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通古鉴珍

 收藏家宾彦红 2019-05-15
玉雕螭龍紋劍璏(漢)   9.5 cm.  HKD: 70,800
   玉劍飾是以精美的玉器裝飾在兵器鐵劍上的一種飾物,分別有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此件劍飾用於穿系於腰帶上,將劍固定於腰間,是為玉劍璏。劍璏為灰白玉料,有淺褐色沁斑及局部鏽斑。器正面以陰刻細線框邊,以浮雕手法琢製出一條螭龍,彎頭屈身,穿梭於玉飾上,呈嬉戲之姿。螭尾捲曲迴旋,龍體又有陰線勾廓,磨製光滑,製作極其精美。玉璏方孔內壁雖有鏽斑,仍不失為漢代玉劍飾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獸面勾連紋劍璏(西漢)   10 cm.   HKD: 80,000 - 120,000
   白玉雕成,玉色清亮,玉質瑩潤。局部有褐色沁。上部略呈拱形,弧度自然,俯視呈長方形,比例合宜。兩端微微下卷,下部的一側有長方形銎孔,便於革帶穿過。表面滿飾陽刻勾連紋,婉轉流暢,上端飾有饕餮獸面紋,獸面中心填飾以陰刻細弦紋。兩側各有凸弦紋一條,佈局合理,細部表現得當。此品古樸素雅,拋光精良,為西漢時期典型劍璏式樣。西漢時期玉劍璏正面常見裝飾紋樣有兩種:其一在一端雕琢簡化的獸面,其餘部分雕穀紋或連線穀紋,稱饕餮勾連紋;另一種是高浮雕的螭紋,這也成為東漢至魏晉時期玉劍璏的主要紋樣。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戈(商)    25.9 cm. HKD: 53,100
  玉質褐黃,局部受沁。長條三角形援,有中脊和邊刃,前鋒銳利,援後起凸闌,並穿一孔。內呈長方形,光素無紋,兩側斜削。磨製光潔,形製規正。玉戈是一種禮器,顯然是用於軍事和征戰的禮器。定型於夏代,商代時被廣泛採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勒子三件、玉魚一件(商或更晚)   The largest,7.5 cm. HKD: 108,560
   最小的勒子以白玉製成,圓柱體,兩端起線陰刻回紋,中央主題部分淺浮雕卷雲紋飾;較大的勒子以青白玉製成,應來源於西周,圓柱體,形狀因隨料,截面成橢圓,其卷雲紋飾均以一面坡技法製成;最大的勒子則為六邊形柱體,每面有的光素有的飾穀紋,兩兩相隔,頗具意趣;三件勒子均上下穿通天孔,可佩可珍。玉魚半圓形,上陰刻紋飾,兩端穿孔,似為玉璜之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劍飾、玉勒子(戰國)   The largest,6 cm.   HKD: 70,800
   兩件玉劍珌均來源於戰國,兩件正視均呈梯形,上窄下寬,兩腰內收成弧形,器體中厚邊薄,斷面為棱形,兩面同飾勾雲紋;其中一件玉劍珌,青玉質,瑩潤內斂,色澤青蔥,局部受沁發白;另一件玉劍珌玉質白色帶黃褐色沁,古樸神秘。
   另有一件劍格和玉勒均光素無工,其中劍格玉質白色偏青,四周均受白色沁;玉勒則成喇叭形,上下穿通天孔,適於系佩,值得納藏。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臥蠶紋環、絞絲環(東周)   The largest,4.6 cm.   HKD: 20,000 - 30,000
   春秋卷雲紋環,玉滿沁呈黃褐色,扁平體,正圓形,內外緣有陰刻輪廓線,兩面皆淺浮雕卷雲紋,造型古樸。另一件戰國絞絲環器形雖小,卻是較為典型之作,絞絲一絲不苟,隱隱透著玻璃光澤,小中見大,適合系佩。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獸頭勒子(春秋)   5.2 cm.    HKD: 188,800
   春秋玉龍紋勒呈長條扁身,形態輕巧,玉質露淡雅寶光,見芝麻點沁斑,器表兩面皆以老練刀法雕出勾線龍紋,遍佈全面,刀工十分精巧。大面積的紋樣,繁密細致,富視覺效果。圖案佈局工整,線條的走向流暢,章法中見動感。玉勒兩側帶工,上下端鑽天地孔,作系佩之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剛卯(漢)   2.3 cm.   HKD: 73,160
   青白玉剛卯,長方柱體,外形細巧,玉質瑩潤,打磨光潔。中央有天地孔穿繩。四壁陰刻吉祥殳書,每壁直刻兩行四字,合共三十二字,字體大小相若,佈局整齊,字刻粗實可辨,文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役剛癉,莫我敢當。”
   剛卯,作為厭勝、辟邪之用的佩飾,其意義源自桃符,形製為長方柱狀物,其中有貫孔,如同方勒。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鬼辟邪等辭,首句常作“正月剛卯既央”,因稱“剛卯”。流行於漢代,自皇帝、諸侯至士人莫不佩戴。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蟠虺紋勒(春秋)   3 cm. HKD: 11,800
   玉勒為青白玉材質,局部沁色,寶光淡雅。整器呈扁形,兩側出戟,器表兩面皆以老練刀法雕出勾線龍紋,遍佈全面,圖案佈局工整,線條的走向流暢,章法中見動感,繁密細緻,極富視覺效果。上下通心穿可供系佩。本品為典型的春秋時期玉雕作品,刀工靈巧,品相仍佳。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帶沁臥蠶紋勒子(春秋)   4.4 cm. HKD: 50,000 - 70,000 
   勒子是掛於胸前或腰間的玉飾,可單獨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掛。勒子形製多樣,不一而足,有圓柱形,束腰形,或中間粗兩頭細的橄欖形,或一頭粗一頭細的喇叭形、秤砣形等。此件勒子略為圓柱形,兩端截平,腰部飾一周絞絲紋,其餘通體飾臥蠶紋,以減地法使蠶紋凸起,排列繁而不亂,此手法的應用表明春秋時期勒子及其圖案裝飾的製作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準。整體造型古樸,飽含神韻,實為古玉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帶沁穀紋勒子(西漢)  4.8 cm. HKD: 115,640
   白玉,器呈圓柱形,玉質油潤細膩,局部有白色斑點沁,器身用壓地淺浮雕作穀紋,穀紋形如蝌蚪,又似剛剛發芽的稻穀。中貫孔,應該是穿帶的配件。
   勒子,又稱蠟子,淵源甚早,春秋戰國以迄漢代尤其盛行,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方柱形、紡錘形,束腰形等,是掛於胸前或腰間的玉飾,或認為其為玉琮演化為而來。早期的勒子,紋飾一般以素面為主.後出現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線形紋、穀紋、文字紋等。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帶沁卷雲紋蟬紋勒(春秋)    5.5 cm.  HKD: 60,000 - 80,000 
   青白玉,玉色蒼古,有灰白沁,勒子柱狀出戟,腰部略收,其上以粗細兩種陰線刻繪,勒柱身以粗陰線滿繪卷雲紋,底部一側出戟,以細線勾出變形蟬紋,以竹節紋裝飾蟬翼,鬼斧神工,令人讚歎。此件玉勒工藝精湛,為兩側帶有鏤雕、出廓裝飾之造型,裝飾以蟬紋,其形製頗為珍罕。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黑沁玉雲紋勒子(春秋)   7.8 cm.   HKD: 10,000 - 15,000
