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位国医大师治疗慢性泄泻之经验大总结!

 中医乃瑰宝哦 2019-05-16

搜狐网

2018-10-16 00:00

导读

文章对21位国医大师治疗久泻的医案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经验特色等3方面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反映出他们治疗的共性与特色,现将结果分享于同道。

作者:吴皓萌,徐志伟,敖海清

资料来源

病例来源于徐景藩、颜德馨等21位国医大师治疗泄泻的医案。病例共119例,复诊计98次,经验方36条,总计253方。病例和经验方来源于CNKI、国医大师个人专著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中国当代30位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辑录丛书、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等。

研究方法

按“泄泻”、“腹泻”和国医大师姓名在CNKI和所搜集的图书中检索病案,排除暴泄、痢疾、消化道肿瘤、有腹部手术者或服用药物导致泄泻的病案。将采集到的医案录入Excel2007,以《中药学》为标准,对中药名进行统一,并进行药物归类,草药名和药物功效、分类参照《中药大辞典》日。证型按《中医诊断学》统一。最后得出结果如下:

1

证型

本研究中慢性泄泻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和湿热蕴脾证为主,其累积百分数为71.86%。不计兼夹证,证型最多的是脾肾阳虚证,最少的是气滞血瘀证。(见表1)

2

治则治法

国医大师治疗慢性泄泻以健脾胃、理气机、治湿浊为主,其他如补肾、疏肝、固涩、活血等常据辨证,灵活选用。常用治法14种(见表2),各治法多配合使用以加强疗效。

3

方剂

益气健脾类方剂累积使用157次,居主要地位,其次是疏肝健脾类方剂累积使用36次。理气化湿、温肾固涩和活血化瘀类方剂累积使用频数分别为25,24,24。表3中列出使用频次大于5的方剂。

4

见表4。此处仅列出大于平均使用频数的前54位中药。

讨论

病因病机《黄帝内经》言“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又言“湿盛则濡泄”,诸师亦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泄泻的根本病机,而湿邪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须在此基础上才可导致慢性泄泻。文章经统计所得9个证型均与脾胃虚弱相关,且多为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单在脾胃者有6个,涉及肝肾等脏腑者3个。

辨证论治

1

基础用药

诸师辨治慢性泄泻以健脾化湿理气,佐以清利、固涩为基本治法。遣方以四君子汤作为底方,常加砂仁、薏苡仁等化湿,必用木香、陈皮等行气之品令补而不滞,气行湿亦行。治疗紧扣脾胃虚弱,不过用辛温、苦寒、淡渗、行气活血之品,因四者皆能耗散正气,虽标实暂缓,但脾胃虚弱更甚,反而加重病情。另外,病愈不忘选用香砂六君丸、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健脾以巩固疗效。

2

分型论治

慢性泄泻常有4点变化:一是脾胃气虚向中气下陷、脾胃虚寒、脾肾阳虚或寒湿困脾转变;二是脾胃气虚向脾胃阴虚转变;三是脾病日久入络,加之患者长期担忧,病向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转变;四是脾胃虚弱向湿热蕴脾转化。

诸师治疗如下:

脾胃虚弱型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中气下陷型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寒型用理中汤、小建中汤。

脾肾阳虚型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桃花汤。

寒湿困脾型用平胃散。

脾胃阴虚型用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肝郁脾虚型用痛泻要方、四逆散、归芍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型用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湿热蕴脾型用仙桔汤、香连丸。

若寒热错杂则用乌梅丸、左金丸、半夏泻心汤等。

3

顽泻论治

诸师治疗顽泻主要有沉着守方、重用药物和活血化瘀等法。

若辨证无误,却药不应手时,诸师往往沉着守方,不改旗易帜,待正气渐复而诸证消减。

亦根据经验加大药物剂量以治疗顽泻,如重用白术60g,仙鹤草30g,茯苓30g,薏苡仁40g或伏龙肝100g等,常获佳效。

《医林改错》言“五更天泄三两次……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不知总提上有瘀血”,诸师据此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赤芍、延胡索、桃仁等;若久病入络,则加用虫类药物搜剔以治顽泻。

4

疾病转归

总结诸师医案中的转归,需注意以下4点:

①温阳益气之后,可见肝郁气滞,故方中可加入疏肝解郁敛肝理气之品,如绿梅花、柴胡、白芍等;

②脾胃虚弱经益气健脾治疗后可出现肾虚表现,此时可加制首乌、枸杞子、益智仁等;

③泄泻经清利湿热后好转,当慎用大剂清热燥湿之品;

