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4积水潭创伤骨科查房纪要

 西安国康马YH 2019-05-16

时   间:2019-05-14 9:30

地   点: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行政楼4层报告厅

主持人:吴新宝教授

主讲人:伊辰医师,毛玉江主任医师


查房现场

第一部分:近十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股骨颈骨折病例概况——伊辰医师

       伊辰医师介绍了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指股骨颈骨折病例的总体情况,并通过直观的条图、线图等做了相应的分析。

伊辰医师课题分享

       第一,是收治人数方面。积水潭医院在这一十年区间,总共收治69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每年收治股骨颈骨折的人数,逐年攀升,其趋势如下:2009-2012年4年间,收治人数稳中有升;2013-2014年,由于回龙观院区的投入使用,收治人数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提升;而2015年“扬帆计划”的推行,以及北京市老龄化现象的进一步显现,收治人数在上一时间区间上升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显著的增加。在收治患者中,14-18岁之间的年轻患者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约每年10例;60岁以上患者占比逐年提升;女性患者占比逐渐增加,与此同时男女患者绝对数量都在逐渐增加。

王满宜教授参与讨论

      第二,是关于平均住院日。患者平均住院日由2009年的13.6天逐年递减至2018年的5.86天,这与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评估经验的逐步积累和“扬帆计划”对股骨颈骨折诊治流程的规范化密不可分。

      第三,是治疗方法的相关问题。接受保守治疗的人数十年间有着较明显波动,并无明显的规律,十年总人数为459人,占比6.56%;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手术量十年间均在提升,而后者上升速度更快,考虑可能与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内固定失效等诸多因素相关;而半、全髋的手术选择之间并无确切关系,绝对量均在提升。

吴新宝教授参与讨论

      第四,是关于合并深静脉血栓的问题。血栓诊断例数逐年波动,但诊断率在2012-2014年出现了峰值,这一现象可能要归因于血栓筛查的起步。

第五,关于输血。2018年输血患者有了大幅增加,考虑可能与关节置换量增加有关;而在临床工作中,输血患者似乎能更快地术后恢复,这有待进一步证明和剖析。

第二部分:股骨颈骨折新型治疗方法两则讨论——毛玉江主任医师

      毛玉江主任展示了其新颖的观点,将股骨颈短缩囊括在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术后并发症中,并由此引出了今天的两则讨论话题。

毛玉江主任医师课题分享

一、粗隆下外展截骨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股骨颈术后不愈合的发生率在5%-30%不等,其与年龄、骨折形态、复位及内固定的质量等因素相关;而股骨颈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点,该处不愈合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发生。关于预后,Dargan DP等数篇文献提示,不愈合率为8%,股骨头坏死率为29%,翻修率则为22%。

蒋协远教授参与讨论

       在介绍了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概况的基础上,毛玉江主任分享了积水潭医院的4个典型案例,讲解外展截骨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方法。4位患者均为外伤性股骨颈骨折,年龄从17岁到47岁不等,第一次手术采用了包括空心钉和锁定钢板的不同的术式,但最终均出现骨折不愈合,第一次术后间隔4个月到23个月不等,来积水潭医院就诊。就诊后行MRI检查确认股骨头未出现坏死,故而在影像学检查后,根据患者骨折分型、局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分别选用了动力髋螺钉(DHS)、角钢板(ABP)等作为内固定材料。

       其中一例患者,出于截骨后角度考虑,原位张开可能会无谓增加植骨量,所以在保证外侧皮质相对完整的前提下,截骨远端略微内移,亦达到了良好效果,但髓腔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未来髋关节置换的假体植入(但在与矫形骨科交流中,目前假体及植入技术的发展可以较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刘亚波主任医师参与讨论

       结合着文献报道,毛玉江主任强调,该术式不同于其他类型截骨的矫正畸形,其实际上是制造“畸形“,来改变股骨颈骨折线的角度,来将不稳定的骨折转化成稳定,促进难愈合处的骨痂的形成。而且正因为该术式是制造”畸形“,所以应当认真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前者包括不愈合的年轻患者,骨折线夹角在20°-30°、或不大于40°,而且对生活质量和活动要求高,从而相对排斥关节置换;后者则是股骨头骨块过小、股骨头坏死、骨折处吸收过多、骨质疏松等。关于术式,应灵活把握不同内植物的特点,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张伯松主任医师参与讨论

二、股骨颈短缩及新型内固定方式

       毛玉江主任医师阐述了出诊的亲身经历,其某日门诊接诊了4位发生了股骨颈术后短缩的患者,他认为,股骨颈短缩算得上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他将此列为股骨颈骨折术后三大并发症之一的一大原因。而文献报道则支持了这一观点,60%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了大于5mm的短缩,且其中有39%发生了内翻,它影响了术后评分和主观生活质量,须予以重视。毛主任推测,当前较主流的空心钉滑动加压原理,加上平行进钉的原则,以及不完全解剖复位,造成了股骨颈短缩。

孙林主任医师参与讨论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国内某医院使用动态加压锁定钢板对30例患者进行手术,获得了100%的解剖复位愈合率,但其结果囿于较低的术量,有待考证。国外则报道采用Aesculap Targon System等,其运用可伸缩的弹簧钉,减少了短缩的发生。毛玉江主任认为,对于国内外一系列新型内植物,外科医生应该期待与质疑并重。诸如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PFLP)、全螺纹螺钉、交叉进钉等当下非优势内植物或技术,均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交叉进钉,可能有更好的把持效果,但也有由于不均匀的剪切力导致内植物断裂的案例发生;而就毛主任个人的临床经验,DHS 空心钉固定可能通过远端及股骨干的稳定,获得更好的复位后固定效果。另外,限制性滑动加压的概念也被提及。

三、总结

       毛主任重申了其关于股骨颈骨折三大并发症的观点,并强调内固定新技术的进步是外科医生应当关注的前沿。而股骨头坏死,鉴于目前年轻患者的坏死发生率并不低于老年患者,亟待我们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认识。

讨论环节:

       王军强主任医师就股骨颈短缩交叉进钉的案例进行讨论,提出短缩和愈合之间存在矛盾。

王军强主任医师     

       张伯松主任医师进一步提出疑问:短缩是否确实弊大于利,其是否能促进愈合,从而抵消可能出现的畸形的负面影响。

       毛玉江主任医师认为,治疗选择取决于骨折本身的形态及稳定性。

      蒋协远主任医师、孙林主任医师等同意上述疑问,并认为可以通过类似案例,得出相应的标准化评价标准和术式;同时提出了角度稳定和滑动稳定的概念。

       吴新宝主任医师对比Hoffa骨折等,强调了股骨颈骨折的独特性,其关节内骨折的特点,是否提示关节液侵蚀影响骨折愈合,简单正侧位摄影无法完全确认解剖复位是否对预后造成影响,值得进一步考虑。

       王满宜主任医师则对两个话题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目前过多对影像学检查的依赖导致查体的相对旷置,这是否会对预后造成影响,从而避免或造成截骨,值得深思;而目前流行的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势必影响血供的观点,实际上有待进一步商榷,因为这始终停留在理论上,在内固定物飞速进展改进的今天,可以对此重新进行考量。

杨胜松副主任医师参与讨论

吴宏华医师参与讨论

文  崔廷润

摄  张   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