   玉料呈青綠色,通體大部受黑色沁。器身整體呈長條桶形,兩端小中間大,兩端中心對鑽穿孔。器外以壓地隱起的雕法線浮雕雲紋及變體夔龍紋,佈滿整個器身,四條繩索紋將紋飾區分成五個部分,線條流暢,深淺均勻,工藝細膩周全,紋飾典型大方,為頗具代表之古玉佳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雙鳳紋佩(戰國)  7 cm. HKD: 59,000 
  玉質白色,局部有氧化沁斑。佩作盾形片狀,平底。雙面雕刻,在佩身主體部分,以雕出拱形開光,其內以陰線並減地陽起雕刻勾連雲紋,紋飾細密而規整,排布飽滿。在佩身立邊中部,以出廓手法,左右對稱雕刻兩卷雲紋,卷雲與佩身開光重疊處,施以鏤空雕刻。佩首處有陽起雕刻的單個勾連雲紋,與開光內飾呼應,其上鏤空雕刻兩只背向對稱的鳳鳥。兩鳳鳥呈左右對稱的S 形,其中頭部翎羽、脖頸、雙肢作中軸相連,鳳鳥的喙、尾、羽翼等均做不同朝向的捲曲,線條婉轉流暢,其外形與佩身兩立面之卷雲紋又自然關聯,渾然一體。
   此佩玉質晶瑩,雕工繁複,看似平面化的佩身,實則平面不平,如佩身主體外廓開光的內凹、勾連雲紋的凹凸起伏、以及鳳鳥身體的鼓凸等,加之佩首雙鳳施以雙面透雕,這些均可體現匠工技藝之高超。此佩品相完好,玉質純凈,構思精巧,雕工精湛,實為戰國同類器作中之珍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出廓雙龍璧(戰國)   7.4 cm. HKD: 480,000 - 620,000 
   璧白玉質,玉質滋潤通透,古樸滄桑,璧身由正圓形上下兩端截平,內外緣起邊,中心對穿圓孔。璧上剔地陽雕穀紋,顆粒飽滿,碾琢痕跡清晰,紋飾密而不亂,均勻分佈,排列有序。壁上出廓部份雕龍紋,雙螭相背,螭龍體勢前傾昂首挺胸,充滿動感,儀態威嚴。龍身捲曲,矯健有力,腦後鬃毛後卷,龍嘴張開,露出尖牙,圓眼,卷眉,拱鼻,面目猙獰,吻部有穿孔,雕工細緻,紋飾清晰精美,線條流暢。此璧用鏤空、淺浮雕等多種技法雕刻裝飾,做工複雜精美。整器構思新穎,形象逼真,工藝精湛,戰國時期出廓璧複合紋飾日益增多,但此類玉璧數量仍相對較少,此璧乃戰國時代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十分珍貴。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雕鏤空回龍璧(漢)   6.5 cm.   HKD: 73,160 
   青白玉,璧作雙聯形製,為規整圓形,器部邊緣平直,以細陽刻線凸顯,外璧肉面雕琢變形虺紋,首尾相接,虺體作抽象處理,周身填飾網格陰刻線,富於簡潔之美感,兩璧相聯處鏤空飾蟠虺紋,以透雕技法雕琢雙連體纏繞蟠虺紋,蟠虺欖核形雙目,頭部作誇張處理,相鄰兩蟠虺鱗甲一呈片甲狀,一呈條紋狀,連環往復,內璧光素無紋。該雙聯璧風格端莊,工藝精緻,細部表現細膩,透雕工藝高超,線條纖秀勻淨,毫無拖遝突兀之處,為漢代鏤空玉璧之佳作。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雕臥蠶紋回首龍(春秋)   5.7 cm.  HKD: 100,000 - 150,000
   “臥蠶紋”因形同一個個身體捲曲的蠶而得名,常見於器表。 “臥蠶紋”過去習稱“蝌蚪紋”,較“蠶紋”有一個明顯大的頭部和一條細小的尾。此件臥蠶紋回首龍呈扁平狀,龍伏臥,頭後仰,後蹄與腹部間形成孔隙,器身亦鑽有一孔。邊沿飾弦紋,周身減地淺浮雕臥蠶紋,整器雕工古樸,形象生動,具有獨特藝術魅力。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臥蠶紋S形龍佩(西漢)   11 cm. HKD: 354,000
   白玉製成,玉種極佳,經千年水土和空氣的浸染,玉色漸變成秋葵黃色,淡淡含著玻璃光澤。整器扁平狀,做S 形回首龍,兩側紋飾一樣,密佈臥蠶紋,。龍首局部帶黑褐色斑沁,頗有俏色之意,增添不少獰厲之感。龍嘴大張,尖牙鋒利,棱目凸吻,龍角後抿,身體捲曲極富張力,體側出龍爪,兩前肢蓄勢待發,左後肢孔武有力踏在地上,尾部毛髮根根分明向上內卷,造型靈動。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鏤雕龍鳳佩(戰國)   5.2 cm. HKD: 250,000 - 350,000 
   玉佩為黃玉,顏色淺淡而瑩潤油滑。玉佩為戰國時期常見的螭龍紋。螭龍捲曲糾結,以鏤空的方式表現出形體。螭龍的細部以陰險刻成。螭龍身體細長,糾纏成臥S 字形。龍吻長而翹,龍角彎曲。螭龍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紋飾題材,往往作繞重疊的鏤空狀裝飾,尤其在青銅器上常見。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S形龍佩(春秋晚期)   6 cm.  HKD: 153,400
   白玉龍紋佩。片狀,雙面雕,兩面紋飾相同,龍首內折,做躬身回首狀,欖形眼,獨角,身軀扭曲為渦形,姿態優美,龍身減地虺紋裝飾,轉折處歧出小鰭,尾回卷,鰭、尾用遊絲毛雕細陰刻線填飾。器型飽滿,造型獨特,剛勁有力,運刀自如,遊刃有餘。其龍之特徵與雕刻工藝為春秋時期典型風格。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帶沁雙虎首璜(西漢)   7 cm.   HKD: 33,040
   玉晶瑩潤澤滿沁,形體捲曲成U 形,兩側為虎首,其上以陰刻和淺浮雕技法裝飾,頭部寬闊,雙目明亮有神,腹下有短足。造型別致,線條流暢柔和。此璜的厚度均勻,邊棱陡直,表面及線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現出較高的雕琢技術水準。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虎(漢)   6.5 cm. HKD: 250,000 - 350,000
   青玉,帶皮色。以圓雕法表現出一隻蹲伏的幼虎,四肢收束在身下,尾巴上卷,正回頭而望。身體輪廓僅以幾條刻線表達,虎頭亦碾琢簡潔,圓耳樹立,雙目有神,其態稚嫩可愛。底部雕出伏地的四肢,趾爪畢現。漢代玉雕大多雕刻手法簡潔,注重動態,強調神韻,渾樸生動。此玉雕亦是如此,形象塑造極具神韻,將幼虎的憨態以簡潔的工藝表現出來,不同於後世精雕細琢,手法以少勝多,藝術效果完美。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羊(漢)   6.5 cm. HKD: 250,000 - 350,000 
   玉雕為青玉,顏色呈豆青色。玉雕圓渾,表現了一隻伏地小羊,頭部兩角捲曲,耳朵緊貼頭部,一兩條刻線勾刻出杏眼,平視前方。四隻羊蹄捲曲在身下。造型質樸簡潔,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到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本品具有漢代所追求的氣魄深沉雄大之美,是此時玉雕的代表作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瑞獸(東漢)   9.5 cm.   HKD: 450,000 - 550,000 
   青玉,豆青色,有玉皮色。結合圓雕與線刻的方式表現一隻伏臥的神獸。神獸頭部線刻的表現方式有復古之風。兩耳微卷,大嘴翕合,以寥寥數根線條即表現出神獸神秘威儀之感。神獸身體輪廓起伏都以圓雕刻成,腿部以輪廓線勾勒,表現出四肢彎曲趴伏之狀。背部有幾條刻線表現脊柱的凹凸。尾巴曲呈回字狀。底部四腳簡潔數刀刻成。本品有漢代樸拙沉穩之美,雕刻大器,是漢代玉雕的代表之作。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勾連紋環(戰國)   6.2 cm. HKD: 236,000
