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篇讲解勃拉姆斯小协的文章,让我更爱这部作品了!

 笛韵悠然 2019-05-16

勃拉姆斯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很早就答应朋友写一篇关于勃拉姆斯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短文。我说,需要听几遍,让音乐在心里流动起来之后,我才敢说话。只是一直杂事太多,没机会靜下心来好好听,所以也就一拖再拖。而且,我总把付诸文字看作很谨慎的事。 

 在四部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中,有三部是用大调写成的,只有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用的是小调。一般说来,大调适宜表达明朗的情绪,尤其是协奏曲。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的是同样情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门德尔松的性格比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要含蓄一些。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柴科夫斯基。许多人都认为柴科夫斯基敏感多情,但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却明朗奔放,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否定他另外的表达方式和态度。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着很明显的贝多芬的影子,透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但其本质上是古典的,体现着古典主义气质和严谨结构。气质上,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均衡、节制,作品往往写得平稳有序,不追求新奇、不追求个性和棱角、不表达过于强烈的情感,听起来高贵、从容而优雅。巴赫、莫扎特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从结构上说,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结构严谨,可以很清晰地分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而且呈示部往往原样反复一遍。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其结构是严谨的;气质方面,在充分表达情感的同时却没有任何放任,开放大胆的性格和浪漫特色都恰到好处的被约束在古典主义之下。所以它又不同于巴赫、莫扎特。如果我们把他与贝多芬比较,就会感觉到勃拉姆斯有着明显的贝多芬的浪漫气质。也表明了他对贝多芬的崇拜。 

 许多情况下,人的性情并不一定表现为行动或行为,性情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情感与理性交织所达到的层次。也就是说,性情的流露和表现是理性的,体现着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勃拉姆斯在生活方面是粗鲁放任的,其行为并不检点。还有,或许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典主义式微时期,作为古典主义的维护者,面对瓦格纳等人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也就成了他在与人同行交往中的明显态度。而他的精神世界则是崇高、完整、高贵的,这是他的性情,这是他维护古典主义的心理基础,或者说人品的前提。

 就音乐才能来说,勃拉姆斯远远不如瓦格纳。有时我想,假如勃拉姆斯具有瓦格纳一样的才能,或许会让古典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出现伟大的复兴,将其光芒照耀到20世纪,成为古典主义一个新的里程碑。可是上帝也好,历史也罢,不会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尤如给了莫扎特音乐天才,又让他羸弱多病。上帝给了瓦格纳卓越的音乐才华,却让他品质极为恶劣,使当时的音乐界都很讨厌:他背叛朋友、惯于骗人、是谎言家、是第三者,等等。这是上帝给人类开的又一个玩笑。这种不厚道的个人品质与伟大的音乐才能相结合,必然改变音乐发展的方向,于是音乐变得奢华、夸张、绚丽多彩,同时也多少降低了音乐艺术的门坎。因为他的许多音乐作品以旋律优美满足人们的感官,而不象古典音乐那样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气质。无数人为瓦格纳音乐的旋律着迷不已,不远千里如朝圣般从四面八方来到德国小城拜鲁伊特。崇拜者们不仅把他排在所有作曲家的第一位,而且还占据第二位和第三位。巴赫、莫扎特只能排在第四位以后——崇拜者似乎有着和他一样的征服欲。我想,希特勒之所以特别重视瓦格纳,给他极高的待遇,除了历史的偶然之外,或许也与瓦格纳具有强烈的敌视法国和反犹太情绪有关。由此,我们便理解了勃拉姆斯的愤怒,其中也包含着无奈,但他却坚定的走古典主义道路,并成为音乐史上的不朽人物。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比较长,也是多主题的乐章。这多主题的特点,或许就是勃拉姆斯对自己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的过程和心情的描述。整部作品,让我们体会到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气势雄浑和他性情的洒脱,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勃拉姆斯的精神境界、气质情怀。 

