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排尿酸,每天喝3000毫升水是什么感觉?“每天喝3000毫升的水”,可以有两层含义: 可以解读为,每天通过饮食摄入的总的水量为3000毫升; 或者,饮食以外另喝3000毫升水。 如果是前者,是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美国第三次国民饮食调查显示,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水分总摄入量为3700毫升,包括3000毫升水(全部液态饮品),700毫升为食物中水分。 成年女性每天平均摄入总水量为2700毫升,包括2200毫升水(全部液态饮品),和500毫升食物中所含水分。 如果饮食之外额外在喝3000毫升水,似乎负担有点重。 这里说的负担指的并非说给肾脏增加不可承受之重,而是说给生活增加一些小麻烦。直白一点说就是更频繁地跑厕所;或因此对生活工作造成些许打扰。 当然,如果把3000毫升水均匀分配在白天清醒的16小时内,这种麻烦也不大。 我们喝水用的杯子通常是8盎司杯(每天8杯水的说法指的就是8盎司杯,也称喝水的8 ×8准则),一满杯容纳约240毫升水,如果稍微浅一些,一杯可以算作200毫升。 3000毫升就是15杯,为了避免夜尿对睡眠的干扰,睡前1小时应该尽量避免喝水,那么,白天15小时内恰好每小时一杯。 这样的话,每小时需要排尿200毫升左右,而我们的膀胱容量一般在400~500毫升,约每2小时跑一趟厕所,也不算麻烦。 问题在于,如果300毫升水不能均匀分配,在某个时间段内集中大量喝水,会造成所谓“水利尿”,短时间内需要频繁跑厕所,有时甚至会出现尿急的尴尬。 大量喝水排尿酸并没有什么卵用即使不算增加麻烦,为了排尿酸而遵医嘱每天喝3000毫升水,这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单纯多喝水对于多排尿酸的作用极其有限。 已知,尿酸是人类嘌呤的代谢终产物,主要在肝脏产生,约60~70%经过肾脏排泄,其他30~40%经过肠上皮分泌进入肠道。 这样,从理论上讲,多喝水理应可以多排尿酸。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主要病因就应该是喝水不足了。 其实不然。 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分子机制。 其中,一个未解之谜是,如果尿酸只是一种代谢废物,肾脏为什么投入巨大资源在每个滤过循环中重吸收高达90%的尿酸,每个循环仅能排出约10%。 关键的是,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并非只遵从过滤负荷准则,即血液尿酸浓度越高,肾小球滤过率越大就排泄越多;更主要的是受尿酸盐排泄分数(FEUA)的调控。 FEUA越大,每次排泄的比例就越大;反之亦然。 如上所述,正常成年人的FEUA仅有10%。 而高血尿酸症和痛风患者,体内之所以集聚尿酸,最主要的并不是尿酸产量增大,而是肾脏排泄障碍,即主要是FEUA减低。 这样,即使大量喝水,对于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也很小。 否则,治疗高血尿酸症和痛风就简单多了,只需要大量喝水就OK了。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研究发现,FEUA受多种分子机制的调控,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转运蛋白: 尿酸转运蛋白1(URAT1) :是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它特异性定位于肾小管近端小管的刷状缘膜,负责近端小管细胞从原尿中重吸收尿酸盐; 另一种是GLUT9,主要定位于近端小管细胞基底外侧,负责尿酸盐的分泌; URAT1和GLUT9协同作用以实现尿酸盐跨细胞转运的平衡,决定着一个人FEUA的高低。 如上说述,高血尿酸症和痛风是决定FEUA的某些机制出现问题,导致肾脏排泄尿酸降低,导致尿酸集聚。 因此,指望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就如同指望多喝水解酒一样,作用真的很小。 要减低体内尿酸,还需要从减少产量(饮食因素影响也很小,更主要的是遗传因素)和使用促进排泄的药物入手。 前者,主要是别嘌呤醇;后者涉及多种促排药。 强有力的证据显示,目前的尿酸促排药大都涉及以上两种转运蛋白,其中主要是抑制URAT1对尿酸的重吸收,常用的丙磺舒和苯溴马隆对URAT1的抑制都在80-95%,其他的,氯沙坦(一种降压药)抑制率~85%,呋塞米(利尿药)抑制率~40%。 就是说,目前常用的排尿酸药对尿酸排泄的促进作用是确切的,有效的。 或有人说,多喝水至少可以配合促排尿酸药使用,以防止尿液尿酸浓度过高,从而预防尿酸肾结石的形成。 事实上,这种设想也没有用。因为,尿酸排泄障碍尿液中尿酸浓度本来就低,即使使用促排药,浓度也高不到哪里去。 退一步说,如果真要配合预防尿酸结石也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措施,碱化尿液增加尿酸盐的溶解度预防结晶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