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云斋,也称澄渚书堂,即宁昌庙,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澄渚村庙前自然村。始建于唐代,据邑人俞钊《梯云斋记》记载,为唐贞元年间(785-804)观察使李琦肇兴学校所建。历经兴废,现存建筑为上世纪末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0平方米,由门厅和正厅组成。庙院外墙长22米,宽11米,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庙堂设上下厅,单檐歇山顶,三开间两进,中设天井。上厅用四立柱,下厅用双立柱,抬梁穿斗。厅堂上悬“宁昌庙”匾额,中祀书斋公。庙宇原设东西两庑,今仅存东侧庑廊,前部改为双层楼房,现为澄渚村图书室等文化场所。堂院内设上下埕,西壁嵌制历代重修碑记。梯云斋(澄渚书院)为唐观察使李琦兴建的第一座官学,是研究地方史、教育史实物资料。
梯云斋初为官学。北宋时梯云斋已废,南宋建炎初,林蕴的九世孙林安中重建。元代又几经兴废,澄渚名士俞尚宽重修。至明中叶梯云斋已“漫漶倾圯”,明弘治年间俞钊等又在原址重建梯云斋并撰写《梯云斋记》,文曰“挹前哲之遗芳,慨先人之旧址,复市其地而筑之,榜曰‘梯云’,仍旧匾也”。明代中后期澄渚文教之风复盛。梯云斋(宁昌庙)几经修葺,解放后曾一度废置。1997年澄渚热心人士发起重修,并改建山门,工程历时数年,至2006年正式告竣。
梯云斋于南宋间一度易名为宁昌庙。据故老相传,唐时梯云斋门前澄溪畔停留一段樟木,久不飘往他方。神明托梦乡人,要他们把樟木捞起雕塑神像以奉祀。乡民遂遵照神旨将这段木头雕成神像奉于梯云斋内。因这一无名神像供于书斋,乡人学子便俗呼其为“书斋公”。传说南宋绍兴年间,兴化大地久旱不雨,旱情严重,作物枯萎,当地百姓非常焦急,就请出“书斋公”出来祈雨。这一招果然灵验,顿时天空浓云密布,雷声大作,降下一场暴雨,旱情得以解除,当年作物收成颇丰。莆籍吏部尚书林大鼐把此事上奏朝廷。高宗皇帝准奏敕封“书斋公”为“宁昌威武圣侯”。从此,梯云斋便更名为宁昌庙。梯云斋庭院前的西南角有一口古井,名曰慧泉井。
清明假期,天气一般。决定前往西天尾参观九牧林两处祖墓。先前往澄渚参观梯云斋,建筑已很新。澄渚村是一个有沉淀的古村落,顺带也将村中的一些古碑一并更新至博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