   玉環,古玉器的一種,為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形狀與鐲類似,其孔徑大於邊緣,也有與邊緣相等的。《爾雅·釋器》中指出“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玉環古時一般用作佩飾,因“環”與“還”同音,古人可能還把它作為一種信物。據說古代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即得到天子送來的環,就知道自己收被重新召回,官復原職。此件玉環以白玉製成,晶瑩剔透,溫潤怡人。為扁平的圓環狀,整體圓整光潔,內外壁平直,上刻細密勾連紋,排列有序,佈滿整面。整件刀法遒勁,紋飾古樸。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玉谷紋璧(漢)   21 cm. HKD: 21,240
   《說文》釋“璧”曰:“瑞玉,圓器也”。青玉,有玻璃光澤,散佈灰、白沁斑。體扁圓,正中圓穿,孔型規整,磨痕清晰,兩面紋飾相同,均琢蒲紋,上陽刻榖紋,刻劃勻一,密而不亂,外緣及內緣深鑿陰刻線勾邊,孔之內側亦有數圈劃痕,雕刻規整,打磨細緻,走刀俐落,古樸靜美,為漢代穀紋璧典型之作。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臥蠶紋玉環(春秋)   4.6 cm.   HKD: 100,000 - 150,000 
   玉環體量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自然。器表雙面均以臥蠶紋裝飾,排列錯落有致。臥蠶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樣,是農桑文明發展的產物,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衣服有關。它象徵著財富與華美,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此件玉環展現了高超的製作水準,深具上古禮器之神秘威儀,技藝精湛。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帶沁螭龍紋環(春秋)   6.7 cm. HKD: 60,000 - 80,000 
   玉料青綠色,白色沁。體扁圓,環內外各起棱線,兩面皆蟠虺紋,以陰線勾連,蟠曲回環,為典型的春秋戰國玉器風格,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隨身佩帶的身份象徵。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受沁雙馬(唐)   5.5 cm.  HKD: 350,000 - 450,000 
   本品兩匹馬相依而臥,小馬將頭依偎在母馬的背上,母馬伏臥於地,親暱的回首依靠著小馬的身體。本玉雕以圓雕表現出馬匹起伏的身體輪廓,並著重刻劃馬頭目的細節,將頭部比例放大,用細密線條刻出馬的鬃毛,圓目、長臉等細部,尤其是將母子相依為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生趣自然。不僅體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術,還充分表現出工匠極高的藝術水準,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提油瑞獸(六朝)   5.2 cm.   HKD: 380,000 - 450,000 
   黃玉,有深色沁色。玉雕將圓雕、線刻相結合刻劃出一隻小瑞獸。瑞獸屈身匍匐在地上,前肢前伸,頭輕輕靠在前爪上,頭部細節雕琢清楚。雙目圓瞪,嘴部微翕。頭頂兩側琢出兩耳,頭頂中部有一水滴狀的鬃毛。毛髮披在背後,髮尾分成魚尾形,期間密密刻滿髮絲狀細線。背部有聯珠狀表現鬃毛。尾巴分成三束,緊貼在臀部。玉雕底部光滑,未有任何雕琢痕跡。本品玉質細膩,光潔油亮,雕琢精工,造型生動,是六朝玉雕少見之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鳳凰(宋)   8.2 cm.   HKD: 54,000 - 64,000 
   白玉,有沁色。玉雕塑造了一隻雛鳳,羽翼收攏停息,回頭張望。鳳鳥頭部渾圓,冠羽服帖於頭部,雙翼以圓雕刻出,尾羽收束,並用線刻表現細部,底部線刻出鳳爪。整個玉雕渾圓柔潤,將圓雕、線刻等多種玉雕手法現結合,雛鳳的形象表現的自然生動。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瑞獸(唐)   5.5 cm.  HKD: 400,000 - 600,000 
   青白玉,顏色較淡,間有黃褐色。神獸做狀如幼獅,可能是狻猊。神獸彎曲匍匐在地,身體和四肢以圓雕表現,生動準確。神獸頭部刻劃精細,毛髮捲曲,眉毛微卷,一對圓目突出,憨態可掬。神獸尾部收捲在身下,尾巴以細密的線條刻劃。背部以短線表現脊背的凸起。底部平滑,不做雕刻。唐代美玉來之不易,所以價格往往十分高昂,因此做工精緻。此玉雕玉質溫潤,雕琢精緻。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雕受沁駱駝(唐)   5.3 cm.   HKD: 35,400
   玉雕為白玉,有深褐沁色遍佈周身。所雕駱駝為匍匐休息狀,四肢蜷縮,前蹄跪伏,後蹄前屈,兩座駝峰高聳,駱駝低首似在休息。玉雕採用圓雕法表現駱駝健碩的肌肉起伏,生動準確,形態自然。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俏色巧雕螭龍紋雞心佩(宋)   10 cm.  HKD: 180,000 - 220,000 
   玉佩整體為青色,上有黃褐色玉皮。玉佩以鏤空方式在一面雕刻四隻螭龍,螭龍或盤伏或遊走在雲端,形態各異;另一面為橢圓形玉環,玉環上陰刻如意雲頭紋。《周禮·典瑞》:“璧羨以起度”,鄭玄注雲:“羨,不圜之貌,蓋廣徑八吋,袤一尺”,也就是徑八吋,長一尺之橢圓形璧。凡有孔為橢圓形器均可稱為璧羨。相比遼寧博物館宋代的雙螭璧羨,此璧羨的玉質更為細緻,雕刻精工,四條螭龍的層次分明,是此時璧羨的高級作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帶沁鏤雕龍紋嵌飾(宋)   7.7 cm.  HKD: 150,000 - 200,000 
   本品為白玉,有皮色。玉佩用鏤空雕琢出一條盤錯在雲端的龍,採用巧色將白玉部分鏤成龍形,鬚髮飄舞,龍頭正中伸出,皮色部分琢成一圈如意雲頭,作為玉佩的底座,形象構思巧妙。宋代玉雕往往碾琢精美,形象優美寫實,隱起和鏤空的技藝比唐代大有進步,此配飾正是這類玉雕的典型代表,鏤空手法精妙絕倫,龍身盤錯呈現豐富的層次感,線條交節,繁而不亂,將玉質溫潤的美感凸現出來,是此時期極具審美情趣的精美作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童子(宋)   8.6 cm.  HKD: 60,000 - 80,000
   白玉,有沁色。以鏤雕的方式琢出攀花童子的形象。童子頭梳雙笄,眉目清楚,小臉圓潤,身披一條披帛,正攀在花枝之上。花枝成卷草狀,勾成橢圓形,將小童圈一周。童子攀花是宋代流行的樣式,在絲綢、瓷器等工藝美術品上屢屢出現,是摩睺羅信仰下衍生的民俗文化,具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雲龍紋杖首(明)    6.5 cm.    HKD: 350,000 - 450,000 
