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魏文侯人才政策,开士子入居庙堂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魏国通过改革在释放生产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社会管理日趋完善。魏国的富强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涌入,他们也被魏国派驻至各级行政部门。在这些人才之中,不乏谋国高手,之所以未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青史留名,关键在于工作态度上,是否甘愿按部就班。
1、应该说,魏国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时,国家昌盛日久魏国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视与魏初魏文侯振兴魏国时的求贤若渴有天壤之别,致使治国大才未能进入当权者的视野,或者当权者已无鉴别大才与否的兴趣。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抱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理西进入秦,或辗转至秦。 2、当国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当权者已经习惯于既有体制,很难接受国家体制的再造,或提升。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谋国高手,岂能甘心按部就班。秦国百废待兴,或亟需完善,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当秦、齐崛起之后,魏国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在于魏国上下缺少魏文侯当年振兴魏国的勇气与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