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平壤之战有两次,明军一胜一负。第一次平壤战争是祖承训指挥,第二次平壤战争是李如松指挥。 埋伏平壤城内的日军用以狙击明军骑兵的鸟铳(火绳枪) 第一次平壤战争7月17日,辽东巡抚郝杰在朝鲜使臣李德磬的屡次要求下,派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领5000骑兵渡过鸭绿江,进攻平壤。原本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只有1000人,后来因为北上的黑田长政、大友义统、立花宗茂等陆续增援,致使日军人数达到1万人。最后祖承训被击败,一日之内败退大定江,渡过鸭绿江,回到辽东境内。 祖承训在事后总结认为战败的原因有: 1、在朝鲜粮草不继的情况下,朝鲜过于着急要求收复土地,匆忙出兵; 2、朝鲜关于日军情报不准——平壤日军并非1000人,而是上万人——实际情报是准确的,之后日军也北上增援。 3、指挥权不专,朝鲜一直想要用朝鲜将领指挥,并且要求明军在天气不利时出兵; 4、明军无法信任朝鲜军:跟随明军攻打平壤的500朝鲜军,一交战就有400人最先逃跑,剩下100人和日军交谈;同时明军士兵多被弓箭射杀,但日军只有火枪和日本刀,并无弓箭——只能是被使用弓箭的朝鲜军所杀。 第二次平壤战争和第一次平壤之战相比,第二次平壤战争准备时间很冲锋:第一次平壤之战名将是6月15日开始渡过鸭绿江,一个月后,7月17日就进攻平壤;第二次平壤之战,是从8月开始调兵驻守辽东,半年之后,万历21年正月5日进攻平壤。 在人数上,明军是4.3或4.8万人,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及名将沈有容;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5千。 日军只有小西行长的1.5万人。 在武器上,和第一次平壤战争只有骑兵不同,这次明军携带几百门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火炮。 在策略上,李如松采用的是偷袭策略:明朝派去和日军谈判的沈惟敬在12月底同意了小西行长的以大定江为界的要求,李如松就以派人前去册封为由出军。 就在小西行长还在美滋滋的准备受封时,明军出现在平壤,才知道明军是攻打平壤而非册封。 李如松攻打平壤城部署如下: 1、吴惟忠率领步兵在先、查大受率领骑兵在后,攻打北部要塞牡丹峰; 2、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进攻城西七星门; 3、李如柏、李芳春进攻城西普通门; 4、骆尚志、朝鲜将领李隘、金应瑞、祖承训等装扮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进攻城南芦门——这就是题主所说吓破日军胆、假装朝鲜军的明军——吓破胆至于吗,目的只是不让日军知道是明军而已; 5、李如松督阵。 最先攻破平壤城门的,就是日军忽视的假装朝鲜军,得以趁日军防守薄弱最先攻破城南的芦门,然后才是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等。 此战,明军的战损是:战死796人,受伤1492人(《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日军的战损是:小西行长战死11300人,仅存6000多人(《日本战史》)。 综述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平壤战争,第一次之所以之败是在于没有准确了解敌情、缺乏粮饷下意图快速反攻而导致的;第二次之所以胜利就在于半年时间准备充分、利用对方意图得到册封心理而突袭未作准备的日军(正月5日到达平壤,7日进攻,2天时间日军根本来不及做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