   黃玉,有皮色。整個玉子雕成在雲間遊走的祥龍,龍昂首闊步,身體圍繞玉子一周,身有細密的龍鱗,龍須極長,似隨風飄舞。龍周圍瀰漫著祥雲,皆為如意雲頭。玉雕並不做鏤空,僅在以圓雕的方式表現出神龍的形態,而祥雲則以線刻,線條細密綿長。此玉雕既表現出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又不失玉質本身的美感,尤其是皮色和玉色相互映襯,自然可愛。玉雕為器物的頂飾,此類作品雕工與藝術表現皆佳,當是明代富貴之家的用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受沁狻猊(明)   10 cm.   HKD: 1,180,000
   玉質溫潤,有沁色。以圓雕的方式表現出一隻匍匐回首的狻猊。玉雕雕刻精緻,造型把握準確,頭部刻劃尤為細膩靈動。狻猊兩耳呈卷雲狀,頭頂有一縷鬃毛凸起,毛髮細密披於身後,以細密長線刻劃,雙目大而圓,嘴微翕。尾端捲曲,貼緊身體,四腳亦以線刻表現無餘。造型靈動可愛。《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注:“即師子也,出西域 。”《穆天子傳》卷一:“狻猊囗野馬走五百里。” 郭璞 注:“狻猊,師子,亦食虎豹。” 唐牛上士《獅子賦》:“窮汗漫之大荒,當昆侖之南軸,鑠精剛之猛氣,產靈猊之獸族。”宋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手拊雛猊,目視瓜獻,甘芳之意,若達於面。” 明 徐渭《天目獅子岩》詩:“一岫插天目,宛爾怒猊獰。”明袁宏道《百六詩為丘大賦》之二:“決猊與怒蟒,無以喻吾嗔。狻猊在漢族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的神獸。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屢有表現此形象,尤其在熏爐或於佛教有關的題材中更是常見。本品雕刻精工,玉質細膩而油亮,形象塑造生動,是明代玉雕中少見的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碧玉臥牛(17 世紀 碧玉臥牛)   23 cm.  HKD: 1,062,000
加拿大蒙特利爾家族舊藏,20 世紀早期 Pierre Savoie 舊藏,19 世紀70 年代加拿大私人藏家舊藏,2013
   以整塊碧玉用寫實技法圓雕而成,表面包漿均勻潤澤,晶瑩剔透。這頭伏臥在地上的大水牛蜷成橢圓狀,牛頭向右轉,腦門平坦開闊,一對犄角向內彎曲,粗壯堅實,上面飾有層層紋路;一對大眼分列兩側,眼珠滾圓;牛鼻向前突出,十分方正。水牛脖頸彎曲,上面的褶皺清晰可見,十分生動。水牛背部亦十分平坦,肚皮渾圓肥碩,貼於地面;水牛四條腿在身下彎曲,肌肉豐滿,粗壯有力,牛尾貼於一側後腿上,弧度柔和優雅。
   此件臥牛,依據各部分特點的需求,入刀深淺不一,達到了一種真實的效果與狀態。牛兒回首,此種設計看似簡單,實為用心良苦,若加以品味,可見其中奧妙。此一回首,豐富了作品的觀賞性,尤其從觀賞的角度而言,令人有多種選擇。由橫置到縱置之間90 度的區間範圍內,可任意角度陳放觀賞,各有韻味,不盡相同。牛兒面相的刻劃沉靜,不露聲色,有靜穆之感。底部四蹄的刻劃也是細緻入微,並無偷工之處。背部脊柱隆起,清晰可見,身體的肌肉飽滿,以玉面略微的凹凸來表現,十分到位。
   此件碧玉牛與今年5 月英國倫敦WOOLLEY&WALLIS 公司以天價340 萬歐元成交的一件乾隆碧玉臥牛有異曲同工之妙,姿態相近,均為臥姿回首。其頭部五官的刻劃,蹄子與尾巴的處理,整個身體肌肉線條的把握都是十分近似的;中國嘉德2009 年秋季拍賣會亦釋出一件清乾隆碧玉臥牛,高達6,160,000 元人民幣成交,亦可資參考。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帶皮瑞獸(明)   3.5 cm.  HKD: 73,160
   此品黃玉為材,圓雕瑞獸,身形壯碩,呈伏臥之狀,四肢收於腹下,頭微抬,雙目圓凸、炯炯有神,大鼻,雙耳後垂,神態威嚴,微露憨態,獸尾拖地、盤於身側。以整體隨型雕琢,形態端莊,刀法嫺熟,體態自然協調。背脊作成凸棱狀,張顯力度。周身以線條裝飾,線條曲轉流暢。此黃玉瑞獸鎮邪保平安,為吉祥之兆。在製作是時未去其皮色而保留了一份自然與天成,突出其大自然之神韻。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蓮蓬(清中期)   5 cm HKD: 80,000 - 120,000
   黃玉色侔蒸栗,葆光內蘊。蓮蓬荷葉交纏一起,兩蓮蓬的頂部均嵌滿蓮子,果肉飽滿,蓮蓬側面雕琢羞含的荷花,底部琢一荷葉,經絡分明,花梗充實,工藝精細,構圖巧妙。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熊(宋)   7.3 cm.  HKD: 250,000 - 350,000 
   玉質青黃,局部有褐色原皮。圓雕一站熊,熊體態肥碩,雙足並立,前肢置於腹前,小腹微鼓。以陰刻直線表示熊之四肢掌指。熊頭呈心形,面部剔地凸雕雙目,並隆起眉骨及鼻樑,嘴部平直。額頭有三條陰線刻文,以示額頭紋。雙耳呈半圓餅狀,較大。耳前及頰後,有陰線雕刻細密短線紋為飾,增加毛絨質感。玉熊周身光素,耳背及前肢背後與足部有大面積赭色沁,更增添熊身毛髮之色,為玉器俏色工藝,增加美感。兩耳中間頭頂部,有由上至後做成的穿孔,當為系繩所用,由此可見黃玉熊為小件佩飾。
   整件作品雕琢簡約,磨製潤澤,所表現熊之神態安詳自然,神態可掬。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螭龍靈芝洗(清中期)   13.3 cm.  HKD: 200,000 - 300,000
   此洗玉質青黃,局部有沁。洗整體呈扁長形,取靈芝造型,器沿為六曲形,線條婉轉流暢。器身內外光素,僅在器內壁一側琢磨隨形相對的陰線如意雲紋,線條簡約。與之相對的另一側,透雕攀沿器壁之上的螭龍,螭龍前肢扒附洗沿,龍頭探向洗內,龍須與其內壁相接;後肢倚蹬,尾與一側羽翼長而卷貼於器壁口沿。螭龍的五官雕刻精緻,闊鼻圓目,頭生獨角,肩出雙翼,背立凸脊,神態逼肖,動勢蒼勁,頗有靈氣。
   此洗取整玉雕琢,尤其洗心需掏挖而成,螭龍與洗結合處施以透雕,這些均顯示出作品雕工之良。清中期,尤其乾隆時期宮廷匠作遵循取意吉祥的原則,在造型、立意上別出心裁,此洗取靈芝、如意之形,意在吉祥。而螭龍的造型,雕刻手法等,又多能體現清代琢玉中的仿古、復古的現象。此玉洗品相完好,雕工精卓,不失為一件上乘的文房用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育子儸件(17 世紀)   16.5 cm.   HKD: 590,000
   玉質青黃,局部有褐色原皮。圓雕一母禽餵食子鳥,母禽似鷹,作趴臥回首狀。母禽頭小身大,喙尖內勾,丹鳳雙目,額眉凸鼓,S 形橫眉,小尖耳。額頭頂部生有一凸節狀翎羽,貼頸向下。脖頸後以細密陰線雕刻羽毛。雙翅長闊,前為三重並列呈彎鉤狀羽翅,後為並列直形羽翅,翅上以短細線為飾。短尾,尾翼兩側陰刻起陽的卷雲紋,尾上有短細密刻線。在母禽羽翅前、中部及背部,立體雕刻多隻幼鳥,或露半首,或藏身形,或葡匐作嗷嗷待哺狀,稚態可掬,活發可愛,母禽餵食幼仔的瞬間被如實寫照。
   整件作品,玉質精良,並取俏色工藝,巧妙將玉石原皮安排做母禽頭背及尾部等處,顯示禽鳥毛翎質感。在設計上將母禽與幼鳥做成回望相顧狀,尤其註重對母禽面部神情的刻畫,將母禽照顧幼子的諄諄之情生動詮釋,藝術效果極佳,為不可多見的玉擺件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御題阿資答尊者山子(清乾隆戊戌寅年(1758)白玉御題阿資答尊者山子)   22 cm.
