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学习心得

 松柏林光139 2012-05-14

生气通天论第一
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这是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之语。意思就是说上古的人,一般都能寿达百岁,而现在的,还不到五十就衰老了。
这是中华文化的始祖黄帝问天师歧伯,为什么古时候的人那么长寿,现在的人还达不到古人的一半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普通人也就是五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黄帝那个时期的人,也算不上很长寿。只是以那个时期为起始点,在更远古的时候人是长寿的,一般都能百岁这个高度。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可能大部分人对此怀疑。怀疑者自有主见:在当今科学如此发达的时候,能达到百岁的长寿者也是屈指可数,更别说蒙昧的古代人了。
但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却经常可以看到长寿者的记录。
黄帝之后的彭祖,寿命达八百八十多岁;三国时候的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唐朝药王孙思邈在百岁之时还写下《千金翼方》,历史记载寿达一百四十余岁;宋代名医谭仁显108岁;明代的医学家吴又可年至百岁,建国初期的虚云大和尚,寿年120岁;虚云老和尚的一个弟子妙智法师,118岁。后代的这些长寿者却都达到了春秋百岁的这个标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在养生方面遵循的都是传统知识。以此来衡量,远古之人,深懂养生保健之术,一般寿达百岁是可信的。
但一般的人,也就是半百而衰。一到了五十岁左右,都显了衰老之相。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黄帝问歧伯天师的话。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歧伯就解释了,他说上古的人,了解道的人,能够按照阴阳术数、饮食、起居、劳动的规律去养生,所以能够做到形与神在,最后达到百岁这个天年。
这里就有现在人所难以明白的知识了。其中“其知道者”,这里的知道者,是知道“道”的人。什么是道呢?那就是古人以自身的智慧所明了的天地之间的规律,只有知道天地之间的规律了,才能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如此才是顺应天地;否则处处违背天地规律去做事情,那就是逆天而行,肯定不会成功。
这个道,不是目前西方科学所能研究透的,西方科学越分越细,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事情。比如流行感冒,西医就非要弄个显微镜去检测是何种微生物引起的,把这个微生物分离出来,经过纯培养,然后再用药物去试验,看那种药物能够杀灭这种微生物,药物找到了,然后还要经过制剂研究,就是看究竟是做成胶囊、输液、还是药片好,然后定出质量标准,生产出小量的产品,再去做药理和毒理试验,再然后去作人体试验,这一切都得过关,才谈得上去大规模的生产,然而此时该种微生物可能已经进化了、变异了,于是这种药物便归于无用。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虽然是流行感冒,但是只要明白内外环境即可,看外环境是由风、寒、暑、湿、燥、火那种环境,再看患者本身是阴阳哪种体质,就可以对症下药,一般是一付药就能减轻,几付药就能痊愈。所以这把握的就是大的方面,即天的环境,就是自然界的环境;人的环境,即个体的小环境。从宏观上去把握,就比较简明,容易操作。
所以这个道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天地规律的。天地是阴阳,而这个道是在阴阳之上的,是阴阳之母。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上形容这个道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道是在天地没有产生之前的那个东西,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宇宙形成前的那个东西。那个宇宙已经形成了,这个东西还在吗?还在,在在处处都有,人身上也有。所以认识了这个最基本的道,那么道所派生出来的阴阳、术数自然也就明了了,也就是天地之间的规律能够明白,然后按照这个规律去办事,就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饮食有节。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饮食。所以讲饮食是非常大的学问,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二是要适度的饮食。假如一个人内寒很重,那么就可以多吃点姜一类的食物,如果一个人内热很重,那么就可以多喝点绿茶。如果不根据自身的情况而乱用,看见别人说绿茶多好多好,不管自身内寒的体质去猛喝绿茶,其结果必然是寒上加寒;而内热的人如果再去吃姜,那也是热上加热。所以不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去饮食,只有损害,没有好处。再就是适度的饮食,不能妄饮妄食,不吃当然是不对的,但吃的太多也是不对的。特别是现代人疼爱孩子,巴不得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吃,吃的多了,孩子就消化不了或者吸收不了。
