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赏析 | 右上臂巨大肿块究竟是什么?

 果儿核书库 2019-05-16
1
病史简要:

患者男性,21 岁,发现右上肢包块 1 周

现病史:

患者平素未在意,1 周前无意间发现右上肢一包块,质硬、无疼痛。患者发病以来,饮食、精神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辅助检查:

彩超提示:右上臂下段稍高回声团,大小约 8.6*3.8 cm,团块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血尿常规及肿瘤因子正常。

  影像资料  

MR 平扫及增强:

T1WI:

 

 

 

 

 

 

 

 

T2WI:

 

 

 

 

 

 

 

 

 

 

 

 

 

 

 

 

 

 

 

 

 

 

 

 

MR 增强

 

 

 

 

 

 

 

 

 

 

 

 

 

 

 

 

 

 

 

 

 2
诊疗经过:

影像表现

右上臂下段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占位,边界欠清,信号较均匀,T1WI 呈稍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病灶内部及周围可见多发迂曲血管影,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病灶与肱三头肌分界不清。

手术记录

患者取仰卧位,以肿瘤为中心,在上臂后方行 S 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见肱三头肌长头内包块,直径约 10 cm,伴有多条滋养血管怒张,表面包膜血运丰富,肿瘤侵犯肱三头肌,以长头为主,予以探查内侧尺神经及伴行血管并游离,切除部分肱三头肌,完整取下肿瘤。

病理结果

9*8*6.2 cm 灰白灰褐不整形组织一块,部分区域似有包膜,切面见最大直径 4 cm 区域呈灰白色鱼肉状。

考虑右上肢肌内血管瘤伴局部区域内皮细胞生长活跃。


小结:

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是介于错构性、畸形与真性肿瘤间的一种良性血管病变,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性生物特性为特征,大量血管生长因子特别是 b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asic Fabriblast Growth Factor) 与其异常血管生成、退化有关。病变出生后即可出现,以 20~30 岁多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以皮肤及皮下多见,其它部位以肌肉内病变多见,病灶 以 3~5 cm 居多,一般无明显的包膜及边界,手术后易复发。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微疼痛不适和软组织包块。

血管瘤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指病灶位于单一肌肉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弥漫型指病变侵及两组或两组以上肌群,肌群间结缔组织或周围皮下组织界限清楚。血管瘤长轴多与肢体长轴一致,MR 信号不均,在 T1WI 序列中一般表现为不均等或稍高信号肿物与骨胳肌信号相当,极少呈低信号。大多数病例 T2WI 序列亦呈不均匀性高信号相邻组织间可见高低混杂信号,高信号瘤体内可见点状、蚓状低信号,病理证实为瘤体内快速流动的血液、静脉及纤维组织,少数病例于瘤体内可见小圆形或不规则形无信号静脉石、钙化影。

海绵状血管瘤由大小不一 、相互吻合的血管囊组成, 囊壁菲薄可破裂出血, 反复出血可出现血肿,机化、纤维组织增生、钙化改变是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成像基础。软组织肿块周围出现异常的血管是海绵状血管瘤的一个重要征象。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邻近的骨改变, 多为压迫性骨质吸收, 边缘光整、锐利, 或出现不规则的骨膜新生骨, 少数肿瘤对邻近骨产生侵蚀性破坏, 出现骨的变形。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内, 又称为先天性动静脉瘘, 主要动静脉共同构成。其内有点状及条状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为其主要特征,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 脂肪瘤是软组织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T1 、T2 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呈信号减低,增强扫描无强化。

  • 淋巴管瘤 MRI 表现为 T1WI 呈网状蜂窝状稍低于肌肉信号影,T2WI 信号增高。

  • 软组织恶性肿瘤,极其少见,其磁共振共性表现为 T1 、T2 加权像信号不均匀, 强化不均匀, 与周围正常肌肉、软组织境界不清,缺乏静脉石。

  • 纤维瘤 T1、T2 均为低信号, 增强强化不明显。

编辑:胡青牛

作者:xiao79b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