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得其反的唠叨,父母你们还在做吗?

 ydzhydzh 2019-05-16

前天接待了一位高三的学生,刚刚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成绩不太理想。妈妈觉得孩子状态不好,自己跟孩子沟通又收效甚微,所以希望得到我的帮助。

详谈后才了解,妈妈无时不刻的提醒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说:“我很多心里话都不想跟我妈妈说,她太唠叨了。就比如考试前,我本来就够紧张了,她还一个劲儿地给我进行‘考前教育’: 铅笔、橡皮啊、名字啊,仔细啊,全要说上一遍……我都高三了,又不是小学一年级,有必要还跟我说这些么,实在是太心烦了!”

孩子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妈妈可能没想到这几句话,引起了孩子这么大的反感。一项调查表明,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为的排行榜中,“唠叨”竟位居第一!

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让自己想别的事,把她的话当耳边风。”

“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有的时候会上上网,可爸妈整天在我跟前唠叨网瘾的事,我觉得很烦,因为我相信自己并没有多少网瘾,上网也只是和同学们聊聊天放松一下,可他们经常教训我说:又上QQ了,有什么好聊的,既耗时又无聊,有这时间干点什么不行,上网听听英语也可以呀!如此不能理解我,我就故意磨蹭磨蹭时间。”

家长们看到孩子们这些心里话,也许会感到委屈:我们再怎么唠叨,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呢?

01

唠叨与孩子的情绪息息相关

看看专家告诉我们的:

      来自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让32名平均年龄14岁的青少年们听两段30秒母亲说教他们的录音,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

结果发现,大脑负面情绪的区域,如边缘系统的活动有所增加。更让研究者们惊讶的是,大脑负责情绪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区域,例如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则有所减弱。

大脑扫描结果显示,在家长无休止的唠叨面前,青少年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变得异常活跃,而与情绪控制相关的区域则活性减弱。由此可见,反复说教,重复性地进行同一种刺激会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越来越逆反。

02

少说一点,打破“超限效应”

讲一讲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的特别棒,感动的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会使对方不耐烦,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对孩子的教导或批评,父母尽量只说一遍。适度而不是过度的语言刺激,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语言,而不是因反感父母的话而采取相反的言行。

03

适时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适当的时候,父母的沉默不语比喋喋不休更有威力。少了一些聒噪和唠叨,孩子反而可能会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

正在参加一对一跟踪指导的航航妈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妈妈出差一周,回到家以后发现自己手机的花呗有300多元的支出,孩子瞒着她用手机买了30多件东西。

按照以往的解决方式,她会跟孩子发火,事后也找孩子谈心,都没有什么效果。这次她改变了方式,回家后选择静观其变,暂时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最后是孩子忍不住了,跟妈妈说起了这件事,也说了自己为什么会花这些钱,说到自己在转学后的种种不适,买的这些东西就是为了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

这是在以前从来不会有的,孩子一直在跟妈妈较劲,从来不会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次通过适时的沉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爱无言,沉默也是一种教育!

04

父母的行为举止

本身就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

有一天在餐馆吃饭,左右桌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一边是妈妈用语言提出各种要求,女孩却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我素我行,接着是筷子打孩子手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声。一顿饭工夫,就见那位妈妈从头到尾都在忙着唠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错。

而另一边的妈妈和差不多大的女儿从头到尾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妈妈按照孩子的意愿点了儿童牛排,孩子不会用刀叉,企图拿刀叉乱打乱敲,妈妈赶紧制止,妈妈贴着孩子坐着,握着孩子的手,手把手教着孩子怎么使用刀叉 ,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直到孩子学会……

孩子没有抵触情绪,认真地模仿着妈妈切着牛排,开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妈妈嘴边,吃着孩子切好的牛排,妈妈会心地笑着,整顿饭看起来其乐融融。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吃饭,同样是妈妈,为何让吃饭的氛围天壤之别?

很多父母和第一个妈妈一样,总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礼貌。道理不是说明白的,而是做明白的。让孩子明白道理,不是听明白的,而是看明白的。好的父母,不多说,多做 ,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通情达理。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变坏,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过错。却不知,当孩子心理上构筑起抗唠叨的“防火墙”,再好的道理也难穿透。

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逆反”,听不进去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听,让孩子知道你是一位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沉默,让孩子知道犯错是需要自己承担的;

不妨多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得体的行为……

或许,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陈秀茹

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专业委员会专家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天津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讲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