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浦东篆刻创作研究会年度学术报告邀请到美术史学者丁羲元先生主讲《吴昌硕晚年生活与艺术》。作为研究吴昌硕的资深专家,以大量史料披露了一代大师晚年在上海的生活状况与身后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内情,内容丰实,引起听众的强烈兴趣与反响。现将学术报告的内容摘要整理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 浦东篆刻会 2018公益大讲堂暨年度学术报告之 《吴昌硕晚年生活与艺术》 主讲者: 丁羲元 西泠印社社员 上海美术馆原副馆长
吴昌硕的艺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他的艺术道路从安吉那个穷乡僻壤开始,到上海后影响那么大,在世界上影响都那么大,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对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发展影响很大。 对于吴昌硕晚年的经历,丁羲元先生认为主要可以考察他生活的环境和他艺术发展的方向,这对他的研究很有用。研究吴昌硕不能把他孤立,应该联系当时的环境,特别要联系前后海上绘画一些著名的人物,相互之间的影响。 吴昌硕有句名言:“一耕夫来自田间。”这个“耕夫”,除了他早年在安吉与父亲一起躬耕外,还可喻笔耕。在芜园时期,他只是学刻印,如同搞点“宅边地”耕耕。到苏州除了篆刻,还有书法,诗。笔耕之地越来越大。晚年到上海,规模更开阔,诗书画一起来,甚至以画为主了,篆刻已渐少直至“封刀”了。这个“耕夫”非同寻常,在中国画史甚至艺术史上拓开了一片新天地。 吴昌硕先生像 1 1912年“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 吴昌硕的晚年以1912年为标志,那年吴昌硕刻了一方朱文印“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1912年以前,吴昌硕的作品包括书画篆刻,署款就用吴俊、吴俊卿,1912年以后就改为昌硕了,这一年他69岁。 2 机遇 吴昌硕正式进上海的时候,海派的那些重要的艺术家差不多都去世了。 吴昌硕跟这些人关系都很好,给他们都刻过印章,有过交往 任伯年为吴昌硕所作《酸寒尉像》 吴昌硕为任伯年所刻画奴、 伯年印章 吴昌硕为任伯年所刻画奴、 伯年印章 3 润格 吴昌硕对篆刻下了很大功夫,上溯秦汉,学古代学秦汉的,所以留下很多好的印章。
4 与日本人交往 吴昌硕最早是用篆刻来打开他的影响力跟市场的。特别是关西的,在大阪、神户、长崎这一带的日本人,也听到有吴昌硕这个名字了。 1891年,日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书法篆刻家日下部鸣鹤,到上海来请吴昌硕刻印,他已经在苏州见了很多名人了,包括杨见山、俞曲园都访问过了,后来听说吴昌硕刻印,他就在上海找吴刻印。他住在河南路,托他刻两方印,一方是“鸣鹤”,朱文长印,还有一方是“日下东作”名字章。吴昌硕跟日下部鸣鹤的关系,奠定了日本人跟吴昌硕交往的基础。 1891年 上海 日下部鸣鹤 (刻印) 1897年 苏州 山田寒山(赠诗、墨竹) 1898年 河井仙郎(荃庐)致函吴昌硕。 1900年 上海 河井仙郎与田中庆太郎来上海,由罗振玉、汪康年介绍拜吴昌硕为师。 1903年 上海 长尾雨山 任职商务印书馆编译、理事。(住爱而近路2号,后至北四川路赫林里3号) 1910年 水野疏梅来沪访吴昌硕 1912年 长尾雨山介绍经办,代冈仓天心约吴昌硕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书匾“与古为徒”。 山本竟山再访吴昌硕。 1914年9月 白石鹿叟(六三郎)在六三园剪淞楼为吴昌硕开书画展。 与友永霞峰订交。 1916年 水野疏梅赠葫芦、诗、画。 1919年秋 山田正平随河井荃庐来沪见吴昌硕。 水野疏梅与吴昌硕的合影 5 书斋平面图 一九二几年,有个日本篆刻家楠濑日年到上海来访问吴昌硕,这次他登楼到吴昌硕的书房、画室去了,他很有心,画了一个平面图,就是北山西路吉庆里。 6 生活 1912年吴昌硕到上海后到1927年去世,家里有哪些人? 吴昌硕与家人 (吴昌硕坐在椅子上,手上抱的是吴长邺。分立两边者为吴东迈及其夫人,小女孩是吴棣英) 1912年,吴昌硕到上海这个时机太好了。 1913年通过王一亭在上海买了房子, 这一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四位元老都不肯做社长,最后还是请吴昌硕做社长。 7 逝世 1927年11月29号(丁卯十一月初六)吴昌硕去世。三天前(即十一月初三)吴昌硕脑溢血,坚持了三天,第三天就去世了。 吴昌硕最晚年照片 1932年,就在浙江的超山安葬。吴昌硕去世的时候,日本方面的纪念活动和画展持续很多,当时西泠印社还没开过展览,吴昌硕画展、出版主要是日本人在张罗,尤其是大阪高岛屋。 8 艺术成就 吴昌硕在上海15年的发展超过了他以前几十年的成就,晚年的成就很大,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了。吴昌硕出了很多诗稿,他的诗留下来估计应该在一两千首左右。 吴昌硕手稿《红木瓜馆诗草》 吴昌硕晚年艺术已经很成熟了,篆隶行各体都有。 吴昌硕赠赵子云对联 吴昌硕画的取法从青藤、白阳、赵之谦,更主要是任伯年。到晚年,吴昌硕印章很少刻了,水墨画则入化境。 吴昌硕大写花卉册页 水墨四屏条 ![]() 美术史学者丁羲元先生,以丰富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现了吴昌硕晚年的生活和艺术,以动人的细节再现了历史背景下大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丁先生百忙中光临赐教,成为我会去年秋季雅集的精神大餐,此中的隆情厚谊当令我会同仁长久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