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庙顶上观古碑

 大美洛宁 2022-12-16 发布于河南

老庙顶上观古碑

周流宗整理

在洛宁县涧口乡院东村东南五里的梅鹿山上,有一处历史悠久且规模宏大的道教行宫——老庙顶,俗称“老摸顶”。
至于老庙顶从何时而建,没有明确史料记载,据传始建于唐。说是唐玄宗当年从长安沿崤函南道去东都路过洛宁时,到南山游猎,远远望去有一只梅花鹿从树林中窜出,于是就搭弓射箭,一箭射去,只见那只梅花鹿应声倒下。可在随从前去抬回时,却发现那只梅花鹿转眼不见了。唐玄宗以为这只鹿是神鹿,因此就把这座山赐名为“梅鹿山”,并颁旨在梅鹿山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梅鹿宫”。在这个神宫里,还供奉了一尊手托药盘、满脸慈祥的药王爷,据说三里五乡只要谁有个头疼脑热,就来这里摸摸药王爷立马就不疼了,后来人们就尊称其为“摸摸爷”,把这座神宫称为“老摸顶”。
事实上,在明清时代,老摸顶上主要供奉的是“十二老母”,同时建有玉皇殿、王母殿,三官殿、灵官殿、 齐天大圣行宫、杨柳二祖殿等,其中“十二老母殿”亦称“老母行宫”。在诸多殿宇中,数该殿规模最大,香火最为旺盛。笔者以为,所谓“老摸”者,实为“老母”之转音也。
前一段,我们几个文史爱好者驱车前往老庙顶探访。没想到山路崎岖陡峭,几次急刹车,把我们几个老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更没想到的是在老庙顶上竟然发现了十几通明清古碑,而且大部分还保存完好,这对我们几个简直是如获至宝。

这些古碑共有11通,其中有3通放在殿前的道路旁,有8通整整齐齐地分左右两排排列在殿北的半坡上。经仔细擦洗辨认,在这些古碑中有一通是明朝的(字迹已无法辨认),其他均属于清朝的。其中有清康熙年间的4通,嘉庆年间的2通,光绪年间2通。还有2通看不清属于哪个朝代。

从这些古碑的记载上可以看出,梅鹿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高林密、云蒸霞蔚的神奇之地。这里“上接龙头,面对嵩山,背依洛水,其势巍峨,其形崇隆”“翠柏特出,郁郁苍苍”“峰插灵霄,云雾掩霭”,“其峰巅之嵯峨,魏魏乎万仞,势峙霄汉,襟伊流而带洛浦,洵胜迹也,名区也。”众所周知,道教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故此凡道教宫观多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洛宁人把“十二老母”供奉在梅鹿山上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选择。
无独有偶。在洛宁还有一个僻静而深邃的道教场所——无极洞(亦称“朝阳洞”)。

该洞位于洛河北岸在礼村北无极山下的深谷里。它和洛河南岸梅鹿山上的老庙顶南北呼应,隔河相望,彼此相得益彰,故有“南有梅鹿山,北有无极洞”之说。另据民间传言“南山走,北山转,梅鹿山上打一站,无极洞才是老家园”,这或许是洛河北岸人的一种自我标榜,但也不排除无极洞的创建年代确实更早。无极洞里供奉的神仙也有玉皇大帝、无极老母、齐天大圣、杨柳二祖等,后来也引进了西来诸佛,和老庙顶上所供奉的大同小异。

在老庙顶的4通清康熙古碑上,最早的是康熙初年的《创建齐天大圣行宫诸祠宇碑记》,其次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永宁县小原等村朝山完满并洗画进香碑记》,其三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金妆绣像碑记》,最后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也是康熙帝在位最后一年的《金妆神像碑记》。

《创建齐天大圣行宫诸祠宇碑记》记载的是由山主□进忠和北里(今陈吴乡德里村)、孙村(赵村乡)、樊村(赵村乡)三个村的社首发起募化,在梅鹿山上创建齐天大圣行宫和娘娘、圣女两宫的功德,其中有大部分是女性香客。此时,孙村周氏为第十世“洪”字辈,上边有周洪阳、周洪基、周洪远、周洪进等及众多周氏女,对研究该村的姓氏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永宁县小原等村朝山完满并洗画进香碑记》上说是在康熙年间,梅鹿山上有玉皇殿、十二老母殿、王母殿,三官殿、灵官殿等,香火十分旺盛,每年从四面八方前来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有十余万众。康熙十三年(1674年),小原村(在今陈吴乡)张国太室人王氏“感化各村社首六人,卫生春、王岐凤、梁民志、刘宗甫、周上朝等共发虔诚信心,沐手进香一十二载,以报神功,而今业已完满矣”,于是在康熙二十五(1686年)年,由善人燕九禄和张国太室人王氏牵头,募化十方善男信女,重新把十二老母殿装饰一遍,使之“焕然聿新”,并给“各宫尊神俱献神袍一领”。这也是梅鹿山道教史上的一件盛事。

