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跬”到“步”话长短 荀子在《劝学》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中的“跬”与“步”均为长度单位,但二者有着长短的区别: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 (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除了“跬”与“步”外,还有“黍”“寻”“仞”“咫”“扶”“常”“庹”“匹”“舍”等。了解这些长度单位,有助于理解古文的内容。 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诗经·鲁颂》中的“是寻是尺”,《大戴礼记》中的“舒肘知寻”,其中的“寻”表示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作为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说文》中对“咫”的表述是“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四指并拢的宽度为“一扶”,古代有“一指为寸,一扶四寸”的说法。《韩非子》“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一句中的“扶”“寸”“寻”“常”,均为长度单位。《小尔雅·广度》中有“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的表述,可知一常等于二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那么一常就是一丈六尺。古诗文中多以“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如左思《吴都赋》中的“擢本千寻,垂荫万亩”,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中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及林则徐《舆纤》中的“一线划开云径晓,千寻曳入洞天秋”等。 “庹”是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五尺。在平常的估计中,估长用庹。《字汇补》中对“庹”的解释为:“庹,两腕引长谓之庹。”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三舍”即“九十里”。 各个时代不同名称的长度单位,常见于各类古诗文中,对此进行适当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代史料和典籍时避免主观妄断,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意。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