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一)

 易学jaajaj 2017-07-09


上古天真论(一)

来自同道读书

03:20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二声)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大家好,我是长桑君。今天是五一劳动节,首先祝同道们节日快乐!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诵读学习《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由于我也是初学者,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我们有幸接触到白云先生的文字,有机会聚在至道学宫这个大家庭当中,一起学习圣人的教化,那么想必各位同道肯定都为自己是一个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我们华夏浩如烟海的璀璨文明所折服。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文明这棵大树经过几千年的茁壮成长,早就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神一样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这棵参天大树能够枝繁叶茂?其实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文明的种子一开始就根深固抵。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一定要溯本求源。

 

《黄帝内经》呢,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种子和根本之一,是天道在我们人身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我们学习《内经》的意义,其实就是缘医入道,去理解和践行天道。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上讲,医乃小道,不过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然后就此通过医道来观天道。

 

道儒法是一道各用,而医道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具体应用。这么说来,《内经》就是治身知道的根本。其实这本书讲治病的地方并不多,主要讲的是让人们怎样不得病。


总体上讲,我们通过学习《内经》要做到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真正的理解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同构,也是要培养我们像取类比象等这一类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圣人的思想。


因为我们很多人并不是医生,那么学习《内经》并不一定要去治病,然后就像刚才说的,要缘医入道,就是去理解进而践道。


我们学习《内经》可以通过观察自身而去理解天地、理解宇宙。其次呢,也可以做到像医生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上说的那句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内经》的语言,相对来讲是较为容易理解的。只要有一些古文功底的,大多数篇章读起来都不会特别费劲,但是它所包含的道理是很深邃奥妙的。我非常喜欢唐朝王冰的注解。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的那段对《内经》的描述:“其文简,其意博,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我觉得特别精彩。                  

 

下面我们开始《黄帝内经·素问》正文的学习,《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是指远古时期,我们结合《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在《内经》里面提“上古”,大概就是指三皇五帝的初期,或者更早。“天真”是指我们还没有受到污染和蒙蔽的那种状态,其实就是朴素跟纯真。

 

这一篇排在《内经》的首篇,也是呼应中国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或者是自然的状态。“自然”就是真,就是朴素。“人为”就是伪,就是假。

 

所以在现实当中,我们天生的都会亲近自然,亲近小孩儿和婴儿,天生的就反感那种“矫揉造作”、“假”和“虚伪”。我觉得这也是老子《道德经》当中的核心思想。

 

我们看第一段。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心的同道在看《史记》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里面第一段话也是这句话。只不过《史记》最后一句是“成而聪明”,《内经》上是“成而登天”。

 

其实这段话就是对黄帝生平的一个总结。说的是黄帝这个人呢,天赋异禀,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很小的时候就出口成章。


“幼而徇齐”这个“徇齐”,我的理解跟咱们今天贴出来的那个资料上不太一样。这个徇,大概就是“从”和“顺”的意思,齐,是中正。我们讲的见贤思齐,这个徇齐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上古时期我们前面讲到从《黄帝内经》成书之时来看,往上追溯,可能在三皇五帝之初甚至更早。说那个时候的人大都可以尽终天年,寿终正寝。


我们都知道,天年是指我们人类的自然寿命,就是大限,大约两个甲子、一百二十岁左右。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是时代变迁导致的呢,还是人将失之耶?“失之耶”指的是失道,黄帝的问题是说,现在这种早衰的人这么多,到底是因为时代变迁呢,还是因为人们失道了呢?就是违背了天道呢?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的回答:上古的人知道天道循行之规律,法于阴阳,是效法于天地阴阳,其实还是天道,因为《内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于术数”,指的是修养的法则。

 

关于《内经》的术数层面在后面会有很多,比如说像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比如说七损八益、天干地支,这些都是术数的层面,术数的范畴。

 

“食饮有节”这个“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节制,二是节律。

 

“起居有常”的“常”,指的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比如“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知常,才能够“不妄”。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与天道共频共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才能够“知常”而“不妄”。我们能“知常而不妄”之后,接下来才能做到“不妄作劳”。


这个“作劳”,也是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我们普通的体力劳动跟劳作,但更主要的是房劳、房事。不妄作劳,就是我们要保养肾精,不纵欲,做到这些才能够形与神俱。

 

《灵枢·本神》里面提到了“形与神俱”,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神分离,那代表的就是死亡,精神离绝,所以我们要做到与天地同频,合于天道,才能够形与神俱,才能够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前面岐伯讲的是上古合道之人的做法,接着他就说今世之人,《黄帝内经》提到的时期已经半百而衰了。对比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能比《黄帝内经》所说的那个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岐伯说: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浆,是指古代的水。以酒为浆即喝酒跟喝水一样,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我家河南,“以酒为浆”真的非常普遍。将一个错误的生活方式跟生活习惯当成常态,这就是“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就是喝醉了酒再去强力行房。因为酒本身就有兴奋肝脏气血的功能,它能够勾起欲火。


