记载;清乾隆年间上海年发售棉布7500包;道光年间发售4万包;鸦片战争前夕出口棉花50万担、棉布2000万匹,花衣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洋行街”做的是广货、南货生意;咸瓜街专营桐油、药材等南北货。后来外咸瓜街曾经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鱼自由市场;“蔑竹街”也是一条极其著名的马路,制售各式大小竹篮;“钩玉弄”钩玉是狗肉的谐音;上海话“狗肉”读“钩玉”。取路名叫狗肉总不太雅,就叫钩玉吧!很有趣的,这大概也是海派文化;“悦来街”据记载;开埠以后,沙船兴旺,桐油、苎麻和铁钉是修船的必须,咸丰年间,桐油、苎麻和铁钉不仅国内畅销,后来成为出口的畅销品,胡悦盛号钉铁油麻是佼佼者。胡悦盛号店主胡德培,将原本开在南翔的胡悦来钉铁油麻号搬到了上海,就是这条马路,主随客便,这条路就叫悦来街;“芦席街”原来这里以编织芦席为生;“糖坊弄”在小南门外,以烧制麦芽糖而闻名,这条弄堂很长,说明当时的生意有多兴旺;“硝皮弄”加工皮革;“猪作弄”杀猪的地方到了,“火腿弄”是集中制售腌腊食品的地方;“竹行码头街”有规模较大的木行有萃丰、久大、聚丰、震丰等号,自花衣街到南码头江边开设100余家竹木行;“筷竹弄”是制作和销售竹筷的地方;“白渡路”要知道1915年前你是走在河面上,“会馆街”北起赖义码头街,南至多稼路。长280米,以原商船会馆命名(商船会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上海、崇明沙船商建,乾隆、嘉庆年间扩建。会馆占地近20亩,是上海最大的会馆建筑)。…… 一条条古老的街名还依稀透露出当年的商贸浮华之境。
  “一粟街”只有一块路牌还能说明这里有过一条奇怪名称的街,这里原来是徐光启的农园,这条路上有一座清代上海三大名庵之一叫一粟庵,“广福弄”是广福寺前的一条小路,广福寺始建于五代晋天福年间(936~943年),是上海城北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院;“紫霞路”这条路上原来有一个紫霞殿,是道教的。“福佑路”是有清真寺……。 一条条古老的街名以寺庙而定的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梧桐路”有天主堂敬一堂,十九世纪法国人把云南的悬铃木引种于这里的天主堂前,他们号称为法国梧桐。一旦夏秋季节,枝叶遮蔽了整个天主堂,而且延伸到外面的天主堂街,此地就叫梧桐路了。
  “半淞园路”“沪上难寻山水胜,清幽且入半淞园”。半淞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四季花卉繁茂,景色幽静宜人,是沪上文人墨客酬唱雅集之处,也有不少革命志士仁人在此聚会商议革命大计。日军侵略上海时是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前,在半淞园湖畔进行了最后抵抗,日军占领南市后,把半淞园残存的文物洗劫一空。一代名园从此湮灭,仅有半淞园路的地名留存至今。
  福佑路、紫金路、丹凤路、梧桐路、侯家路、昼锦路、学院路、旧校场路、安仁街、四牌楼路、光启路、望云路、凝和路、灵济街、梅家街、巡道街、紫霞路、乔家路、旧仓街、跨龙路、迎勋路、尚文路、学前街、文庙路、梦花街、静修路、松雪街、青莲街、国货路、普育路、南车站路、露香园路、半淞园路、咸瓜街、豆市街、万裕街、篾竹路、南仓街、桑园街、多稼路、草鞋湾路、海潮路、国货路、竹行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王家码头街、公义码头街、万豫码头街、丰记码头街、油车码头街、新码头街、花园港路、会馆街、沪军营路、沉香阁路、紫华路、净土路、蓬莱路、花衣街、猪作弄、沙场街、永宁街、先棉祠街、同庆街、柳市路、万竹街……。只要你看以上一些路名就可以浮想联翩。
  。。。。。。
  在“老南市”,建筑最大的特征有许多石库门建筑。在【棉阳里】中山南路482弄便可见到1909年以前的建筑物,那就是华界中最早的石库门建筑。这里过去大多开设钱庄、银楼和字号,曾经形成过另一个金融中心,即所谓的“南市行市”。 还有【龙门村】(1934) 在尚文路133  弄,浓缩了近代上海所拥有的各种中西民居建筑模式、【集贤村】在金坛路35弄(原是警厅路)西侧叫巡道街,从路名可见当时的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处、【锦安坊】在傅家街58弄 在旧校场路南端{顾名思意就是旧军队操练的地方},近方浜中路,东边有条弄堂,弄堂口花岗石组合的门框上树有酱色的(锦安坊)三字,当然它也曾跟着路名被改成过叫‘练兵坊’二扇漆黑的大门镶嵌在花岗石条后面、【邻圣坊】光启路33弄、【久兴坊】在侯家路121弄、【福兴坊】在侯家路144弄、【泰兴里】在花衣街91弄、【承德里】在孔家弄31弄、【钧康里】在孔家弄47弄、【敦仁里】豆市街119弄、【致静里】在傅家街42弄、【可爱里】在四牌楼路168弄……。那些已纵已逝的生活镜头,总是夹杂着几段难以忘怀的旧痕遗梦。
  。。。。。。
  说起宗教,上海的教堂,回溯以往,老城厢是上海寺庙、教堂较多的一个区,又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和佛教等“五教”俱全的一个区。探寻天主教在上海尤其是开埠以后传播史实的根底,我们才知道,目前尚存较老较早的天主教堂,应该是现已湮没在南市大片灰色平屋群里的董家渡天主堂,它原名圣沙勿略天主堂,建于公元1847年,在董家渡路和万裕街的交汇处,在当时是上海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教堂,另外南市还有沉香阁、四明公所、白云观、小桃园清真寺、慈修庵、云居庵等。徐光启的故居在小南门的乔家路249号,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在徐光启旧居(今乔家路九间楼)创办圣母玛利亚祈祷所,这是上海最早的私宅小堂。……
  比徐家汇箸名藏书楼更早的书隐楼就在南市区天灯弄77号。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传为清乾隆时(1736一1795)江西学政沈初建,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 书隐楼是上海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是唯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宅。  
  。。。。。。
  南市区大街小巷纵横,每踩下去一脚都可能碰到一条冒出历史来的老街或古迹,它们正在默默地述说着以前……,只是您没有注意罢了。 难怪有人走在老城厢里却在问:老城厢在哪?
就是老南市人,关于南市的文化渊源也不过略知皮毛而已。要全部读取它确实不易。它们都是在我们身边不为大家注意的老上海著名的老街、老弄堂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都有悠久的历史,是老上海历史的结晶,故事很多,在这里不能一一讲清,只能抛砖引玉,今天在重温它们的当年辉煌,让大家多多留意这看如平常,其实很珍贵的瑰宝,不要把它们忘了!
  数年来上海的市政市容多次全面整容和,老城厢也不例外。每一次的旧城改造或装修都给这里带来新的生活和新的面貌,同时也又一次地抹去一层老城厢的历史痕迹。有时去寻觅旮旯里藏着积垢的老城厢以及在陋巷老宅里仍有声有色。

  2000年6月,黄浦区和南市区合并,称黄浦区。而今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地块式地旧区改造。现在那些华界最早的石库门里弄;路;街;弄正在被拆去,或许是老城厢老了,太老了!离我们渐渐远去了……人们喟叹道!这个历经沧桑的“南市”正渐渐随风而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