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南市老城厢(中)

 江苏常熟老李 2013-03-30

上海南市老城厢(中)





         沉香阁路29号沉香阁石碑(国家级)



            沉香阁路29号沉香阁




沉香阁旧时又称慈云禅寺,建于明万历年间,阁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两庑有伽蓝殿和应慈法师纪念堂,是一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沉香阁由豫园主人潘允端建造,盛于清代排名龙华,静安,玉佛之后。“沈香阁”三字由书法家沙孟海题写,是上海唯一一座供奉沉香观音的寺院。




       潘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


         大镜路259号海上白云观石碑



      大境路259号海上白云观(原址西林后路100弄8号已拆)





海上白云观原名雷祖殿,为道教著名宫观。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1882年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将雷祖殿移至今址。1886年又扩建了斗姆殿、客堂及斋堂等建筑,1893年又在上海商会会长陈润夫等人的资助下,再次扩建了三清殿、吕祖殿、丘祖殿,1888年住持徐至成进京,在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与清庭官员的协助下,改其庙为“海上白云观”,并请得明版《道藏》一部计8000余卷,确立了海上白云观的全真十方丛林地位。现保存部分建筑:灵宫殿、灵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其现存的七尊明代铜像,为全国其他道观所未见。白云观的镇观之宝明版《道藏》经已移至上海图书馆珍藏。


        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大境道观石碑



         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供奉关帝)外貌

初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官修;留存:部分炮台、旗杆遗骸、大境阁主体、熙春台、信义千秋匾等。


       大境道观的清朝牌坊






在小北门大境阁下面有一段遗存城墙,当初就是因为在老城墙上修建了大境关帝殿,使得这段城墙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了,在一些城砖上还能看到印有 “咸丰五年造,上海县城砖”、“同治五年造,上海县城砖”的字样。同时作为海上书画院、华侨书画院、上海道教协会驻地。


        榛岭15号慈修庵介绍



       榛苓街15号慈修庵




 慈修庵为尼众道埸,始建於1870年,原为黄姓家庵,俗称新庵,为黄姓女众念佛之所。后迎尼僧胜愿入庵为住持,改名慈修庵。1917年,慈修庵遭火灾,焚毁殆尽,谛参募捐重建。1949年后,该庵有常住尼家16人,女信徒8人。“文革”期间关闭。於1982年进行修整,再建殿宇,重塑金身。现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及僧舍等。该庵现为上海佛学院尼众班学修埸所,成为上海地区佛学院重要基地之一。




      方浜中路593号梨园公所及榛苓小学旧址现慈修庵





梨园公所成立于1905年,上海名伶夏月恒、潘月樵等人组织上海伶界联合会并筹资将方浜旁一座旧庙改建为梨园公所。大厅供唐明皇塑像。逢农历初一、十五,伶人前来进香。公所从伶人包银抽取千分之五及各戏班会串戏收入中筹措经费。光绪三十一年,公所集资在大厅后建造二层楼房,创办榛苓小学,伶人子弟免费入学。辛亥革命中潘月樵等人在公所策划武装起义并组织伶界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公所房后几经改建作他用。



        梧桐路137号1640年上海最早天主教堂敬一堂旧址
        明末清初徐光启的孙女在今梧桐路137号处买下了这里的“世春堂”将其改为天主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所非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被人们叫做“老天主堂”。禁教时期被改成关帝庙,1861年全部地产归还教会。后法国天主教会即在原址重建教堂,取名“敬一堂”。梧桐路当时叫天主堂街,十九世纪法国人把梧桐栽到这里的天主堂,故改名“梧桐路”。






       董家渡天主堂全貌



    董家渡天主堂是上海目前尚存较老的天主教堂之一,它的外观造型属西班牙风格,建筑风格则归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在上个世纪是天主教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座堂。自本世纪初徐家汇天主堂落成后,它的传教中心地位才被取代。1847年兴建,同年11月21日罗伯济主教主持了奠基礼。1853年落成,4月4日正式开堂。这是中国第一座可容纳2000余人的大型教堂。期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建造长达6之久。



         福佑路378号清真寺





伊斯兰教清真寺创建于1870年,近代上海由穆斯林创建的第二座清真寺,俗称北寺。1900年和1905年由上海穆斯林哈少夫、金子云、蒋星阶等两次集资购地,进行扩建整饰。该寺曾为上海穆斯林政治、宗教和文化活动中心。1932年秋,上海穆斯林开展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对侮辱伊斯兰教案的斗争,其指挥中心即在该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教育家、大阿訇达浦生曾任该寺教长。1905年上海穿心街清真务本堂和1909年上海清真董事会均成立于此。1911年4月成立的上海清真商团营部亦设在该寺内。1936年扩建成为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正式清真寺。