HKD: 1,416,000
“大清乾隆年造”、“寅”、“二”款 
銘文:
第二阿資答尊者戊寅
其面,吧呀其口。
龍准鳶肩,抱膝露肘。
亟貌之猛,亟心之慈。
慈猛胥忘,合十皈依。
(御制贊出自《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制文初集.二十九.贊.丁觀鵬摹貫休十六應真像贊》,圖一)
   白玉山子,隨形而雕,玉質上乘,溫潤滋澤,山峰聳立,壁崖料峭,山峰岩壁處的局部分佈有黃褐色玉皮,燦如黃粟,豔如朝陽。治玉者隨料之勢雕琢仙山美景,其運刀如筆,依據皴法,表達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完全將奇山仙洞之深淺層次表達無遺,極具圓雕立體感。山間菩提樹下,仙洞之中,第二羅漢阿資答尊者靠壁而依,一腿盤坐,一腿彎曲,雙手依次抱於膝蓋之上,靜坐入定。細細觀之,羅漢精神矍鑠,面容安詳,禪意深遠,其身形精瘦,上身赤裸,筋骨嶙峋,下身圍裹,隨意而安之情盡顯。
清帝乾隆,篤信佛教。乾隆皇帝於1757年第二次南巡期間,到杭州西湖聖恩寺禮拜,並首次看到該寺收藏的貫休十六羅漢圖,對之大為欣賞,不但親筆在畫上題字,亦命宮廷畫師丁觀鵬仿畫。隨後一年,在《清宮檔案》中如意館記載(圖二):“三月初二日接得員外郎郎正培押貼一件內開本月初一日首領桂元交⋯⋯丁觀鵬摹貫休羅漢十六張⋯⋯上日著將⋯⋯其丁觀鵬羅漢表掛軸十六軸欽此。”目前丁觀鵬摹貫休羅漢十六張藏於臺北國立博物院(圖三),仍依舊保留著當年乾隆皇帝的要求裝裱的掛軸形式,其中的阿資答尊者的坐姿構圖與造型與本拍品非常相似,可見其傳承與淵源。
   當年為投乾隆帝之所好,宮廷造辦處和各級官員均以貫休或丁觀鵬等人的作品為藍本,創作過一定數量以便面聖或進貢的衍生藝術品。據《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曾多次提及御製玉羅漢,如“青白玉一塊⋯⋯做羅漢十三尊書的紙樣呈”及“玉羅漢上舊刻之字磨去俱照新貼本文另刻字”。除玉羅漢以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雲光樓所供的十六羅漢像屏、清宮舊藏的貼簧嵌玉十六羅漢圖插屏(《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傢俱(下)》,第194頁,圖170)、青玉御製宋人十八應真像贊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下)》,第8頁,圖5)、清乾隆內府泥金繪本《十六羅漢圖贊、十六應真像贊》(圖四)等與玉羅漢相關的作品亦是數量可觀,可見乾隆皇帝對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主題的癡迷。目前所見乾隆時期的羅漢山子中,本品不僅帶有乾隆皇帝的御製贊詞,而且帶有明確紀年款,甚為少見,正是乾隆皇帝文治武功鼎盛時期的最佳見證。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三羊開泰水呈(清/ 民國)   9.5 cm. HKD: 613,600
   水呈由黃玉製成,以整塊玉石雕刻三羊臥擁一寶瓶,取“三羊開泰”之吉祥寓意。寶瓶盤口、寬頸、鼓腹,瓶身光素,只在瓶頸兩側淺浮雕飛升翔雲,其上高浮雕出太極陰陽魚。瓶周圓雕三卷角羊,呈葡匐之姿,按逆時針方向均衡分佈於瓶身三面。三羊均作昂首狀,羊嘴與須吻觸瓶頸以作銜接,羊下頜及脖頸與瓶身處作鏤空,既凸顯羊軀體造型,又增加作品之靈透。三羊造型生動,善以陰刻凸雕來琢磨羊之雙目、雙耳及四蹄。身體光素無飾,僅以斜刀深刻,表現羊的四肢結構與羊角骨質,並於羊尾處有細刻陰線,以示絨毛,加之羊身局部有赭色沁斑,宛若羊身毛髮,自然天成。三羊之前肢動作各異,或一屈向後,另一緊貼瓶身微展向前;或呈跪姿,或葡匐,猶如循環旋轉之態,增添動勢之美。
   此水呈包漿溫潤,尤重設計之巧思,刀功簡潔幹練,繁間得當,小器大作,堪比青銅重器之四羊方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雅器。羊在古代寓意吉祥,這件水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人重視實用與藝術並重的設計原則與實踐。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龍紋爐頂(元)   6 cm.   HKD: 40,000 - 60,000
   爐頂又稱蓋頂,是以置於爐蓋頂端便於提攜而得名。爐頂為白玉質,其色柔和,晶瑩剔透粉光凝練,玉質堅密油潤,沁色美觀自然,雕刻為立體圓雕鏤透,龍昂首回望,頭上有角兀然高聳,細頸長身,龍體捲曲盤旋,矯健有力,螭龍尾分叉成花型,龍身線條簡潔粗獷,流暢自然,盤踞在雲海之上,底部一圈如意雲紋。頂蓋底部有對穿孔用於固定之用,通觀此物,器形飽滿,包漿厚實,是不可多得的元代佳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豬(宋)   6.7 cm. HKD: 47,200
   玉豬玉質滋潤,帶褐色沁,平臥狀,體呈長條形,前鼻拱起,雙眼圓瞪,雙耳肥大,緊貼頭側,以陰線刻目、嘴、耳,面目刻劃簡潔清楚。側股肥厚,四肢短小,蜷縮收攏。運刀簡練有力,線條流暢,造型寫實生動。玉豬有一由背及腹的穿孔,可作佩戴穿繩之用。豬為財富的象徵,玉豬是古代玉器中常見的造型,此件玉豬造型簡潔,是宋代玉器精美之作。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群猴獻壽(明)   9 cm. HKD: 80,000 - 120,000 
   玉猴為淺黃綠色,局部有黑褐色沁,玉質細膩瑩潤。玉雕隨形雕成三隻瑞猴,中間一隻體型較大,一手捧壽桃,另一手掛在桃樹上,枝頭瑞桃碩大,大猴正面而向,兩側小猴,手足細長,具攀在大猴身側,活潑靈動。瑞猴雕刻精細,面部清晰,圓眼猴腮,小耳豎立,面露狡黠之態。整體造型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正是瑞猴獻壽的祥瑞之意。清代玉器常表現吉祥題材,此器正是寓意與工料俱佳的珍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黑白玉巧雕童子戲樂(清早期)   6.8 cm.   HKD: 82,600
   童子以黑白玉巧色圓雕而成,玉質如凝脂,溫潤細膩。童子面龐圓潤,喜笑顏開,頭束小髻,嬌憨可愛。身著長衫,側首扭身,右手執一面具,擋於臉前,面具上描繪怒目圓睜之神像,形態威儀。其右手放於胸前,作逗引狀,左腳下有一小犬,反身仰面凝視童子,尾部上卷,雙耳下耷,機警溫馴。面具、犬皆以玉之黑色部分雕出,生動形象,獨具匠心。
   黑白玉是蘇州工雕刻喜用玉石材料,其本身豐富的顏色層次,特別適合進行多層浮雕,來增加器物美感。本器完美運用天然黑白紋理巧色構圖,白者清瑩無暇,黑者如水墨漸染,匠心獨運,於自然天成之態,饒富逸趣,把玩於掌,回味無窮。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黃玉文官(明)   7.5 cm.    HKD: 30,000 - 50,000 
