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第二] 改写一  阴阴离合论篇第六

 asasww 2019-05-16
        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的天道改写几篇正文,以便使自己正确地去理解十篇大论中说的五运六气地运转,这才是学习《内经》的正道。《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地运转的原理,基本上都是用病情叙述出来的,用人身中气血地流动叙述出来的;但是,用病情反过来再说明五运六气的运转又不正确。用人身中气血的运转反过来说明五运六气的运转不正确,都是因为条件不合适。用白话文叙述我觉得又不合适,故照着原文,把语言改动一下,好像这样才把五运六气说得更明白,更清楚。比如说这篇正文中说的开、阖、枢的问题,把阴、阳分开,把阴、阳又合到一起的问题,只有这里说得更明白,故改写着说说。

     天的气是阳,阳气的表示,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的气是阴,阴气的表示,为子、午热或是寒,丑、未湿,寅、申火,卯、酉燥,辰、戌寒,巳、亥风。日的气为阳,用阳气表示,也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月的气为阴,用阴的气表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阳的天干与阴的地支合到一起,为甲子日,甲子11月;乙丑12月,乙丑日;丙寅正月,丙寅日--------等等。代表农历的大月、小月共十二个月;代表太一的日气为三百六十日,成一年的时间。人身中气血的流动都应合日气太一的时间和月气的时令。把四时的季节和阴阳五行都运用到这里,全都应验。但是,反过来一个也不成立,寅辰午为阳,天的阳气寅辰午,日气寅辰午,如何如何就不成立了。

为什么《阴阴离合论篇第六》里说的阴、阳,都不符合五运六气十篇大论中《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六》里说的标气,今天说的标气,三阴,三阳,不应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阴阳呢?所为阴阳,只有五种气。因为子,寅,辰,午,申,戌的地气都从着天干,所以在一气中,阳的干支里,只看天干。乙丁己辛癸的气都从着地支,所以在一气中,阴的干支里,都要先论地支的气,再定天干气的多少,然后只看天干。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气的多少,都可以从数量的多少由一数到十,推成百,数到千,推之可万,直至数到万之大的数,不可胜数。气多和气少天道都是一样,五运六气运转妙就妙在这里。气都是由天盖着,由地载着,万物都在天覆地载中方生。未从地里出来的,为阴处,名曰阴中之阴;从地里出来的,名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气”,看的是司天、在泉的气和间气,叫阳的正气,诊脉诊的是寸、关、尺的平脉;“阴为之主气”,看的是四时五季的气,也是五脏的气,其在内。论气总是要用天的气与地的气合到一起共同论五运六气的运转,共同论人的病情。就像气生,因到了春天;气长,因到了夏天;气收,因到了秋天;气藏,因到了冬天。一旦四季失去了正常的时令,天的阳气,或地的阴气,在四季的哪一季中都会塞住;在人身中叫五脏的气不通;季节的气出现,都会有早有晚。阴气,阳气多少之变化,其在人身中,也是数之可数,也有早有晚。    

把三阴三阳合在一起推步,看五运六气的运转,或把三阴三阳的气分离开推步,看五运六气的运转,都要在南政年或是北政年进行。在南政年中,人面朝南而站立,是面朝着阳光的方向,以人为准,论三阳三阴的离合。书中一说南政年,人们又糊涂了。而这里说“圣人南面而立”,意思是说一个懂事理的人,站在南边,以自己的左右,以自己的上下,看一个站在北面,面朝着南而站立的人,是面朝着阳光站立的人,说他足三阳经脉和三阴经脉,从足到头的走向问题。

脚面以下有三阴经脉,足少阴经,足厥阴经和足太阴经,脚面上有三阳经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这就是说以足经脉为准,人有三阳经在上,有三阴经在下,上为阳,下为阴,分开了阴阳。但是又是一体的,故阴阳又是相合在一起的。

在上面的阳经中,又分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阳经,又把阳分成了“三”,一阳,二阳,三阳。在下面的阴经中,又分少阴经,厥阴经和太阴经,又把阴分成了“三”,一阴,二阴,三阴。圣人南边而立,看着面朝南站着人的脚面,即分开了阴阳,又说出了三个阳气的分开,又说出了三个阴气的分开。这叫阴阳在人身足中的离合。

在足厥阴经脉上有太冲穴连着肝脏,太冲穴以上的足少阳经脉有穴位为广明,广明的穴位通过少阳经脉上连着人的心脏。所以书中说“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也可以说上有广明,下有太冲。“广明穴”的广大地区是光明的。广明者是心,心位在南方,阳气盛明。把广明穴位说成五运六气在一年中,年气的司天之位;后太冲,是下太冲。是厥阴经脉,把太冲穴位说成是五运六气一年中,年气在泉之位,这叫上少阳司天,下厥阴在泉,论三阴三阳的气。人天合一了再论气血的流动,人应不应时令,这是讲阴阴离合的目的