      福佑路378号清真寺





1936年前临街平房改建为三层钢骨水泥结构楼房1幢,楼顶平台建有望月楼亭。寺大门北向,为拱形花格铁门,门额嵌“清真寺”3个金字,内照壁书有阿拉伯文“色兰”字样。穿过内门为东西长方形庭院,庭院北侧为水房,南侧是3进礼拜大殿,为中国宫殿式木构厅堂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殿顶明三暗五,梁椽交错,绘有各种花纹图案和镂空花雕,殿周围为花格栏栅玻璃格子窗,雕花落地格子门。正面是绿色瓷砖窑门,上有经文和木雕“清真言”直匾两块。二殿、三殿梁柱悬有经文横幅,两边挂红木宫灯,殿内置有中堂经文条幅,以及经文香炉、香案、花瓶等陈设。



         小桃园清真寺介绍








该寺初建于1917年,1925年在现址重建,是一座四座园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解放初期陈毅市长亲赴该寺视察。现该寺还设有上海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等机构。



      小桃园街24号清真女寺




上海清真女寺圆满上海清真坤宁同德女学,初建于1933年,后改名为西仓桥女学。抗战时期被停登,1945年8月恢复活动,后因河南南路拓宽,迁入新址小桃园街24号。寺内有礼拜大殿,经堂,水房等,小巧精致。







        小桃园街52号小桃园清真寺介绍



     小桃园清真寺内建筑




始建1917年,改建1925年,竣工1930年。建寺以来,寺内曾经举办过各类学校:1928年为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建校初期的校址(后搬至青莲街),以后又创办过经堂教育,以及普通的子弟小学——清真国民小学、明诚小学、崇本小学和上海回教孤儿教养所等。伊斯兰教著名阿匐买俊三、马儆吾、马宜亭等曾在该寺主持教务,并传播“尊经革俗”的伊赫瓦尼教派思想以及适应时代潮流的宗教教育思想。




      
小桃园清真寺外貌




位于小桃园街52号,原名清真西寺,又名上海西城回教堂。是一座四座园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1919~1948年为中国穆斯林海路赴麦加朝觐的集散地。1953年和1978年两次整修。寺大门北向,庭院呈长方形。西侧为礼拜大殿,面积500平方米,为上下两层,可容千人同时礼拜。




         上海文庙路215号文庙石碑(上海市级)



        上海建县前的南宋淳年间(1241~1252年),上海镇那时的文庙在今日大东门聚奎街附近,后大东门文庙毁于兵燹。元代始建的文庙,位于学宫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1855年(清咸丰五年)文庙在便在西门附近择现址重建文庙,内有棂星门、泮池、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隙地遍种花木,当时已初具规模。从此元,明,清三朝的上海籍县中秀才便在此读书深造。文庙在古代是最高学府,是古代培养人才的地方。文庙具有7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上海文庙坐落在文庙路215号,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筑和景点,使文庙初步恢复原貌。



      文庙大成殿





大成殿屹立在0.5米高的平台上,殿前是1987年先哲孔子诞辰2540年时香港陈春先生敬立的孔子铜像。大成殿正中神龛内是台胞敬赠的用香樟木贴金雕饰的孔子坐像,两侧站立的是孔门高徒颜回和曾参。大成殿东西壁上还镶嵌16400多字的《论语》全文碑刻,这在全国所有孔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大成殿前有两根居石透雕的龙柱,柱上盘绕着两条镂空的云龙,一鳞一爪一须,均有细致的刻画,生动传神;柱高6米,柱径0.8米,分别由两头石托起,集深、浅浮雕、圆雕、透空雕等多种名雕技艺为一体,令中外专家赞叹不已,认定为“国宝”。


      文庙书市





每周日8:00逛文庙书会是上海文化人的一种生活癖好。经营的品种,有书籍、期刊、报纸乃至连环画等,从古到今都有。你可以与摊主讨价还价,旧书市上的书一般都要便宜一些,有人在这里竟能找到梦寐以求、苦无觅处的绝牌书店和古旧书刊。出售的大部分是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




           上海老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近600年历史。大殿正门有“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被大火所毁,1926年重建,1927年完工。现在所存的大殿即是1926年所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大殿。现为上海重要的旅游景点。


         四牌楼路上的四牌楼牌坊





       城隍庙三牌楼路门楼(新华门)



        方浜中路四牌楼老戏台




    方浜中路光启路口有一座戏台,叫“玄扈台”。玄扈是徐光启的号,故这座戏台有纪念徐光启之意。


       方浜中路上海老街牌坊
         上海老街,原名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展示了老上海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全街的商业经营以传统特色行业为主流,突出传统民俗文化,营造海派文化氛围。上海老街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它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现出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