 尽管在十五岁时就举办过独奏音乐会,但勃拉姆斯基本属于大器晚成的作曲家。他43岁才完成第一部交响曲,一部交响曲前后用了十四年之久。体现了他严肃认真、深思熟虑的创作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决心、坚定的自我批判精神。而写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他45岁,已经事业有成,正是对人生和音乐创作充满自信的时候。作品是写给他的朋友、小提琴家阿希姆的。20岁时,他遇到了伟大的小提琴家阿希姆,并受到阿希姆的赞赏。阿希姆说他如“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使他的音乐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得到同行和公众的认可,从而勃拉姆斯一举成名,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回想此后25年的历程,是因为阿希姆给他创造了成名的机会。而此时,他的音乐和作曲才能已得到广泛赞赏,他内心充满愉悦和自信,他有表达自己内心愉悦的冲动,他要向阿希姆、向舒曼夫妇表达景仰和感激之情。而一部出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最好的礼物。于是就有了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有一种说法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隐含着作者对灵魂中的恋人、钢琴家克拉拉的眷恋之情。这种说法似乎不成立。当然,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第二乐章给人一种非常迷人的印象,是一篇比较强烈有力的、纯洁真挚的情感诉说,他要让阿希姆、克拉拉和听众感觉到这种心情。这种情感诉说,除了成功的体验如美酒般让他陶醉、感动之外,对克拉拉曾经有过的爱恋也是他美好的情感回忆。舒曼和克拉拉夫妇对勃拉姆斯帮助很大,让他在自己家一住就是几个月,勃拉姆斯是不会忘记的,他也十分喜爱这对夫妇。在舒曼去逝后的很长时间里,勃拉姆斯一直爱着克拉拉。不过,无论他们之间的恋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恋情比一般年轻人的爱恋要复杂得多。是包括感激、感谢、尊敬、仰慕、爱恋、关怀、照顾等方面的情感在内的恋情。这种恋情虽然真实,但缺乏明朗的基调。而且假如他们之间的恋情只处于理智阶段,愉悦的成分也就少了许多,这是人之常情。作品显然并不存在委婉、苦涩、欲言又止或怡情的描述。 

 或许有人疑问:为什么勃拉姆斯十多年前不向克拉拉求婚呢?我想,即使他们能跨过年龄的差距,也有两个原因使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一是勃拉姆斯十分敬仰、钦佩舒曼和克拉拉夫妇,是把自己当做舒曼夫妇的学生。从舒曼病后到去逝的两年里勃拉姆斯一直陪伴他们也能看出舒曼夫妇在他心中是怎样的位置。凭勃拉姆斯的人品,他向克拉拉求婚,不仅会觉得是对舒曼的羞辱,也是对克拉拉不够尊重;二是不同情感之间,是不能,起码是很难随意转换的。尽管他对克拉拉有爱恋之情,但还纠缠着其他方面的感情,而这些才是难以逾越的;三是在勃拉姆斯心里,克拉拉圣洁、高贵。自己不仅出身低微,与异性交往还行为龌龊。他向克拉拉求爱,只能玷污克拉拉和他们之间的美好感情。何况他不修边幅、散漫成性。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14年之久的爱恋,也正表明勃拉姆斯的个人品格同样是高贵的。如阿希姆所说,他相信一个崇高的幻想世界。 

 其次,如果勃拉姆斯出于对克拉拉的眷恋而写作此曲,就不应该在他们保持14年爱恋之后,而是应该在舒曼去逝两三年或几年之后,这才符合逻辑。而14年之后,克拉拉已近60岁。一个45岁成熟的男人,已经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对长自己14岁的女性爱恋不已,这时候更多的是理解、尊重和关怀。人的情感变化会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发生变化,即使是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也会变得更深沉内在。如酒,时间越长,浮味越少,醇厚越多。 

 由此,我以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主要表达的是成功的经历和喜悦,表达的是对阿希姆、对舒曼夫妇、对那些关心帮助过他的朋友们的感恩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仅表达的真切、内在、深沉,而且带着如梦如幻般的美好,带着温柔惬意的陶醉,带着人生经历的感叹,带着继往开来的执着……和其他许多古典音乐作品一样,这是一首值得聆听多次的作品。古典音乐,听得次数多,感受就越多。古典主义,是一座宝库,是一处矿藏。不同的是,自然的宝库和矿藏会有穷尽的时候,而古典音乐的矿藏,会越开采越多……

纪念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

纪念拉赫

拉赫论演奏

聆听拉赫《死之岛》

倾听拉赫的自我救赎

拉赫的音乐何以浪漫?

革命洪流中“多余的人”

刘小枫谈拉赫玛尼诺夫

聆听拉赫《第二交响曲》

霍洛维茨演绎拉赫玛尼诺夫

诗人王家新谈拉赫玛尼诺夫

我心中的拉赫《幻想小品集》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何以浪漫?