   此器黃玉質,顏色淺黃,緻密滋潤,玉人背後有深色沁。玉人為文官裝扮,頭戴玉冠,臉型方正,雙眼微眯而彎,形容含笑,雙耳緊貼頭側。身穿官袍,衣袖寬大,雙手隱於袖內,似在行禮。腰間束帶,長袍折紋流暢生動,衣袍下露出鞋尖。此器表現為文官形象,將其謙謙禮讓的神髓表現淋漓盡致。雕刻主要使用圓雕與線刻的結合,刀法簡潔樸實,磨製光潤,是明代玉人不可多得的製作精美之器。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臥熊(遼)   4.1 cm.    HKD: 80,000 - 120,000
   玉質溫潤,包漿自然,帶少許棕色玉皮,熊弓身伏臥,體態豐滿,四肢蜷於身下。小耳尖嘴,耳部打窪,倒三角型眼。短尾,以一排短陰刻線鬃毛紋裝飾後腿上,神形機警靈動,蓄勢待發。雕工簡單傳神,為典型的金元時期器物,身體中部有兩處穿孔,以供穿系。遼代有秋山之國俗,蓋為漁獵經濟在宮廷騎射習武和巡遊娛樂之中的反映。《三朝北盟會編》載 “遼主歲入秋山,女真人嘗從呼鹿、射虎、搏熊,皆其職也一。”史籍中常有獵熊之事。如《遼史》載興宗時“獵黃花山,獲熊三十六,賞獵人有差⋯⋯皇太后射獲熊,上進酒為壽”;天祚帝“射獲熊,燕群臣,上親御琵琶”。可知熊是遼代秋捺缽的重要捕獵物,傳世所見遼代玉熊也可視為廣義秋山玉的一種。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帶沁瑞獸首鎮(唐)   6 cm.   HKD: 150,000 - 200,000 
  鎮作瑞獸首,狀如山錐,青白玉質。瑞獸作微怒狀,首生獨角,眉骨外凸,其上為寬闊雙眉,如火焰狀貼額頭而上,並遮蓋雙耳,只露耳尖。眼窩深陷,二目縱起,眼球崩張。如意形闊鼻,鼻樑較短,鼻頭與眉骨相近,增顯怒容。口似張似含,上頜四鋒利尖齒前後對稱分佈,如虎威猛,宛若作襲擊之態。整件鎮器,雖作獸形,卻顯人容;雖只有首,卻見全威;雖是小物,卻有大態。在雕塑風格上與唐代石雕武士、鎮墓之神獸類似,極具傳神效果,置於書案,古意自生,是一件工精意巧的唐代玉作典範。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白玉鏤雕鷺鷥荷塘爐頂(金/ 元)   3.5 cm.   HKD: 59,000
   青白玉,質溫潤,帶沁色。以多層次立體通景鏤雕而為。透雕荷塘雙鷺,或隱或現,覓食其間。鷺鷥尖喙,圓眼,羽翅刻畫簡潔,以長短陰刻線裝飾。頂部雕以微卷的蓮蓬與蓮葉,花葉亭亭玉立,荷葉迎風翻卷,葉以陰文勾線飾葉脈,線條細韌。橢圓形底,對穿象鼻眼。刻工遒勁豪放,紋飾極富自然趣味。鷺鷥諧音“路”,蓮花諧音“連”,二者合寓“一路連科”。祝頌科舉考生可以連中三元。原本作為器物捉手的爐頂,作為案頭陳設顯得十分高雅。此器透雕技藝爐火純青,孔壁平滑,轉折自然,構圖舒朗圓渾,線條圓潤流暢,沁色點綴荷葉之上,如池塘灑金,妙趣天成。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鏤雕海東青帶扣(金/ 元)   7.5 cm. HKD: 200,000 - 300,000
   帶扣為白玉製成,局部有沁。帶扣呈橢圓形,雙面鏤空雕刻紋飾,正面主體為蓮花枝葉,其中央雕刻鶻啄雁場面。鵝體態肥碩,自右上至左下作撲倒狀,在其腦後有猛禽鶻正啄鑿其頭顱,吸吮其腦漿。鶻之體態雖小,但氣勢頗勇,強勁有力地制服了於枝葉交錯的蓮池躲避追捕的大雁,猛禽捕獵的瞬間被匠人自然傳神地呈現,周圍蓮花、蓮葉穿插組合,襯托出主體紋飾。雕刻以高難度地鏤空工藝為主,尤其蓮葉、蓮花與主體紋飾交錯分佈,增加了鏤空雕刻的難度。匠人利用巧做原則,將帶沁部分作為鶻、雁身、以及枯葉的塑造,在逼真物象的同時,也突出了畫面的層次。同時還利用陰線刻紋來表現鳥禽的羽翅毛髮、花草的花瓣、葉脈等,令人有近觀之感,堪為天工。
   玉器中的鶻啄雁一類題材,被稱作“春水”,源於遼金時期貴族於春日到郊外狩獵的活動,其中常以鶻即海東青來抓捕大雁或天鵝,遼金時期常以此題材製作佩飾,具有濃重的時代和地域特色。此玉帶扣,玉質絕佳,晶瑩溫潤,雕工精湛,藝術性極高,堪為一絕。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鏤雕胡人戲獅帶板一套(元)   The largest,9 cm. HKD: 2,360,000
   帶板由白玉製成,一套共20 件,包括2 件長方形鉈尾,6 件桃形銙、6 件長方形銙、2 件方形銙、4 件長方條形銙。整組帶板以留邊剔地浮雕正面主體紋飾胡人戲獅,其背景以鏤雕工藝雕刻回紋錦地。主體紋飾表現了人物與獅子相互嬉鬧、呼應的場面,人物身著異域服裝,窄袖、短袍、高靴,與獅子共舞,獅子或奔、或躍、或臥、或行,憨態傳神,其間點綴古樹、祥雲,豐富畫面,人物與獅子均神態各異,充滿盎然情趣。
   此套白玉帶板,玉質上乘,設計精巧,以多層鏤雕手法,取形造像生動,藝術手法古拙,板數較多,為元代同類題材玉帶板中之珍品。元朝禮制中規定,凡二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系玉帶,其中獅紋是一品官員佩戴的標記與專用,在故宮博物院及中國國家博物館均藏有相同題材之傳世作品,可見此題材帶板飾玉題材、藝術風格與雕刻手法在元代的流行。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鴨首(明)   7 cm. HKD: 70,800
   鴨首白玉質,光潔溫潤,圓雕而成,其額頭飽滿,以深刀法刻圓眼扁嘴,微上揚呈斜角,頸部較寬,下鑽一圓形孔,整體雕工細緻,線條流暢,拋光細膩,將鴨首的骨骼感、鴨嘴之線條表現得形象而準確。鴨首嘴、鼻及耳部以細密的陰線刻畫修飾,顯得工整而寫實,為典型的明代動物玉雕技藝。頸部未加裝飾,更突出包漿之溫潤凝厚。整件精緻小巧、造型飽滿生動,別出心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馬(明)   9 cm.   HKD: 259,600
   白玉質,細膩溫潤。立體圓雕一臥馬,睜眼閉口,神情溫馴鬆馳,四蹄曲於身下,左前肢微抬半立,身軀壯碩,肌肉強健有力,比例協調。長尾後彎,修長輕巧,頸部鬃毛濃密整齊,分梳兩側,沁色灑於馬頭頂、胸前及後臀上,宛如毛色斑駁,獨具匠心,刀法簡練而傳神,靈動而富有神韻,形神兼備,刻畫精道。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玉牛頭杯(明)   8.2 cm.   HKD: 180,000 - 220,000 
   該牛頭杯以玉為料,細膩而富有質感,呈現出迷人的琥珀色,間有黑色紋塊。該杯口沿刻弦紋一周,下部隨形雕一牛頭,杯體餘部光素無紋。淺浮雕牛耳牛角貼於杯璧,牛頭向前突出,以陰刻線飾牛眼、嘴,鑽孔為鼻,長眉圓目,姿態威儀,整體紋飾簡單卻栩栩如生。該器具明代粗獷之風,但仍帶有宋元時期之特點。整器比例協調,造型古樸穩重,規矩簡潔,器形別致,紋飾極有力度。拋光精良。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白玉螭龍佩(清或以前)   4 cm.  HKD: 15,000 - 20,000 
   玉質青黃,局部有沁。玉墜作方形片狀,透雕三彎S 形蜿蜒爬行的螭龍。螭龍整為俯視效果。螭龍頭部方正,眼球突出,如意寬鼻,尖耳對稱。頸後出卷角,螭龍身材寬厚,四肢分列軀幹兩側,呈前後交錯分佈,尾部分叉,與左後足相連。四肢上有陰線短紋及卷雲紋為飾,以示毛髮。螭龍背部有一陰刻長曲線,是為龍脊。龍身兩側部還分別有卷雲形羽翼,將龍身與首、背相連為一體,期內則鏤空雕刻,取形自然、合理。