《金妆绣像碑记》上记载的是,自从上次张国太室人率众重修之后,时隔21年,各宫因“风雨飘摇,神像损坏”,不忍目睹。于是,复由善人燕九禄、张国太室人王氏、谢从明室人王氏、易三春室人赵氏等“慨然以功德主自任,其间施财勷事者皆欢欣踊跃,未及月余,满堂神像焕然聿新。”

《金妆神像碑记》是在15年之后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老一辈燕九禄等相继去世,由燕九禄之子燕凤鹉,张国太之侄张自花、谢从明儿媳蔡氏再次组织募化钱财,对梅鹿山上各庙宇神像“洗画一新”,“厥功德主之始末,以勒诸石,云云。”

从以上数碑可以看出,当时此地只称“梅鹿山”,没有“老庙顶”或“老摸顶”之说。同时也说明梅鹿山的香火在清朝康乾盛世已达到鼎盛时期,那时在山上主持修建的主要是院东人燕九禄和小原人张国太室人王氏等,后来一直延续到他们的晚辈。此外,还要说明的是后三通碑的“书丹”者均出自“卫廷翰”一人之手,前后相隔四十多年,可见卫廷翰在康熙年间也是当地一个老学究。
此后到嘉庆年间的两通碑,同为嘉庆二十二(1817年)所立。一通是《梅鹿山重修众殿碑记》;一通是《十二老母殿重建序》。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二十二年又隔了八十余年,梅鹿山上的道教宫观又增修了玉皇、老君、西佛、祖师、古佛、王母宝殿等。早在嘉庆元年(1796年),燕门后裔燕有宁“兴起善举,积蓄若干年”“募化越数纪,而诸庙始革故而易新”,没想到一直干了二十多年,“石碑尚未建,布施尚未清,而公已作古矣。”所幸有其侄燕廷清出面完成了所有扫尾工程。

与此同时,其同辈弟兄燕廷柱和同村燕时俊又组织对十二老母殿进行了重修.嗣后该殿成为梅鹿山上的主殿。

又隔了八十余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由经理人卫天祥、 燕□信、燕贵邦、 张全兴、 燕宗景、 乔文成、韩全福、 李生银及乡约、村头又组织周围各村对十二老母殿进行重修,并增建献殿和钟鼓楼。

此后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殿宇才相继坍塌损毁。改革开放后,由当地女师傅杨风主持又把老庙顶上的无生老母宝殿、玉皇宫、西佛殿、杨柳二祖殿等依次重建起来,使这所千年老庙又重新焕发生机。九月九日是无生老母生日,成千上万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老母祝寿,乞福消灾,朝山还愿,成为洛宁县规模较大的民间庙会。
【注】凡标“□”处为字迹模糊不清。


周流宗作品集锦
书海会友
再探崤南道
永宁怀旧赋
底张古今谈
杏林春暖良泉沟
张营“军户”知多少?
千年古刹——普通寺
洛宁涧口有个好去处
古之"永宁"知多少?
“辛著作”何许人也
探访赤滩寨和观音寺
古老文明的缩影——方里村
记民国人物李栋甫和李洁庵
洛宁自古第一渠——万箱渠
攀登古老而神秘的白马寨
洛宁最有价值的30块古碑石刻
《程霞夫妇合葬墓志铭》考释
耄耋老人赐翰林京城题字赠节妇
云梦山前龙骧城 南天门下景阳川
洛宁县兴华镇长命沟里故事多
山寨.土寨.围寨——洛宁古寨之初探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洞沟无极洞庙院残碑记
神秘的“女八路”——记新四军女兵李明珍
“洛出书处”的又一明证——《重修罗汉洞碑记》
洛宁县赵村镇孙村周氏清明祭祖纪实
《洛宁史话》之:东西交融——洛宁方言的由来
到底谁是“永宁王”——请看《重修太玄观记》
同为永宁人 办好永宁事——永宁明朝知县于渊家世及宦绩考
喊停筑寨 以延国恩——洛宁清代因保护宋尚书坟引发官司始末
舍小家为大家 舍小财积大德——从洛宁县东宋镇大宋金家家庙说起
民国不安宁 县长“走马灯” ——民国洛宁县知事、县长漫谈之一
民国不安宁 县长“走马灯” 之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37)
民国不安宁 县长“走马灯”之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民国不安宁 县长“走马灯”之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发现张惠迪为其四世祖和五世祖撰写的墓碑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