曾有一个老家人,带孩子到济南来看病,两岁的孩子,浑身皮肤结痂,发硬。多方求医未果,来济南想找我买些高级的外用药。经过诊断,判断孩子为脾胃虚弱,不能吸收食物的营养,因而皮肤得不到滋养而形成的病变。这个时候,其病根不在皮肤,而在脾胃上,问其父母,则云: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吃,吃不下去还给灌点,怎么还会脾胃不好呢?问题就出在这里,孩子很小,脾胃发育尚不完善,吃的东西越多越不能消化吸收,反而成了脾胃的重大负担,长此以往,脾胃不堪重负,就罢工了,所以就表现出了硬皮病。让他们回去节制饮食,用了些健脾之药,孩子就慢慢痊愈了。
起居有常。要有良好的起居习惯。现代人多数做不到,现代的城市,晚上是灯红酒绿,特别是好多年轻人不到临晨两点不睡觉,认为睡觉太早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其实这样熬夜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晚上熬夜,所消耗的能量都是肾的阳气,都是肾中所贮存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以后生活、繁衍后代的基础,在年轻的时候就被消耗掉,那以后的身体健康是很糟糕的。有没有消耗肾的阳气,高明的人一号脉就能知道。
不妄作劳。不去作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太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现在人为了工作和挣钱,常常加班到深夜,长期以往,也是在消耗自身的阳气。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万物有生成就有坏灭,身体也是一样。最后自身的元气耗尽,五脏俱虚。稍微懂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分藏神、魂、意、魄、志。藏神的地方坏了,神就离开,这就是形与神分。
生命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形体,一部分是精神。精神寄居于形体,方为生命。精神为什么要寄居于这个形体呢?打个比方,很容易理解,我们住在房子里,如果房子破旧不堪,就容易倒塌,这个时候我们自然没有办法再住下去了,就得再找新的房子。神与形的关系也是这样,是寄居的关系。如果形体毁坏,精神自然就离体而去了,此时的形体就变成了尸体。
综上所述,远古时候的人,能够知道天地的规律,按照规律活动、饮食、休息,不去消耗自身的阳气,所以能保持形体的健康,因此神方能寄居这个肉身,这样保持,才能得尽天年,即度百岁乃去
那么现代的人呢?为什么没有古人长寿呢?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以酒为浆。现代人和古人不一样。以酒为常用之品。酒为热性,于人体有毒。饮酒之后,酒气上行,湿气独留脾胃。酒气蒙蔽清窍,所以人醉后感觉看东西不真切,听声音也模糊,头晕目眩。酒气上行,气郁在上焦,就化为痰;酒热下行,容易造成小便涩痛。湿热留在中焦,就形成呕吐、自汗、心痛、皮肤病等。如果长期酗酒,可引起糖尿病、腹胀、失明、哮喘、癫痫、痔疮等病。
以妄为常。任意妄行,比如通宵狂欢等。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醉酒行房,不知道节制,长此以往,就为欲望而用尽精气。西方科学不懂得房事的危害性,就肆意宣传邪淫,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以后会讲到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是二七天癸至,所以这里的精不是普通的蛋白质,男子要在16岁、女子14岁以后才能形成精,五脏之精,皆藏于肾,如果不节制房事,精失太多,就会形成五脏亏损,大伤元气,久之成为虚劳之病。使人的意志与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家庭难成,事业难立。
以耗散其真。以消耗的办法散其真元。人的先天元气是受之父母的,好比一罐煤气,耗就是消耗,煤气阀门开的太大,自然就用的快。用完的时候也就是形与神分离的时候,即死亡。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不知道满足,不能调配自己的精神与情绪,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虚妄的享乐。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暂时的快乐过后,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起居没有节制,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处处逆天而行,所以年过半百就已衰相现前了。

上古天真论第二
以下的内容为上古圣人所讲的养生方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的圣人皆能春秋百岁,尽其天年而去
。圣人是怎么养生的呢?