有句老话说叫酒是色媒人,而醉酒状态,这时的男人又觉得迟钝麻木可以持久,所以现在很多人“醉以入房”。这种状态就是透支,透支我们的肾精,其实就是当败家子儿。拿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换取那片刻的欢愉。

 

所以紧跟着岐伯说的就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结果就是把自己那点儿精气神(就是物质基础)给败光了。把精败光了,你就没有气,就不会焕发出神采,真气就跟着耗散掉了。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持满就是养护我们的神、精。“醉以入房,夜夜笙歌”,其实就叫做“不知持满”。这个“不时御神”,就是指不按时调摄跟驾驭自己的元神。后面在四气调神大论的时候就会读到,那个就叫“按时御神”。

 

“务快其心”,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这种现象,那些电影或者小说,像《过把瘾就死》,还有什么《玩儿的就是心跳》,追求一时的刺激,比如赛车,酗酒纵欲,这些都是“务快其心”的表现。


追求刺激,追求心神荡漾,这种失道的作死的办法,其实明显违背了养生之道跟天地之道。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所以半百而衰。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们至道学宫的同道,以圣人为师,从的是圣人的教化。

 

“虚邪贼风”,虚邪,中医上指的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那天看到白云先生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没有什么左右,只讲正邪,当时就觉得很有共鸣。为什么会有共鸣?因为在人体上就是如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就是人体中正与邪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说是贼风呢?我们中医有句话,叫养生之要——防风如防贼,因为风的性质用贼这个字来形容,特别形象跟贴切。


有正常的风,有贼风,比如说春天去散步,春风拂面,如沐春风就不是贼风;如果晚上睡觉,开窗户吹空调吹风扇,过道的穿堂风就是贼风。贼风伤人,伤人于无形,特别容易中伤人,从而导致疾病。

 

我们前面讲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的就是正与邪的交争。


对于我们人体而言,那个国防军就好比是我们的正气,体现在国防、边防上是什么呢?就是卫气,保卫的卫。如果我们的卫气比较盛,我们是不会受到这种虚邪贼风的侵袭的。

 

但是卫气呢,在《灵枢》上讲,卫气处于下焦,就是我们丹田的这个位置。当人醒的时候,卫气行于体表,就在我们身体的表面正常的工作和站岗。

 

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卫气就会潜回去,收敛到体内。晚上正常睡觉时,卫气会休养生息。白天睡觉,卫气也会收敛到体内。


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醒着的时候不容易被伤害。同样的环境中,假如你是睡着的状态,没有注意保暖(忘记盖个被子)。为什么就会感冒?


因为卫气潜藏,邪气趁虚而入。这时候你的卫气没有驻扎在体表,没有起到防卫的作用。所以我们看这种贼风的性质就跟小偷偷东西一样的,就是趁虚而入。

 

风邪还有一个特点,在中医学里面这样描述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为什么说它是百病之长呢?因为它侵袭人体时,不是自己孤军作战,它常常会有联军,有伙伴。


比如说风在冬天,寒气较重的时候,它会跟寒一块儿,所以我们就会患一些风寒感冒等;假如湿气重,它就会夹杂着湿;在燥热暑温的那种气候,它又会夹温、夹湿、夹热,一同侵袭人体。

 

所以我们知道了虚邪贼风的特点,那么我们正常合道的办法就是要“避之有时”,这叫真聪明。但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们周边,有的人喜欢喝冰镇的冷饮,空调甚至要开18℃等等,这些其实就是前面讲的“务快其心”,都是但求速死的办法!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恬,在《说文》上讲,是指不管人也好,小动物也好,受了伤之后就用舌头舔舐伤口。就是一种自我疗伤、自我宽慰的办法。“淡”指的是淡泊,“不妄作劳”也是淡泊这种状态。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恬淡虚无”这种状态,那么真气就会从之,“从之”是说我们的真气、元气、经络之气,周行而不涩,指经脉循行比较通畅。也可以这么说,我们体内的这个小天地就会风调雨顺,这个时候精神才内守,正气才会存内。“病安从来”就是病不会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段话可以跟前面互参。讲的是让我们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有节,形劳不倦。做到这些,就可以气从以顺的。“气从以顺”就是真气从之。“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是让我们的情志顺遂,情志调和。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这种状态特别像老子《道德经》小国寡民里面的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高下不相慕这种状态远的不说,近代我们也有过短暂的实现,那就是毛主席时代,人们高下不相慕,安居乐业。

 

但是看看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却是高下相慕,平级之间也相慕。没钱的羡慕有钱的,有钱的又羡慕当官儿的,当官的科级羡慕处级的,高级的羡慕更高级的。普通老百姓,也很少有人喜欢自己的职业。


