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第一外交官出马(5)#帮着朝鲜打日本,细说430年前的一场国际战争#

 奥卡姆剃历史 2022-12-17 发布于北京


摘要

既要议和,不管是计谋还是真有此意,就得有一个通晓日语,知晓日情的人来担当此任。

但当时的明朝廷,这种人才还真是没有。

石星找来找去,找到了沈惟敬,确切地说,是沈惟敬找上了石星。

01

1592年7月,以辽东军为主的入朝作战部队,第一次出击即告失败,损兵折将。

明廷大为震动,朝臣议论纷纷,他们意识到,这次仅靠辽东之兵,是无法抵御日军,更不能救朝鲜。

朝鲜方面则在8月份独自发起了一波收复平壤之战,先是朝鲜的义军蜂拥到平壤,但很快被小西行长打退;然后朝鲜官军集结攻打平壤城,但实力不济,被日军打得望风而逃。

朝鲜国王李昖再次紧急上书明朝廷,恳乞大振兵威,剿灭日军,表达了 “朝暮望救于水火之中”的迫切心情。

此时明朝也陷于两难之中,朝鲜肯定是要救的,但很明显,这次碰上的是个硬茬,日本统一后举全国之力,自己仅仅依靠辽东这点兵将是不行了,但另一方面,当时明朝也没啥能当打之将了,称得上悍将的也就是李如松了,但李如松上时正在平定蒙古人哱拜发动的叛变,这正是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以此时明王朝的实力,不可能两线作战。

但事已至此,捏着鼻子也得往下走。

明廷兵部尚书石星拿出方案,请求皇帝派遣大臣经略征倭事宜:“伏乞圣明轸念社稷生灵安危大计,特遣素有威望、通晓兵事大臣一员,经略倭事,统领蓟昌保定南北兵马,直抵朝鲜,深入境内,大申挞伐之威。一以遏其猖狂,复存下国;一以阻其内讧,固我门庭。”

这里面表达了几层意思,一是将援救朝鲜的军事行动指挥权,从辽东转移到兵部,也就是派遣代表朝廷的经略大臣,全权负责援朝事宜;二是要调集南北兵马,大规模军团作战,不要再指望辽东一地之兵了;三是表达了必救朝鲜的理由,朝鲜要崩了,咱也好不到哪去,最要紧的,是“固我门庭。”

万历接受了兵部的建议,立即任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备倭经略:“宋应昌便着前往蓟保辽东等处经略备倭事宜,就写敕与他,钦此。”

同时任命正在宁夏平叛战场的总兵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刻期东征。

一文一武,算是搭起了援朝的领导班子。

事实上,虽然作出了任命,调度了天下兵马,但此时明王朝并不能如李昖所愿即刻出征,一方面宋应昌要作充足准备,钱粮事宜也够他忙一阵子的,而且在朝中还有不少掣肘,如他在山海关整备军务时,提出要造车造炮方能抵御日军,被御史郭实抓住把柄而遭弹劾,宋应昌一介文人,本就不想蹚这趟混水,便一再请求辞职,万历此时倒明白得很,这个时候你们就别斗心眼了,郭实降职,宋应昌你赶紧的给我去处理这摊子事情。

那么另一方面呢,是任命的提督李如松,这时候还在宁夏打哱拜呢,回不来。

在这种情况下,兵部尚书石星动起了脑子,这么拖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万一日军缓过神来,真的把朝鲜全境占领,直逼国门可就坏了。

石星想到了与日军议和之计,以议和为名延缓时机。

这样,明朝史上的大谈判家沈惟敬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但当时石星可没想到,他这一计谋,使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瘐死狱中。

事实上,石星也就是个背锅侠而已,他背的,就是万历的锅,总不能让皇帝去负这个责吧!

02

既要议和,不管是计谋还是真有此意,就得有一个通晓日语,知晓日情的人来担当此任。

但当时的明朝廷,这种人才还真是没有。

石星找来找去,找到了沈惟敬,确切地说,是沈惟敬找上了石星。

沈惟敬是年近六十岁的老北漂,本是嘉兴人,此人在历史上因与日谈判此事,留下了不少骂名,《明史稿》称他“诡谲无赖”,《明史》说他是“市中无赖”,《刑部奏议》则称此人是“市井恶棍”,风评很差。

但历史从来都是看人下菜碟,沈惟敬固然有他贪图功劳而上欺下瞒之事,但以当时的境况来说,此人能在中朝日三国游刃有余,老成谋国,也算是一个不凡之人。

石星有一小妾,小妾父亲袁茂喜欢炼丹,沈惟敬也有此好,二人常在一起研究这长生之术。

袁茂通过自己的女儿知道石星正在为无议和人选而烦恼,说与沈惟敬,哪知沈惟敬还真就非常了解日本,而且精通日语,沈惟敬也想借此建功立业,二人一拍即合,袁茂将沈惟敬推荐给了石星。

要说沈惟敬这个人,还真是不简单,早年间家里也是大户,沈惟敬20岁时,在时任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幕下做事,当时倭寇不断侵海,在抗倭战争中沈惟敬也逐渐对日本有了了解,后来家道中落,流落到了北京。

石星与沈惟敬相见,沈惟敬表示自己要亲入倭营,设计让日军暂时停止在朝鲜的军事活动,之后朝廷可对其用兵。

这正是石星的打算,但沈惟敬只是一介平民,不好代表朝廷出面说话,于是石星让沈惟敬冒称游击三营指挥将军,以侦察敌情的名义进入朝鲜,与日军假意讲和,实际上施以缓兵之计。

这样沈惟敬获得了石星的授权,他带着自己的仆从沈嘉旺等十几个人直奔朝鲜。

8月17日,沈惟敬进入朝鲜义州,李昖亲自迎接。

李昖自然是希望明朝立刻派出大军救援朝鲜,沈惟敬推托说大军已调发,不用着急。

应付完了李昖,沈惟敬迅速南下抵达平壤郊外斧山院,然后让沈嘉旺到平壤城中去送信,传递明朝与日军议和的信息。

在平壤驻守的小西行长得了议和之信,大为兴奋,决定双方八月二十九日在平壤郊外的乾伏山议事。

小西行长为啥这么痛快就愿意和谈呢?