   此玉墜在設計上一改陳習,將常見的側視身形改為俯視,別具新意。玉墜小巧玲瓏,慧心雕琢,所塑造螭龍形態生動,有上古玉作之趣,為清代玉佩中之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弦紋爵(商代早期)  通高:16厘米 HKD: 354,000
   飲酒器。前有管狀微曲上昂的槽流,後有尖短尾,流近口沿處兩側各立一釘狀短柱。橢圓形束腰,腰部飾三道凸弦紋,淺腹,平底,一側腰腹之際置有鋬,三稜形錐狀實足。此種管狀流型制的爵淵源於二里頭夏文化時期。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子述」銘鬲(春秋早期)   通高:11.5厘米  HKD: 448,400
   寬斜折沿,方唇,束頸,淺圓腹寬分檔,下連三蹄足,足底粗大,足內側略平。腹部與足對應處設三道寬弧形出脊,兩側分飾三組對稱的雙目凸出的變體龍紋,龍的體軀以寬線條構成,多帶方折或弧轉。
   口沿鑄有11字銘文「子述作鑄鬲,子子孫孫永保用享」,其中子、孫兩字重文。「鬲」字不僅從鬲,還從皿,較為罕見。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天黽山父乙方罍(商代晚期)    通高:47厘米 HKD: 1,416,000
   盛酒器。器、蓋子母口。直頸,圓弧肩,腹壁斜收,下置外侈的圈足。兩側面肩腹之際中央設獸首環耳,兩側各飾一淺浮雕突起的太陽紋(原一般稱渦紋或火紋)。正背兩面的肩部,上、下分別飾三周和二周細凸弦紋,中央設一高浮雕的雙羊角獸首,兩側各飾一淺浮雕的太陽紋。頸部和圈足四方分別均飾有以凸扉稜作鼻由雙夔龍構成的獸面紋,夔龍均展身上卷尾。罍身腹部均光素無紋,惟四隅線廓清晰流暢,界域分明。蓋作屋頂形,上有屋頂形蓋鈕,但同罍身一樣不講究裝飾,只在屋頂的四方下沿分飾三個淺浮雕凸起的太陽紋。
   此方罍的基本造型與近年回歸的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相近,惟其裝飾簡樸,個體也只有後者的一半許。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罍體口部內一側鑄有「山父乙」三字銘;在方蓋內一側則鑄有「天黽父乙」(有的釋大黽,實誤)四字銘,即少了一個「山」字,多出「天黽」兩字,如果我們將「山」理解為族屬的話,則「天黽」似應是「山」族的國名,天黽國的山族某氏為其父乙所作之器,這就有如著名的「罍王」皿方罍一樣,其罍身銘文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方蓋銘文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我想這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巧合,想來商人在青銅鑄造過程中,若蓋、身均鑄作器者名號的話,有一處往往有略去國名或族氏的習慣。
   方罍之造型始於商代中期,盛行於商晚到西周早期,尤其是商晚大件器更多。此件山方罍,器型渾厚大氣,但裝飾簡樸,其上的高浮雕羊獸首及重點要突出表現的太陽紋都是商代晚期的流行紋飾,無地紋的由展身上卷尾的夔龍組成的獸面紋亦是商晚的常見紋飾,故此我們認為將此方罍的年代斷在商代晚期。
   過去傳世的有關「山」族的銅器多有發現,其時代亦均斷在商晚,如山父丁觶、山父丁觚(《殷周金文集成》第五冊,增訂本6261、7115、7116、7117,中華書局2007年版),所不同的僅是山族人為其作器的非父乙而是父丁。首陽齋藏的山父丁鼎和山父丁盤(見《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第80、81、84、8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其山父丁三字銘的波滐書體和排列順序都與此山父乙方罍相同,即「山」字在上,父丁在下,作豎行排列,不同的僅是前兩件均為山父丁,後者為山父乙。從首陽齋的山父丁鼎和山父丁盤的造型和紋飾諸特徵看,我們亦認為當屬商代晚期器。至於新中國成立後,陝西扶風、長安等地出現有西周早期的山族銘的銅器那亦不足為怪,只能說明周滅商後,山族人主要活動於這一地區。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鑲嵌紅銅龍紋豆(春秋晚期)   通高:22厘米   HKD: 330,400
   子母口,蓋、器扣合似扁球形,下承短柄圈足。蓋頂設盤形捉手,圍繞捉手和蓋沿用紅銅絲鑲嵌變體龍紋帶兩組。器身兩側各設一近圓形環耳,環耳上飾有三角形卷雲紋,器身亦用紅銅絲鑲嵌上下兩層變體龍紋帶,上層佔據主體位置,佈局亦更寬。更值得注意的是,蓋、器四層變體龍紋帶,唯器身上部一層變體龍紋帶呈一正一反的S形豎狀排列,其他三層均作橫向排列,故器身上部變體龍紋帶顯得特別醒目和突出。
   鑲嵌紅銅及所謂錯金銀工藝是肇始於春秋中、晚期的一種新型銅器裝飾工藝,這件鑲嵌紅銅絲的豆形器,雖然紋飾簡煉,但錯紅銅工藝的出現,開啟了戰國時期這種工藝空前發展的先河。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狩獵紋帶蓋壺(戰國早期)   通高:31厘米   HKD: 967,600
   容酒器。侈口,圓唇,短頸,弧肩,圓鼓腹,圈足。帶蓋,蓋面微弧,沿上等距設三環鈕,形如伏鳥,並以三鈕為中心飾以六隻雙陽線構成的變體鳥紋,鳥頭均張口呈S狀,即上唇往後翻捲,下唇向上弧卷,彎角後上卷,體軀呈長條曲而上卷;其上尚有六隻似是展肢翱翔的變異小鳥。整個蓋面除蓋面中央為一素面圓圈外,滿飾鳥紋,但疏密有致,密而不亂。
   頸肩之際和肩腹之間以及腹下部分別以一道稍凸起寬素帶紋相隔,形成四層紋飾帶:頸部飾寬線條的變體獸面紋;肩部兩側設鋪首啣環,左右飾四組狩獵圖,勇士身佩寶劍,正張弓射箭,對像似都為鹿,鹿或狂奔,或對峙,形態各異;腹部紋飾分上下兩層,上層系狩獵鬥獸圖,下層則為神人與羽人搏鬥圖;腹下部亦為寬線條的變體獸面紋。肩部狩獵和腹上部的狩獵鬥獸及與羽人搏鬥圖佔到整個壺體的四分之三左右。
   蓋、身份鑄。壺身共見有等分四道豎直范線。細加觀察,各部位的圖案裝飾工藝似不盡一致,蓋面、頸部和腹下部的紋飾系一般的陽紋,而肩部和腹上部即佔四分之三的主題狩獵紋圖案,則是用減地法雕琢成淺浮雕裝飾藝術效果,這是此件狩獵紋壺在裝飾技藝上的與眾不同之處。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蟠龍紋帶蓋提粱鳥足怪人盉(戰國早期)   通高:24厘米   HKD: 6,130,000
   溫酒器。商、西周時期的盉大多為水器,東周以後的盉則多用於溫酒。小口,短頸,平蓋,蓋中央置一立猴,猴左手抱一小猴,右手緊抓一大套環,此大環與肩上之鈕環鏈相套接,肩部環鈕又與獸首提梁尾部之鈕環套鑄。皆為活絡裝置。提梁通身飾交龍紋鏤空纏繞,獸首張口露齒,雙足扒於肩上,緊咬住鳳嘴流之羽冠。蓋面飾獸紋,蓋沿飾橫「S」形交纏龍紋。
   盉體作廣肩扁圓腹,肩腹之際一側置短曲狀的鳳鳥流,鳥尖喙,上顎有環相套成活動狀。肩腹之際與腹部中間各飾一周寬凹弦紋將其區分為三層,上層肩部飾多組相對前奔的變形鹿紋,其下襯托有延展變體之獸紋;中層即腹上部飾多組對稱的獸體和蛇紋,獸和蛇均展身且相互纏繞,並襯以粟點紋作地紋;腹下部等距置三足,足呈神異人物座立狀,神人頭頂立有浮雕展翅神鳥,有學者視之為「是鳥攫怪人之狀」,神鳥兩側各飾一展體鳥紋。
