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海曲上人 2019-05-16

魏国占据晋国中部地带,向来以三晋正统自居,且自立国以来有一统三晋的宏愿。魏国在英明的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带领下,他任人唯贤,大胆起用平民士子,在其重用的人才当中仅有魏成出身公族。于是,魏文侯用李悝、翟璜为相国,命吴起、乐羊为大将,拜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在他们辅佐下,魏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家大治,于战国之初一跃而成为诸侯国之首,雄霸天下。

魏文侯治国有方,国内实力蒸蒸日上,令各国羡慕不已;同时,在应对国际局势问题上,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韩赵折服,彰显了大国国君的风度。《资治通鉴》记载:魏于是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可以说,魏文侯人才政策,开士子入居庙堂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魏国通过改革在释放生产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社会管理日趋完善。魏国的富强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涌入,他们也被魏国派驻至各级行政部门。在这些人才之中,不乏谋国高手,之所以未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青史留名,关键在于工作态度上,是否甘愿按部就班。

为什么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大才未能在魏国施展才华,反而入秦一举成名?

1、应该说,魏国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时,国家昌盛日久魏国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视与魏初魏文侯振兴魏国时的求贤若渴有天壤之别,致使治国大才未能进入当权者的视野,或者当权者已无鉴别大才与否的兴趣。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抱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理西进入秦,或辗转至秦。

2、当国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当权者已经习惯于既有体制,很难接受国家体制的再造,或提升。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谋国高手,岂能甘心按部就班。秦国百废待兴,或亟需完善,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魏国人才外流是魏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魏国的衰落并非因人才外流,而是未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国内、国际局势做认真的判断。

当秦、齐崛起之后,魏国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在于魏国上下缺少魏文侯当年振兴魏国的勇气与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