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文明释道之卷一:《老子》实为汉语晦涩结晶,文笔有故弄玄虚之嫌

 昵称31728201 2019-05-17

新文明及作者本人不会有任何宗教信仰且永远也不会有,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包括佛教在内的所有宗教有基本公正客观合理的立场及出发点。一个宗教信仰者或迷信者是不可能站在超越自己的信仰立场上去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这应该是公论。

——王江火

紫微星明》出版后,作者本人得以能抽身研究新文明外的一些思想文化,目前正在就中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儒释道谈谈自己的看法。继“新文明释佛之卷一和卷二”后,本文谈谈对道家的看法。抛砖引玉以与大家共勉之。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认知、用兵、养生之道,曾被古今中外许多人誉为万经之王、万世圣经。《老子》的巨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老子(李耳)自身深奥认知有关,但《老子》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汉字,且这种因素很可能是《老子》成功的关键所在。仔细分发现,《老子》之所以能够义理万机、影响广大,无不与其语言技巧和解读方式独特有关,而这正是汉字这种世界上最为奇特的语言所独有的特征。

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浓缩了巨大的信息量,且存在大量的歧义,这一点远超其他任何文字。语法上往往也是变化多样,很难为人琢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大白话,也会使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很难理解,更不容说文言文了。《老子》第一章开篇几句话就非常令人费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任何一个人(包括中国人)初次看到该书时,必然是感到像看天书一遍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仅以“道可道非常道”为例。打开汉语词典,“道”、“可”、“非”、“常”的词义均多有十余种之多,如此几个字排列组合在一起的词义将有上千种之多,即便是主流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解释为“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之道”,有的说“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有的说“道可以践行,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有的说“道可以认识,道也可以不能认识,这才是常道”........等等不一而足。如此下去,可能永远也不会定论,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大概只有老子他老人家才能知道。

汉语这个问题在其他语种则很少存在,以英语为例。英语很多单词也有不同的解读,但由于其很多词语会被各种时态、冠词、介词等语法所限制住,使其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会显现相对明确的意思。比如,当“道”被当作道路讲时用road, 当“道”被当作道路讲时用truth, 当“道”被当作言辞讲时用words。把“道理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之道理”翻译成英文为“Truth can be said, it is not a constant truth. ”,这样的英文大家一看就会清楚明白怎么回事,一般不会产生歧义的。相比而言,汉语尤其是文言文非常容易存在重大歧义解释,我想老子对这个问题不可能不知道,但为何他却仍然要执意用这种非常玄的文字表达方式哪?我想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这可能与上古时期文言兴盛以及时代文风有关,老子生活于那个年代,无法抽身独善其身。

其次,则与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因为上古时代人类对很多问题都认知都是相对肤浅的,许多知识储备都不足以解释很多问题,尤其是不能做确切明白无误的解释,人们对许多道理虽然有所感悟但又不甚理解,于是也只能做作似是而非的解释,但为了掩饰这种窘境,就只好用这种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的语言修辞予以搪塞了。不过,除了一些不好解释的外,对那些相对显而易见的道理,老子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还是相对通俗易懂的,比如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老子故弄玄虚。仍然以“道可道非常道”为例。如果老子想表达“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之道”,那么完全可以用“可言之道非常道也”;如果想表达“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可以用“道可言而非常也”,当然,还可以用其他一些更合理更能够明确主题意思的表述方式。如此一来,既不失上古文风,又能表达确切意思,岂不更好?干嘛非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根本无法捉摸而又特别玄虚的字眼?因此,不能排除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可能存在的故弄玄虚之嫌。问题在于:老子为何要这样做?据说老子写这篇文章时是在大约公元前485年,其时他已经是高达约86岁的高龄老人了,耄耋老人应该业已无欲无求了,或许他正是基于此用这种文风表达自己的虚静无为吧!

作者一向认为,真正的圣贤在言辞表达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故弄玄虚并不是大家风范,因为这会给后人带来诸多不利,也不是一种真正负责的态度。相比而言,孔子的语言就通俗易懂多了。孔子为何能够成为古今中外公认的圣人?其中之一的原因就在于他在言论上就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孔子的在很多言辞意思表达上就非常言简意赅和明确,这样就会使人们能够正确领会他的真谛,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圣者在言论上光明磊落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孔子的言辞也是文言风格,但他却能够想办法避开汉字的歧义和语法多变的问题,尽可能让人们能够理解他的本义。故对于他的言论,相信只要不对中国文化无知,大多都能够正确理解的。一部《论语》涵盖无数中华文化精髓要义,却很少产生歧义。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等类似语言非常多,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即便有些词语是生僻字,但也很难产生歧义,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这些词猛看似乎不好懂,但是仔细分析就知道什么意思,实在不行查查字典也就知道了。

最近曾经有位河北承德的朋友来北京拿来自己写的文章给我看,我一看通篇就是仿上古时代经书那种“天书”,这种文风本就是我非常反感的故弄玄虚手法,于是就没看并很不客气地就还给了他,说:“你干嘛用这种极其晦涩难懂的修辞?这让人很难理解。”但对方却不以为然,言谈举止看出来他总觉得自己学识高深,认为是我看不懂,但其实这是很贻笑大方的事。中华语言文化歧义较多、晦涩难懂是本来的特点,稍微有些文化的人都会模仿中国古文写一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文章,但这一点也不能说明你就立意高深了,只能说明你非常古板迂腐。如今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很多事情要的是高效率,文字表达也要言简意赅,在这个时代,似这位仁兄在用如此晦涩的方式组织文章,就显得非常另类可笑了,最多只能说明你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古代那个落后的年代上。

不过,《老子》的成功或许正在于其无限多样化的歧义解读,就像古今中外所有的大预言的晦涩语言手法一样,看起来是在不知所云,但似乎蕴藏了无数的涵义,反而显得意象万千,这也许正是其魅力所在,不过所有这一切,都与汉语独特的文风有直接的关系,假如不是汉语,《老子》是不可能产生这么大影响力的,《老子》实为汉语晦涩成就。但问题在于,研究这种歧义很多的晦涩文章究竟有多少价值?我觉得适可而止吧!因为你们永远无法确定老子的真实意思表达,所以还清不要自视其高,摆谱标榜自我,以为就自己看得懂别人看不懂,因为你根本无法确定一个看得懂的标准!

紫微星明

一部紫书走向世界……浓缩人类全部知识,洞悉宇宙终极奥秘……新文明无关您的学历,《紫微星明》使你拥有全部前沿基础认知,一书在手走天下。人类往往阈于固有的认知方式而无法自拔,该书需要你暂时忘却你既往固有知识体系。静下心来以平等心态去对待它,相信定有收获(需者请微信155334468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