   此件盉設計構圖之精巧,裝飾紋樣之繁複,在同類器物中甚為少見,目前僅見的頗與收入在《商周彝器通考》中之圖492即蟠蛇紋鐎相類似。
   此種扁圓腹、小口有蓋、肩腹際有曲喙鳳嘴流並帶提梁之器,宋以來至清學者都稱之為盉,現代多數學者亦多沿用稱盉,但容庚氏卻認為將此稱盉與他盉之著盉名者不類,故改稱之為鐎,以別於盉,且識定此類器是溫酒器(《商周彝器通考》),今朱鳳瀚也支持容氏說稱鐎(見《中國青銅器綜論》上,第174至17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從器型來看,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時期的盉,確與商、西周時期的傳統盉器有明顯區別,故容氏為有別於盉改稱為鐎也不無一定道理,但考慮到1980年江蘇吳縣何山的同類器上自銘曰:「楚叔之孫途為之盉」,加以宋以來又都一直稱盉,故約定俗成將這類器稱盉。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博山爐(西漢)   通高:18厘米   HKD: 224,200 
   焚香的器具。由爐蓋、爐身(有的稱爐盤)和座柄、底座組成。蓋與爐身設子母口。爐身似豆形,圓腹,腹中部一道凸弦紋,上部飾卷雲紋;座柄上也置一凸弦紋;圈足底座上鏤空透雕三條蟠龍,作相互纏繞狀。
   最關鍵部位是爐蓋似博山,鏤空透雕,從下部至頂部縷空透雕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多層山巒,山巒間神獸出沒,雲霧繚繞,或虎豹奔走,或小猴蹲踞,或獵人逐獸,或仙人顯現等等生動場景,尚有奇花異草乃至二三枝小樹點綴其間,實是一幅時人想像中的人間仙境逢萊島的景觀。可以想像,當主人在爐內焚香時,室內煙霧繚繞,又面對此景此情,怎能不令人感到身處神秘莫測的人間仙境中!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秦子戈(春秋早期)    通長:19.5厘米  HKD: 141,600
   兵器。長援,前鋒兩側呈三角形似玉器的圭頭,援部上、下刃微內凹,近上闌處有一長方形穿,其下有曲尺形凸起,胡近闌部有二豎長方形穿,下有長闌,闌端收束成尖狀。內較長,中央置橫長方形穿,末下端有一小缺口。胡部刻有兩行計14字銘文:「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巿魼,逸宜。」另見「寶尊彝」三字,系偽刻。
   此種型式的戈,多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馬承源等學者稱之為「圭援短胡式」。帶銘文的秦子戈,早年曾見有三件,它們分別藏於廣州市博物館和北京故宮以及澳門肖春源珍秦齋。後來又見據說出土於甘肅某地的「秦子元用」戈等。今又新見的朱昌言先生所藏秦子戈,是至今我們所能見到的至少是第八件秦子戈了。秦子戈的形制基本相近,稍有差異的是,廣州市博物館收藏的秦子戈和朱昌言先生收藏的此件秦子戈,在援本上緣長方穿下有一曲尺形凸起,其它幾件似無,而且除「秦子元用」戈外,其它四件銘文也大同小異,特別是廣州市博物館所藏秦子戈的銘文為:「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巿魼,用逸宜。」幾乎和朱昌言先生收藏的此件秦子戈銘文完全相同,僅最後多了一個「用」字。秦子是何人?很長時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意見,李學勤和吳鎮烽都認為是秦文公長子即靜公的可能性較大。據《秦本紀》:(秦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號為竫(靜)公。」這一年系西元前718年,當是春秋早期,我們認為此種觀點正與諸件秦子戈、矛的形制風格相吻合。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螭龍紋青銅戈(戰國)   通展:16厘米   HKD: 21,240
   青銅戈,援略上揚,中央有脊,援、胡均有刃,胡內剔地浮雕螭龍紋,靈動遒勁,趾爪有力,鋒部裝飾簡易蟬紋,胡部闌側三穿,下齒段略長。直內,內部有一橫穿,並有圓形孔。精工鑄造,紋飾流轉舒暢。戈是最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青銅兵器,自商代早期延續至東漢初年,分佈地域廣袤,見到的數量也很大,型制繁雜。戰國時期七雄並立,中原是秦、齊、燕、三晉的統治區,長江中下游則為楚國所獨霸,這兩個地區仍是青銅戈分佈之主要區域。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雲紋劍(戰國)   通長:53厘米   HKD: 224,200
   劍身修長,中部起脊,劍刃鋒芒犀利,寬格,格部兩面鑄有高浮變體獸面,空隙處似未見有鑲綠松石痕。劍莖為圓柱體,上置兩凸起雙箍,箍上飾有卷雲紋。圓盤形首,內飾有八圈細密同心圓紋。整器除格部及少量部位有綠銹外,都完整如初,寒光閃灼。
   劍首的同心圓紋以及暗格紋劍、復合劍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的獨特鑄造技藝,為中原它國所不及。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銅瓦鈕印四方(戰國—漢)   HKD: 141,600
印文:「君司馬印」、「部曲督印」、「左尉囗囗」、「司馬囗囗」 
來源: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青銅瓦鈕印共計四方,精銅冶煉鑄制,均為官印,為典型的漢代風格。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銅龜鈕印五方(戰國—漢)   HKD: 613,600
印文:「平西侯印」、「裨將軍印章」、「都邪祭尊」、「殿中都尉」、「牙門將印章」
來源: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本品為五方漢代官印,據文獻記載,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製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鈕的制度,此組印可見等級之高,殊為難得。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青銅龜鈕印六方(戰國—漢)   HKD: 802,400
印文:「綏民校尉」、「長壽祭尊」、「殿中中郎將印」、「參合宰之印」、「殿中都尉」、「將兵都尉」
來源: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龜鈕印共六方,以精銅為材。印身四方,龜型鈕,精雕細琢,皆為官印。通觀之,其鑿刻工致峻拔,線條勻稱諧調,實為官印中之精品。
嘉德香港2017秋(三):玉質金相 <wbr> <wbr>通古鉴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