比如公务员觉得公务员特别特别辛苦,羡慕当医生的,说医生工资高受人尊重。可当医生的又觉得工作累,压力大,风险也大,羡慕搞设计的。如此类推吧,总在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状态下情志肯定是不和的,身体也不可能好。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段话可以与《道德经》互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就是道德经说的“五色令人目盲”。“淫邪不能惑其心”,就是“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意思。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愚智贤,每个人生而不同,智力有高下,天赋有别。“不肖”的“肖”是通假字,通“屑”,就是不屑的意思。不屑不惧于物。现如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道法自然同道的解读:

 

先从黄帝《内经》书名开始。为什么叫《内经》,不是叫医经?因为《内经》本来就不是讲治病的,这个观点和徐大椿的观点相合。《医学流源论》开篇就说中医有天然缺陷,得道之人不屑于当医生,不得道的人又不能成为名医。

 

为什么说得道之人不屑于当医生?因为治病救人一是效率太低,二是太多影响治病效果的因素。与其治病救人不如治人的思想,让人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防范于未然,也就是治未病。


这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预于未病。也是《内经》的副产物。这是讨论后面真至圣贤之人的基本入门条件。

 

回到《内经》,可以判定,《内经》虽然是中医根源书,却不是专门论述中医的书。从内字入手,《内经》是讲人体的书,具体是什么样的人体?是天地之气塑造天地之精而成的人体,所以讲《内经》必须讲天,讲地。

 

《内经》是讲天地之气如何塑造影响人体的经书。中医则是从人体的根本入手,形成的一门学问。要归于道,要修炼人体,也必须从《内经》入手,这是至道四经的判定条件之一。


如果不能看穿《内经》,就无法领会里面的至道。把《内经》局限于中医是委屈了《内经》,曲解了《内经》。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最简单的开始入手,也就是百岁之人。他们从圣人之教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按这几条去做,就能度百岁。

 

首先,避虚邪贼风。为什么风为百病之长?可以反过来,如果没有风,会怎样?天地之间没有了风,也就静止了,天也就无法塑造地了,同理,也无法塑造人了。所以风是天道塑造人的先锋队。

 

风是天气全方位进犯人的主要武器,人无时无刻不处在风的影响之下。天之阴阳交互就能产生风。

 

孟子说,实施仁义很难吗?只要我想做就行了。仁义并不难,何况避风。避开天对人的虚邪之气,这是第一步。天主运,地主气。气运而成风,风行而塑人。

 

虚邪在风之中,借风入人体,所以叫贼风,风是媒介,虚邪是一种信息能量。(马洪伟同道)


所以自古养生避邪就讲避风如避箭(余鑫同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短短三句话,信息量巨大。

 

恬淡,恬《说文》注,安也;淡,《说文》注,薄味也。心安不厚味。后面章节会提到,食物的色,臭,味,对五脏的影响,薄味,则能最小程度地影响人。

 

恬淡虚无,是治心,不能让神明之府的心承载太多东西。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句话,白云先生的《道德经注》讲过类似内容。“抱神以静,以正其形,根源牢固,神不外驰。这样就可以做到精全;精全了之后,就可以有纯气之守;纯气之守,守之又守,则能神全;神全,则通其明,见万物变化。”

 

这两句都是为了全神,所以《内经》第一在于治神。

 

吕氏春秋贵生篇和《情欲篇》讲得很好,义旨和《内经》相同。这方面,可以结合起来看。(子轩同道)

 

志闲而少欲。《内经》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志闲,不乱生志,也就是不随意挥霍肾精,让人体之精好好藏起来省着用。少欲也是为了存其精。这句归纳起来就是虚心实腹,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挡住天的六淫之气,身体内部还要做什么?不伤于情志之病。如何避免?虚心实腹。内外不病,是问病安从来?

 

形劳而不倦,这句话可以看看庄子写的《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杀牛几千条,他的牛刀还象新的一样。参悟庖丁解牛之要,用道行事,就能劳而不倦,永葆其新。

 

气从以顺,这句话后面讲气脉的时候再谈谈。简单理解,是气脉畅通,也可能是顺从天气而为。各从所欲,到淫邪不能惑其心。这些都是圣人之治的功劳。圣人教化和圣王之治,天下大顺,民才能安居乐业。

 

总结这段话,是说,厚德,全德,合天德,故全形不危也。

 

【最后感谢长桑君同道的辛苦领读,道法自然同道的精彩解读。同时也感谢小余同道、青岛·魏同道、云霄同道、春之阳同道、晨曦同道、雅同道、余鑫同道、风烟俱净同道、清净观心同道、雪影同道、白雪纷飞同道、知秋同道等多位同道的辛苦整理,本文是同道读书群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