一方面,经过平壤之战,日军虽说战胜了明朝,但己方损失也不小,知道明朝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明朝必然大举增兵,所以他们这些日子也是坚守平壤,不敢再西向用兵;另一方面,作为小西本人来说,他其实并不赞同丰臣秀吉庞大的军事计划,他和宗义智、自己的女婿,都是商人出身,他们看重的是通商,他希望早日停战,能与明朝恢复通商,况且当时日本水军被朝鲜李舜臣打得落花流水,日本计划中的水陆并进已实际上破产,如果水路被切断,也就意味着日军与后方失去联系,没有了后勤,饿也得饿死。

基于这些考虑,小西行长答应了这天上掉下来的议和。

8月29日,沈惟敬前往乾伏山,他一点没有胆怯,只带了三四个随从。

而小西行长则带着宗义智及一队日军,摆出刀剑,企图从气势上压倒明廷使臣。

沈惟敬根本没当回事儿,下马直入日军阵中,反而摆出了一副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的姿态。

二人会谈,小西行长提出了封贡的要求。

封贡是明朝的一种贸易体系,就是只要你认明朝是你的宗主国,受到明朝册封,就能以“朝贡”“通贡”的名义与明朝进行贸易。

但这种贸易体系,作为日本人的小西行长可能并不完全了解,他表达的,只是希望通商,而不是让日本国成为明朝的藩属国,况且,这种大事,也不是他能作主的。

但沈惟敬理解的,却是日本希望大明朝给他们册封,以求通贡。

沈惟敬则先是恐吓,说我大明王朝要发兵百万,你们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接着又安抚他们,说他们只要恭顺,明朝自然会满足他们提出的封贡要求:“尔等既悉诚思顺,则天朝何惜封贡以绝远夷之望?”

小西行长提出条件,与明朝成功议和后(明朝准许日本通贡),日军退出平壤;以大同江为界划分朝鲜领土,平壤以东的朝鲜领土归日本。

沈惟敬说可以通过将朝鲜的一部分让与日本,以此达到与日本的和平,但他又说这事儿挺大,得报告给皇帝,在此之前无法签订协议,所以要给两个月时间,在此期间,两国休战。

沈惟敬当然知道这种事儿他作不了主,他的本意,可能只是先答应下来,为明军入朝争取时间。

小西行长也没想到谈判这么顺利,觉得有点不对劲,沈惟敬又开始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连蒙带唬,说什么日军很勇敢,和你们打仗只能是两败俱伤,况且是为了朝鲜白白牺牲我大明朝,朝鲜人很讨厌……

沈惟敬居然还骗小西行长送给他一部分日军的武器装备,以表诚意。这也让明军对日军的装备有了一定了解。

这一次谈判,沈惟敬居然还摸清了平壤城内的日军人数,招集了相关情报。

这样的一个沈惟敬,岂能是常人?

两人最后约定,以50天为期,沈惟敬向明朝皇帝奏报日本的通贡之请,小西行长则等他回来,这期间日军不能有所行动。

小西行长被沈惟敬骗得服服帖帖,在第二天还特意派人去向沈惟敬致意:“昨日,大人在白刃丛中,颜色不变。虽日本人,无以加也!”

沈惟敬更加装大:“尔不闻唐朝郭令公单骑入回纥万军中乎?我何畏尔也!”

趁此机会,沈惟敬又和这人闲扯,套取了日方诸多信息。

9月2日,朝鲜方面听到谈判信息,担心明军真有此意,那也就意味着不再帮助朝鲜驱逐日军了,感到非常慌乱。

朝鲜兵使李薲找到沈惟敬,沈惟敬说他只是欺骗日本人,假装回去向朝廷奏报通贡,实际上是回辽东去调兵。

朝鲜方面表示,朝鲜绝不会和日方议和。沈惟敬说,当然不议和,这只是个计谋而已。

从之后的发展来看,平壤日军在双方约定的50天内,确实遵循了与沈惟敬的协议,没有越过平壤西北5.5公里外的中立地带。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会谈,的确起到了缓兵之计的作用,为明军之后调动大军进兵朝鲜争取到了时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明朝廷加紧了大举援朝的准备。

8月5日,万历派出使臣到朝鲜,明确告知朝方明军将会调动军兵来援。

8月21日,宋应昌前往保定、蓟州、辽东等处经略备倭事宜。

9月7日,沈惟敬回到义州。

9月8日,沈惟敬居然收到了小西行长从平壤寄来的信件和铁炮,再次表达希望开通日本通贡之路的请求。

为啥寄铁炮呢?那是因为沈惟敬想摸清日军武器的威力,就在谈判时说自己很喜欢日本的铁炮,希望能得到一个作为礼物,于是小西行长就寄送过来了。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沈惟敬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虽然他使用了诸多的欺骗手段和说法,但无论如何,为明王朝和朝鲜争取了50天的宝贵的时间。

沈惟敬如果就此退出,那他留在历史上的名声,可能就会是一个正面形象了。

但历史没有假设。沈惟敬还将在这场战争中出现。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