首先的一条,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就是四时不正之气,四时,就是季节。正常的季节是春天渐渐温暖、夏天炎热、暑天潮湿、秋天逐渐变凉、冬天寒冷。四时不正之气,就是春天不温暖,夏天不炎热,秋天不清凉,冬天不严寒。这几种都属于不正常的气候。不正常的气候就是外界的致病性因素之一。
比如冬天如果不冷,有利于病毒细菌的滋生,那么就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同时由于冬天不冷,使人体的收藏功能不正常,来年春天就容易得风热感冒。这种反季节的气候,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来讲,是可以预知的。这门学问就是五运六气学说。比如2003年非典流行,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树中教授就断言五月中下旬,非典就没戏了,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这门学问搞明白了,哪年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和灾害都能测的出来,远比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的多。
所以说冬天冷一点是正常的,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城市里几乎家家有暖气,在室内温度都在20度以上,室内外温差非常大,在室内的时候毛孔都是开的,到了室外,冷风一吹,寒气马上就能侵犯到体内,形成风寒感冒;另外在这个温度是春夏时候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气机根本收藏不了,汗液蒸发,形成人体的阴液损失,来年春风一吹,阳气迅速上涨,体内的阴液不能与阳气相平衡,就出现了发烧、怕热等风热感冒症状。
所以这个暖气也是一种人造的虚邪。要想身体健康,就应该避一避暖气。
另外夏天的空调也属于不正之气。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正常的功能是疏泄,所以多出点汗是无所谓的。如果汗在体内出不来,体内的热量蓄积过度,会发生中暑,此为阳暑;如果在高楼大厦等特别阴凉的地方为凉气所袭,所发生的中暑就是阴暑。现在由于空调的原因,人造冷气遍地存在,人在外边出了一身汗,进到冷气房间,冷气就会顺着毛孔进入人体,造成受寒的表现。所以夏天治疗这种患者,就和治疗风寒感冒是一样的。好多大夫惧怕在夏天用麻黄、桂枝、干姜等药物,就不能有效的治疗这类疾病。
同样的道理,如果春天过冷,则收藏之令过长,不利于生发,阳气生发不起来,就不利于一年的成长;如果春天过热,则易生发太过,温病易于流行。
关于贼风,还有另外一层解释,就是从人体后背吹过来的风。人体后背,有很多关键性的穴位,比如风府和风池,如果风吹进这两个穴位,就能形成中风感冒;后背有五脏的腧穴,风吹会造成五脏中风。
所以讲即使很健康的人,遇到这种虚邪贼风,还是应该避一避。以前有反中医的论调,说你们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么你们内守真气,来了化学武器也不怕吗?这就是在胡搅蛮缠,因为他没有看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一句,就断章取义。
这里就以此为例,不再展开,如要展开讲的话,需要讲很长的时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精神安定,真气自然流通。练气功的经常讲这句话,只有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人体的真气才能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真气运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影响,常讲以意领气,就是后天的意识来影响气的运行,把它引到特别的地方来发挥特殊的作用。真正修道的人,却必须按照恬淡虚无这个原则来修,道家修行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所依靠的原理就是这个。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息止杂念,静坐的时候,人体的真气可以自动去修复不健康的地方。好多人在刚开始打坐的时候很容易弯腰驼背,但是坐到一定程度,腰自然就直起来了,就是这个道理。精神内守,不去外面追求声色犬马,自然真气就不耗散,真气强大,脏腑的功能就正常,病又怎么会来呢?所谓病因,不外两种,一种为外因,即四时不正之气,一种为内因,即七情六欲,没有这两种原因,自然就不会生病。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志向属于褒义,欲望多为贬义,其实属于同类,志向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就是志向,如果为了自己就是欲望。欲望多,心自然难安,因为贪欲,时时怕自己的东西损失,处处防范,整天提心吊胆,生活自然劳累不堪。如果欲望少,恬淡虚无,即使有所劳动也不感到劳累。现在人经常讲心累,就是最恰当的例子。
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心静而气有所养,自然气息平和顺利,因为自己的私欲很少,所以都能得到满足。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国家地大物博,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各自有适合自己的食物、服装和风俗,彼此不相羡慕,所以民风为朴。有句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合自己的也不去羡慕。所以养生讲适合自己当地的习惯。以饮食蔬菜来讲,养生要食用自己本土所产的当令季节的食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一个地方的植物与蔬菜是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一致的,与当地之人的体质是一致的,换到了另外的地方就很难保证和人的体质相一致;反季节蔬菜为什么滋味不好,就是因为与时令季节不符,没有时令季节的信息,其气机与季节不符,人食用后容易造成气机紊乱。所以以适合自己的食物为美食,以适合自己的服装为服装,顺应自己风俗,相互不羡慕,不攀比,这样的民风是有利于养生的。
在佛门中,有很多高僧,都是长寿者。佛家讲修心养性,以修心为主,不着于外相,所以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就什么都满足了,修行高的人还能日中一食,什么都不贪恋,无忧愁挂心之事,心得自在,所以长寿者也非常多。
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都喜欢看美丽的东西,看的时间长了,自然伤眼睛;如果君火不明,就易为淫邪所迷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一个健康者,如果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淫欲心就重。看现在社会,到处都是声色犬马,各种杂志都充斥着色情。老子说,不使见欲,使民心不乱。所以对于没有定力的人来讲,是很大的危害。但上古之人,都是得道之人,有道者,自然其德全,是不讲戒律的戒律,所以不会有危险,都能安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