音乐感染的忧郁丨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的忧郁和悲伤

音乐感染的忧郁丨拉赫玛尼诺夫

讲解拉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跟拉赫玛尼诺夫的孙子聊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与斯克里亚宾的24首前奏曲之比较

拉赫玛尼诺夫,更加偏爱对小调式的运用

你是否了解拉赫83首浪漫曲的美学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指南

BBC纪录片丨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悲歌》

如何欣赏拉赫玛尼诺夫的六首《音乐瞬间》

你听过拉赫的两首《悲歌》钢琴三重奏吗?

1917年圣诞前夕,拉赫从圣彼德堡逃往西方。

秘境愁歌丨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纪念拉赫玛尼诺夫丨艺术歌曲《丁香花》赏析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新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用音乐表达的绝望丨聆听拉赫《悲歌三重奏》

拉赫用浪漫的旋律安慰处于黑暗里的敏感心灵

别只听拉赫的器乐曲,他的声乐浪漫曲也很美!

黑暗中对破晓的渴望丨拉赫《第三钢琴协奏曲》

我的忧郁,我的拉赫丨聆听《第二钢琴协奏曲》

拉赫的音乐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

傅聪说:拉赫“的音乐我听都不要听,看都不要看。”

他是最热爱春天的作曲家丨拉赫艺术歌曲中的春天形象

拉赫真实的音乐世界丨“我的音乐是我性情的心血结晶”

拉赫的音乐不能单靠耳朵来聆听,必须用全身细胞去感受

纪念作曲家海顿

朱晓玫谈海顿

听海顿,战台风

海顿就是这样幽默

幽默风趣的海顿老爹

杨燕迪丨海顿二百年祭

海顿钢琴作品欣赏指南

莫扎特“调戏”海顿的故事

海顿与贝多芬交响曲风格比较

聆听海顿《临终七言四重奏》

海顿到底有多少首钢琴奏鸣曲

海顿的音乐人生给我们哪些启发?

谈谈如何欣赏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

海顿,海顿,我们该拿海顿怎么办?

海顿和莫扎特,各写了多少交响曲?

感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特征

海顿的作品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

海顿最后一首也是其最伟大钢琴奏鸣曲

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掌握的几个要点

海顿爸爸的钢琴作品像父亲一样温暖!

是时候听懂海顿爸爸的钢琴音乐精神了

因为聆听不全面,所以我们不了解海顿

海顿的几个故事丨剃刀换来的弦乐四重奏

这个音乐体裁,海顿从18岁到77岁写不停歇

这部钢琴协奏曲体现了海顿音乐的独特美感

以海顿作品为例谈大提琴乐曲的理解与表演

纪念海顿丨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的音乐风格

“海顿知道斯卡拉蒂,而莫扎特不知道斯卡拉蒂”

海顿《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作品结构及演奏处理

他给人“一种超越快乐与忧伤的不可思议的优美”

隽永的海顿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丨为何能够经久不衰


欢迎申请古典音乐读书会微信群

1、为乐迷创造欣赏与互动家园

2、为专业音乐学习者提供资料

3、每天导赏古典音乐研究文章

4、让入门者感受古典音乐魅力

5、定期推荐各类经典图书电影

01

免费加入巴赫音乐读书会微信群

一天不听巴赫,便觉面目可憎

??

巴赫诞辰334周年纪念专辑

“不要劝说别人聆听巴赫。”

巴赫钢琴组曲的艺术风格研究

发现巴赫,在一个寂静的夜晚

布索尼让巴赫从天上降到了地上

道理们都让一下,我只想要巴赫!

巴赫——他本身不就是个奇迹吗?

不应该聆听巴赫,而是用心感受巴赫。

巴赫研究丨兰多夫斯卡谈《十二平均律》

乐迷必读丨巴赫为什么生前不受人喜欢?

纪念巴赫诞辰334周年丨巴赫的几个小故事

巴赫丨一个德国版“苏明玉”的《都挺好》故事

《爱在黎明破晓时》中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二部创意曲第六首乐谱与作品结构研究指南

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需要熟知的背景知识

02

免费加入《钢琴大师谈艺录》读书会

通过钢琴大师自己的话感悟钢琴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