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嵩崇拜赵咨,赵咨崇拜孙权,而孙权最崇拜的人你想不到

 历史解密坊 2019-05-16

三国时期是名将辈出的年代,别看相互之间总是频繁征伐,可大多数人都彼此佩服,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三国时期“追星”的那些事儿。如果您想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那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起三国中最“下血本”追星的人,那就非曹操的父亲曹嵩莫属了,他可称得上是一个“超级追星族”,而曹嵩的偶像正是原东海国相赵咨。
东汉末年,赵咨在任东海国相时,曹嵩还只是一个荥阳县令。在赵咨赶往东海国上任的路上,就已经有人探听了消息将其告诉给了曹嵩。想要去东海国,必须要经过荥阳,曹嵩听说自己的偶像路过,乐的一蹦三尺高,赶忙让下人收拾行装,找一匹快马自己前去参拜。当然,曹嵩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星,他还要给“偶像”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自己日后平步青云。

可是就当曹嵩风尘仆仆的赶到赵咨必经之路时,人家的车队早已经路过多时,曹嵩累的人困马乏却扑了个空,心中当然不甘,哪还来得及歇息,便又匆匆上马直追赵咨而去。可当曹嵩追上赵咨的时候,他这才发现自己早已跑出了荥阳,地方官私自跨越管辖区域,在东汉是绝对禁止的,故此曹嵩只能辞官而去。不过,曹嵩此举却感动了赵咨,直至后来赵咨等人将其重新提拔,曹嵩才得以进入朝廷中枢机构。

赵咨有自己的“粉丝”,同样也有自己的偶像,而赵咨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在三国中,东吴的实力最弱,按理说,吴国应该第一个被灭掉。可是东吴却一直徘徊在魏蜀之间左右逢源,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孙权能够坐拥长江天险,任贤举能,在危急关头做出最正确的决断,这也是赵咨最佩服孙权的地方。
在《吴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权为吴王,擢(赵咨)中大夫,使魏。赵咨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答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大致意思就是说,孙权曾经派遣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对其隆重接待。在两个人谈到吴王孙权的时候,曹丕略带嘲讽的问赵咨“孙权此人的学识怎么样?”。赵咨表现的很自豪,并大谈孙权的能力,将其说成是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不拘一格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雄主。
虽然赵咨此语是维护东吴的面子,但是其话语并没有言过其实,对于孙权的评价都是发自肺腑,这才让魏文帝曹丕通过赵咨,对孙权有了了解,并且适时收起了自己的傲慢之气。

既然谈到了孙权,想必他的“粉丝”肯定不止赵咨一位,但是作为一代君王的孙权,同样也顶礼膜拜一个人,此人是谁呢?正是孙权自己的亲哥哥,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
孙策英年早逝,故此在三国中只是昙花一现,对其十分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孙策“少年英雄”的绰号可并不是白来的。
孙策的父亲孙坚的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军阀,曾经是征讨董卓的18路诸侯之一,不但作战勇猛,更是一多谋善断之人。人言“虎父无犬子”,孙策完美的继承了孙坚的基因,在父亲孙坚被刘表暗害后,孙策只能投奔到袁术帐下做一名前锋将领。

孙策不愿意一直屈居人下,随即用父亲得到的传国玺,换来袁术的几千兵马,又带着自己的几名亲近武将开拓基业。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孙策便下会稽、取吴郡、夺丹阳、降豫章、占庐江、攻庐陵,江东六郡尽归自己囊中,开创了江东基业,为日后东吴政权的建立打下了最初的资本,而此时的孙策才仅仅17岁。
《三国演义》中对孙策的描写更是突出,小霸王孙策在与刘鹞对战中,曾经拿下了“挟死一将,喝死一将”的战绩,从此天下都知道了“江东小霸王”的威名,将其与秦末名将项羽相提并论。

孙策的军事战略眼光非常独到,在自己遇刺垂危之时,他曾经对自己即将继位的的弟弟孙权说过这样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自己和弟弟孙权的各有所长,更是给孙权日后治理国家提供了前提方略。
孙策早就知道,孙权一旦继位必然是守成之君而非开拓之主,故此才留下这一句话。此语果然应验,孙权通过孙策,更是认清了自己,他终其一生也未敢向北方扩张一步,可是孙权在举贤任能方面却极为突出,纵使魏蜀再强大,也难以跨过长江天堑进东吴半步。

正是孙策的这些话,让孙权感受到了兄长的雄才大略,这位兄长不仅重新夺回了父亲失去的基业,而且还为了江东的发展,将主公之位传给了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子嗣。无论从哪一点说,孙权对自己的哥哥佩服的五体投地,都是料想之中的事情。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偶像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每个人的偶像各有不同而已。小编想说的是人活一世,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偶像,因为偶像是自己的一个动力和目标,人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与突破自我,从而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偶像。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