广大明亮的空间,从脚底,至头顶广大的空间,后曰太冲,即下为太冲之地,有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顺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还有太阴,太阴之前,还有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有离合,又有空间。

在脚面里的为阴经,为没有出来的;在脚面的为外,为阳经,为出来的。如果形容成天体,说成是五运六气运转的宇宙图,足少阴经脉为在泉,足太阴在前,为左,足厥阴在后,为右,就成了外淫于内的五运六气地运转图了,上淫于下的一半肯定是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阳。三阳虽在上,但论的是在泉一方用事的气,内外都是足经脉,不能把上淫于下的三足阳经,看成是手三阳。如果把天周,看成上是手,下是足,就成了天地各自一方的气了。别忘了这是圣人南面而立,看的是足,看的是人身的下半身,上下左右,都是在甲己的南政年,又必须以足经脉论人身,即在泉的气论天周。

在以在泉的气论天周时,文中用“是故三阳之离合”一转,又以三阳司天为准,天周又以手经脉,论三阳气的离合。

少阳司天,阳明司天,太阳司天,分别是三种天体图,论阳气的离合,圣人还是南面而立,论的是以司天一方为准,论人手经脉的天周。五运六气的运转,即人身气血的运转都是顺时针运行。

以司天为准,人手经脉的左,就成了右,右就成了左。不要忘了书中说的,以在泉的气为准,地往左转,天往右转。现在以司天的气为准,圣人还是南面而立,看着面朝南站着人的上半身,说气血的运转,叫天往左转,地往右转,因为气血运转的方向总是为前,为左。这就是看南政年的南边司天和看南政年的北边在泉的区别,不要把看南政年北边在泉的气血说成是北政年。这些不清楚,一说左右就懵了。诊起脉来,更是糊涂。

太阳司天,太阳为开,太阳为通天,司天之位为通天的门;右边,阳明为枢,通过天门太一的客气能进,又能出的气位,为司天退位的气;右边,少阳为阖气,气门为关闭之位,能进不能出的气位。太阳司天,阳又分成了多少不等的三样气,太阳司天阳气最多;阳明的阳气是退了位的气,次之;少阳在右下方,在阴方,是上升的气,阳气最少。论脉也不一样,故,搏而不浮,为一阳;形成了天体的右为阳,为来的阳气。

当少阳司天,少阳为开,少阳为通天的气,为门。阳明为枢气,少阳司天的气太多了,会溢到阳明的气位,阳明的气是等待司天的气,是能进,能出的气;,太阳在左下方,在阴方,是下降的气,阳气最少;少阳司天的阳气最多,阳明次之。论脉也不一样,形成了天体的左为阳,去的气为阳气。

当阳明司天,阳明为开,阳明为通天的气位,为门;少阳为枢,气通过门为能进又能出的气位;太阳在通天气位的左方,阳明司天的阳气太多了一定要溢到太阳的气位,所以左边太阳的气位,也为枢气。形成了上为阳下为阴的天体。不管哪种三阳经天,阳气的多少,阳气的离合,阳气都不得相失也。

当阳明司天时,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中,如果以三阴为准,论阴气的离合,太阴在泉为开,为通于地,阴气最多;厥阴为阖,还在天上;少阴为枢,阴气次之。少阴在泉为开,阴气最多;厥阴为枢,阴气次之,为退位的气;太阴为枢,次之,为等待司地的气;厥阴为在泉,通于地,阴气最多;少阴为枢,阴气次之;太阴为阖气,已上升到天上,阴气最少。总之,三阴经者,不得相失也。

综上的改写,以手为一个天体,或者以足为一个天体,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中外主司,即司天的主气,在泉的主气,互相成立。

在书本文注解开合枢配合表里地应用中说,当阳主事,阴来配合;当阴主事,阳来配合。又说,当气处于司天或在泉时,即开者,一定是司气动静的根基。阖气,一定是执行禁锢的气。枢者,一定是与开通的气主动转动的微气,这种阴、阳气三种变化特殊的应用,可是不能小视的问题。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不停地用它。另外,还有王冰把新校正云中说,按《九墟》太阳为关,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关折,枢折,阖折的说法与五运六气运转的情况联系起来。太阳为关,正好是太阴司天通天时,太阳正从着太阴,所以叫关,在泉不是通地的气。阳明也正好是太阴的阖气,少阳正好是太阴的枢气。所以注解的提示还要举一反三,也不能不注意。这些都是五运六气运转中遵守的依据。对开阖枢的理解,关系到五运六气太一运转的关键。关系到寸脉前的关脉是何经脉,和寸脉后的关脉是何经脉的问题。有人说他会五运六气地运转,我们不信,这也是非常大的依据。在《伤寒论》中,有人说看懂了《伤寒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天理。开阖枢说不清,关折枢折,阖折说不清,能论伤寒病,我们当然不信。

拄其间   锷未残改写  2017.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