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霸笔记——第十一、十二章。

 369蓝田书院 2019-05-16
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温中祛寒,健脾补气,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主治: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病后多涎唾;小儿慢惊风
方歌: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2、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药物组成,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3、大建中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干姜)

4、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生姜),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方歌: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回阳救逆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附子无干姜不热,再加上调节药性的甘草。)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
药物组成: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组成。

2、阳和汤:主治阴疽证。
组成趣味记忆:熟鹿肉沾干芥麻酱(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甘草、白芥子、麻黄、炮姜炭)
联想记忆:本方一个阴疽的,一个大肉球,漫肿无头,像鹿肉似得,吃鹿肉需要用干芥末和芝麻酱做蘸料才好吃。
本方配伍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

小结: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都有桂枝、白芍。
补益剂
一、补气
1、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2、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夹湿证;肺损虚劳诸证。
药物组成趣味记忆(重点):四军一连杀遍山梗(四君子、薏苡仁、莲子肉、砂仁、白扁豆、山药、桔梗)

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本方体现的治法是——甘温除热
主治:
脾胃气虚证
气虚下陷证、
气虚发热证(渴喜热饮)。
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麻柴草当归参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4、生脉饮:主治气阴两伤证。
药物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5、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证。
药物组成:白术、黄芪、防风。

二、补血
1、四物汤:主治营血虚滞证。
方歌: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2、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比例5:1

3、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气血并补;
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方歌:
归脾汤中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宜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三、气血双补
1、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
药物组成:四君子汤加四物汤

2、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症见脉结代,心动悸。
药物组成趣味记忆:草人清早教弟卖芝麻酱(甘草、人参、清酒、大枣、阿胶、生地黄、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
桂枝、生姜配伍意义——温心阳,通血脉。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
药物组成:地八山山四,泽苓丹三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三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
配伍思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三补:熟地黄、山药、山萸肉。
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

2、左归丸:主治真阴不足证。
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去三泻加五动物
五动物: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兔 狗 鹿 龟 牛)。
注意,在本方中地黄用的熟地黄,六味地黄丸中是生地黄。

3、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药物组成:包括滋阴的熟地黄、龟板,和降火的黄柏、知母,还有猪脊髓和蜂蜜
注意猪脊髓、蜂蜜的配伍意义。

4、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配伍特点:滋水涵木(生地黄,枸杞子),佐金制木、培土抑木(沙参、麦冬)三法并用。
药物组成简记:一贯穿麦地杀狗当归(川楝子、麦冬、生地黄、沙参、枸杞子、当归。)

五、补阳
1、金匮肾气丸(桂附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小便不利或反多。
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加上桂枝、附子。
配伍特点: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2、右归丸: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药物组成:金匮肾气丸去三泻加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小结:左、右归丸药物组成都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后面不同,左归丸是牛膝,右归丸是杜仲,左归丸是龟板胶,右归丸是当归,都有“gui”。

六、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主治瘖痱,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组成趣味记忆:贵妇从远东赴沪地,将尝大鲤鱼味道(桂枝、附子、肉苁蓉、远志、麦冬、茯苓、石斛、熟地黄、生姜、石菖蒲、大枣、巴戟天、山萸肉、五味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