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为了招纳天下贤才,曾经先后下过三道诏贤令。按理说,曹操下令招贤,而且还先后三次,可见得他对天下贤才的尊重,可是,后人一提起这三道招贤令,却一点儿都不买曹操的帐,反而要说这三诏令“贻害千年”。曹操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本来的好事儿,到他这却来了个翻转。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为何这样一个有作为,有担当,有权谋的曹操,会被冠以“奸臣”的标签?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先后下了三道诏令,小编查了一下,这三道诏令加上标点,一共要209个字。诏令目的就是诏告天下,当今天下未定,正是急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只要是贤才的,都可入我门下,为我所用。 小编先说正常的求贤令是什么样的。求贤作为一项诏令,却不能只是求贤,一味求贤,那是寻人启示。正常的求贤令,首先要向民众传达求贤者的正确的治国理念,要传达国家正确的思想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传递出正能量。其次,还要诏告天下,我们是正义之师,正义之国,行的是正义之事。不然,贤才找你干啥,弃明投暗吗?最后,才要告诉大家,我们要找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算得上贤,这一点,从古至今,从不打折扣,因为历代君王都是这样干的。 再看曹操同志的求贤令,小编先将“关键”的地方摘抄几处。“今天下得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前两道诏令,直言只有要本事,做坏事的也要,第三道诏令更是直白,“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真有能治国用兵,品质败坏都行。 古人有云:德不胜位,必有殃灾。曹操的三诏令,虽然在短时期内,找到了一些治国的“歪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等于用茅厕的砖头盖楼房,他所建立的魏国政权,是有很大的瑕疵的。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牢记,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贤才。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