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中医名言大辞典》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我们今天这篇文说,给您聊聊,一个人想要长寿的话,必须尊重的两项基本法则。这就是如标题所说——老宜守残精,少宜避壮火。 先来说说“老宜守残精”。 翻开《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我们会看到一句话,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基本上指明了当代人普遍不得长寿的原因。什么原因啊?答曰“精神失守”。 什么是“精”?它值得是贮藏于五脏的精气。五脏,各有其精。五脏之精,一部分源于先天元精的基础,一部分源于后天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我们的五脏之所以能正常开展功能,离不开其所蕴藏的“精”。“神”指什么?广义的“神”,指的是五脏在精气支持下发挥正常功能,从而让人体现出来的外在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神”。由此可见,神和精,如鱼和水。神必须靠精来滋养。精和神,必须相得益彰,相互协调,才能让生命长久。 也就是说,精,是灯里的油。神,才是发出的火光。有多少油,就有多大的火苗。有多少精,人才有多长的寿命。 所以说,古人告诉我们,要想不得病,少生病,就要“精神内守”,就是要守好我们的“精”和“神”。但是,怎么守啊?前面八个字告诉我们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就是守“精神”的办法。所谓恬淡虚无,就是心情清净安闲,没有杂念。“虚无”,就是没有杂念和妄想。做到这一点,人体的真气就会与我们始终相从。真气在,就守得住“精、神”了。 因此啊,咱们人如果到了老年,先天元精不足,脾胃运化失健,所以五脏精气就不足了,就剩下那么点“残精”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得守住啊!于是,我们越是上了年纪,就越要恬淡虚无,摆脱杂念和妄想,不上火,不着急,不过悲,不妄为,追求天真的状态。让“精”和“神”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延缓消耗的速度。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想——人一生当中,什么阶段身体状态最好啊?其实就是少不更事,无忧无虑的那段时间。那时候,一点病都没有。到后来,心事越多,身体就越不好。为什么?因为儿时我们“天真虚无”啊,最接近生命本源的状态,最合乎生命的本质规律,身体气机运行不受杂念的干扰,一切都是新鲜而正常的,因此“真气从之”,身体最好。年老了,我们能接近这种状态,长寿就有希望了。 再来说说“少宜避壮火”。 您如果翻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会看到这样一段话:“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什么是壮火啊?它指的是过亢的阳气。什么是少火啊?它指的是适宜的、温和的阳气。整段话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适宜的、温和的阳气能养人,而过亢的阳气则会伤人。 这其实很好理解啊——大自然的万物离开了适宜的阳光和温度,是不可能生存的。但是,如果太热了,天地大旱,阳气过亢,万物就枯萎凋零了。我们人,也是一样。 在我们青春年少,抑或正值壮年之际,身体里面的阳气是很足的。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阳气过于亢盛。阳气因何过于亢盛?比如说我们过食辛辣之味,比如说我们为某件事情而过度思虑,比如说为了爱慕之人而朝思暮想,比如说吃了太多肥甘厚腻之物而不得消化,再比如说我们误用阳热之性太过的药物,结果,都会让我们体内的阳热之气太过,体现出来,就是烦躁、不寐、焦虑、不安,容易被激惹,容易郁怒发火,性格特别急躁,凡事没有耐心。这样的状态,就会反过来侵蚀我们的身体,令人体“真气”被蚕食掉。 不信,你去观察,凡事中年生大病的人,几乎都是因为“一股火”。 这一切,又好比灯油和灯火。如果火光太大了,阳热之性太过了,就会过快地消耗灯油,我们的身体,也就会提前进入暮年。 所以说,咱们年轻人,就应该“少避壮火”,不让“壮火”过早地消耗我们的身体。为长寿,我们要从年少时就未雨绸缪。 . 以上,便是“老宜守残精,少宜避壮火”的长寿养生法则。明此理者,寿与天齐。不明此理者,免不了百病缠身。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