④行气活血化瘀或温中之后泄泻加重,多为瘀去、寒凝得化之象,毋须过分担忧。

主要经验

1

利水治湿

国医大师在治疗慢性泄泻时强调“利小便实大便”,药用车前子、通草、泽泻、猪苓等,其因有四:①令邪有出路;②“水谷分则泻自止”;③水湿利则热无所依;④湿去阳通,益于脾胃阳气恢复。

湿有寒湿和湿热之分,诸师既利小便治湿,也合参诸法治之,具体为芳香化湿,用藿香、佩兰、砂仁、苏梗;健脾燥湿,用白术、苍术等;苦寒燥湿,用黄连、黄芩、白头翁;清热利湿,用仙鹤草、土茯苓等;淡渗利湿,用薏苡仁、茯苓等;温阳化湿,用附子、肉豆范、吴茱萸等;祛风除湿,用防风、独活、秦艽等;化痰祛湿,用桔梗、半夏、杏仁等;导滞除湿,用神曲、建神曲、谷芽、莱菔子等;草药治湿,如火炭母、凤尾草、白槿花、布渣叶、五爪龙等散风祛湿以治泄泻,其中周仲瑛喜用苍耳草散风祛湿以治泄泻。

2

强调升降

诸师擅从气机升降入手调治久泻,要点有3:

①擅用风药升清气。《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飨泄”,故用防风、柴胡、升麻、葛根、荷叶等,取“风能胜湿”之意,又可令阳升陷举、“郁热”透散、肝气得舒。

②重视脾胃中轴升降。《黄帝内经》言“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故常拟“辛开苦降”以升脾之清气降胃之浊气,令水谷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润相济。

③善审肝肺肾间的气机升降与泄泻的关系。如培土生金令脾升肺降,可使宗气生成顺畅,同时水道通调,气复湿行则泄可缓,此法对腹不痛,而大便溏泄多黏白冻的“痰泻”尤为适宜,常用白术、半夏、桔梗等仿治痰法取效;又如细辨肝气升降之太过和不及,病起于情志不遂、抑郁寡欢、悲忧之肝郁脾虚者药用当归、麦芽、香附、延胡索、绿梅花等养肝、舒肝、解郁;病起于烦躁易怒、愤患之肝气乘脾,结肠过敏者,用诃子、白芍、乌梅、五味子等平肝敛肝,以使木土相和,尚可加入蝉蜕以仿“脱敏煎”治之日;再如益火暖土之升脾肾精气降肾中浊气,可令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肾中浊净则开阖有度,且“肾为胃关”浊去胃和泄泻可愈。

3

通涩相济

诸师认为收敛固涩之品既可留驻补益之力于体内,也可收敛脏腑外泄之精气,还可直接止泻,但虚慎用。

若兼夹湿、热、痰、瘀等因素,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固涩,以防闭门留寇。故诸师运用收敛固涩之法,有3个要点:

①佐用清热利湿化痰之品,如黄芩、黄连、椿根皮;

②“兜涩不可太早”;

③用之有法,脾泄固之以莲子、芡实、肉豆蔻;肝泄敛之以乌梅、白芍;肾泄涩之以五味子、补骨脂;肠泄涩之以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湿热泄泻则用黄芩炭、大黄炭、黄连炭等。若遇痰饮、瘀血、积滞等胶着不去,诸师亦果断运用通下导滞之法,取“通因通用”之意,并谓曰“邪去正安”,药用大黄、槟榔、神曲、鸡内金等。尤其多用熟大黄,药量在3g至10g间,朱良春谓其“推陈致新”,嘱打粉小量吞服。取效后,由攻多补少转为补多攻少且通涩相济,疗效确切。

4

讲究药物炮制

诸师治疗久泻常用的炮制法为炒法、制法、喂法、炙法,其中炒法又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其中尤以炒法最为常用,可缓和药物寒性和辛散之性,还可增强健脾、固涩止泻的作用。如泻下频多且清冷澄澈多用炒炭法,药用炮姜炭、乌梅炭等。

5

细处着眼疗久泻

体现在以下4点:

①叮嘱患者饮食要规律、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滑润之品,如此则能四季脾旺不受邪;

②注意条畅情志,不宜过怒和过于紧张,否则肾欲固而肝泄之,脾欲健而木克之,且草木之功能,难与性情争胜;

③治疗结合体质、享赋和年龄;

④不可认为“久泻无火”,辨证就以虚为主,因久泻病程中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当因势利导,针对标本主次,分清先后缓急而治之。

图文说明:作者/吴皓萌,徐志伟,敖海清。整理:龙扁鹊,排版/不理医生,校对/青橘学术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