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翁大涵 - 际遇 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陪你读书,也是你陪我们读书。 每天清晨第一件事,有【麦家陪你读书】。读书这条路,感谢有你,一路相伴,一路温暖。 昨天的共读中,我们了解了鲁迅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以及本书创作的出发点,作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鲁迅的性格及其人生。 作者王晓明在书中,想要打破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思维定式,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多种情感。 不仅仅是敬仰,还有热爱、理解和共鸣,甚至有同情和悲哀。 他向读者显示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那么鲁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是什么促使他弃医从文的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共读。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望族周家。鲁迅的爷爷周介孚是翰林出身,做过京官。 周家门上挂着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向人们宣告周家特殊的地位,也让周家在小小的绍兴城受到普通百姓的敬畏。 无疑,出身在这样人家的鲁迅是一个幸运儿。他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一处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周家讲究读书,爷爷周介孚在门上悬挂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牌,有着让儿孙们都能考取翰林的雄心。 在爷爷的熏陶下,周家的书香气氛非常浓。 鲁迅家中有两大箱书籍,从《十三经流疏》到《廿四史》、《王阳明全集》以及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从《古文析义》到科举专用《经策统篡》,以及《三国演义》和《封神榜》这类的小说,全都是应有尽有。 鲁迅不但自家有书,亲戚家也是藏书丰富,除了枯燥难懂的正统经书典籍之外,还有非常好玩的书,如带插画的《花镜》、《红楼梦》等等,几乎什么书都有。 对于爱看书的人来说,想想鲁迅的童年,就会觉得开心,不愁吃穿,可以日日读书,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还可以用压岁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书。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童年时期孩子所能享受的最好条件了。 然而,鲁迅的运气还不止于此。在讲究父权的封建家族里,鲁迅有一个虽然脾气暴躁,却从不打骂孩子的爷爷周介孚,在他读书上还相当开通。 没有把四书五经当成鲁迅的开蒙书,而是选择了小孩感兴趣的历史类书籍。父亲周伯宜,虽然神态总是一本正经,却比爷爷还要温和。 日常管教上,周伯宜很宽容,从不打骂孩子。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买回一本闲书,被父亲发现,不但没有没收,在翻了两页后,还一声不响地还给了孩子们。 鲁迅的祖母特别疼爱他,在夏天的晚上,小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祖母就摇着芭蕉扇给鲁迅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呀,许仙和白娘子等等。 鲁迅一直到晚年,都还清楚地记得祖母在树下给他讲故事的情景,以及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他的母亲鲁瑞,对他的疼爱就更不必说了,鲁迅是几个孩子中,最被母亲宠爱的。 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摧残。 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受过这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 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甚至已经能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恐怕谁都会替他庆幸,热切地祝福他顺利成长吧。可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 命运之神,并非一直眷顾鲁迅,在他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因科举舞弊案,被革职下狱,周家失去顶门柱。 紧接着,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病情经过几次反复,时缓时急,在鲁迅十五岁那年,父亲便丢下鲁迅的母亲和四个孩子,撒手人寰了。 父亲病逝,爷爷入狱,望族周家彻底败落。周围人对鲁迅家再不敬畏,而是侧目而视,冷眼相投。 鲁迅大舅父的家人,称鲁迅家人是“乞食者”。同院的本姓亲戚,也开始公然欺负他的家人,把坏房子分给他们。 本家人尚且如此,城中的一般市民,和路边的闲人,也开始在背后,对鲁迅家指指点点,轻蔑讥笑。 突逢这样的人生变故,十多岁的鲁迅还不能完全明白,他只有一个感觉就是:非常强烈的震惊。 作为周家长孙的鲁迅,在爷爷入狱,父亲病重不能理事后,顶立门户的重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十几岁的鲁迅,再也不能有少年的任性,必须像成年人一样承担责任,命运已经不允许他像孩子那样,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下子消失掉的,鲁迅独自咽下的那些打击和伤害,更不会在内心迅速消失。十几岁的鲁迅,是感觉最为敏锐,心灵最为软弱的年纪。 遭遇家道中落,受人白眼的冷遇,这样的经历,自然也让鲁迅看待人和事的眼光发生变化。 命运先是给鲁迅一个宽裕的童年,然后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扯掉那一层狰狞人生的伪装布,把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直推到他的鼻子底下。 这叫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承受得了? 他不因此把人情和世事看得阴暗无趣,不因此萌生强烈的愤世之情,那才真是奇怪呢! 十八岁的鲁迅,在家道中落后放弃科举之路,选择继续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付不起高昂的学费,所以就读于当时免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学堂实际上是类似军校的机构,入学等于当兵,在当时没有读书人愿意去。 大概只有像鲁迅这样想读书,又无钱付学费的学生迫于无奈,才会去读,大多学生改名换姓注册,鲁迅“周树人”的名字就是那时候取的。 不收钱的学校,自然也学不到什么好的东西,半年后鲁迅转学到南京矿路学堂。两年后毕业,他开始思考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当时,出国留学的风气日盛,鲁迅也想走这条路。因为家里穷,他只能争取官费的名额,去距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学医。 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 虽然可以不再见到同胞的嘴脸,可是日本人那种轻蔑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也盛行,在报纸上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也不比其它地方温和。 虽然遇到藤野先生一样善良的日本人,仍然不能掩盖他受到的冷遇,这给了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作者王晓明猜想,鲁迅中断在仙台的学业,固然有从文的动机。 但是他在仙台过得很不愉快,种种刺激使他不愿意继续久居,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个他自己也不大愿意承认的潜意识的动机吧? 在仙台不快乐的鲁迅,读到《天演论》,知道了进化论,这对二十出头的他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让他对历史恍然大悟。 原来历史并不是一路倒退,越来越糟的。从猿到人,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分明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他有什么理由要对将来丧失信心?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永久不变,那些腐朽没落的东西,早晚都会被淘汰,他又为什么不能奋身而出,也来充当一个扫荡黑暗,驱旧布新的斗士呢? 受到这样进步思想影响的鲁迅,从仙台转到东京后,就剪了辫子,萌生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志。 这样心怀大志又深受进步思想影响的鲁迅,后来为什么还是顺从了母亲安排,和不爱的朱安结婚呢?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上期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