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翁即若翁!

 yzsr273 2019-05-17

《史记项羽本纪》云: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为高俎(高桌上的案板),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羽把刘邦的父亲都放到案板上了,刘邦却不为所动,竟然说出了:咱俩曾经拜过兄弟,我的父亲就如你的父亲,你一定要烹煮“你的父亲”的话,希望我能分到一杯羹汤。

我感兴趣的是刘邦的这句话在班固的《汉书项羽传》里却是这样说的:

吾与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同样的一句话,竟然出现了四个意思一样的“你爹”:若翁、而翁、汝翁、乃翁。几乎把古代汉语里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的几个“字”全集中在里面了。

在古代汉语里这几个字的上古音应该是相近的,在表示“你”的意义上难道是各地方言不同的反映吗?

若:人賖切。王力先生拟音[ȵya]。郑张拟音[nja]。

而:如之切。王力拟音[ȵiə]。郑张拟音[nj]。

汝:人渚切。王力[ȵia]。郑张[nja]。(女:尼吕切。王力[nia]。)

乃:奴亥切。王力[nə]

今天的“你”是隋代才出现的,与“而”的古音相似。你,乃里切。王力拟音[niə]

“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欲除我,我除。’”——《隋书·五行志上》

今天“你”音[ni]了,但是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都存在着一个与“你”不同的[nia]。如山西临县方言的第二人称既说“你”,也说“伢”或“丫”,音[nia],既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也用来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如临县秧歌里唱的:

人家唱的很精彩赞不绝口,

既然来之则安之赖着不走,

等到我有闲暇时请喝酒,

好想好想交两个良师益友。

 

我来不给拜年,

要嫌老(了)就嫌,

嘴嘴上是说的甜,

谁也不给岁岁钱。

 

樊如林快板《唤小姨》:

“起上面,蒸馍馍,快叫毑(姥爷)、婆婆(姥姥);

凉粉出成稀糊糊,快叫姨、姑姑;

南瓜豆角新菜菜,快叫姐、妹妹。”

“你嘛来罢,叫上公、婆、爷爷,孩们,叫伙计也来。”

在山西的很多地方也是写作“伢”的,均音[nia]。

1919年山西《闻喜县志》则是写作“牙”的:“人家谓之牙。”牙,音[nia]。与临县同。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个“牙”就是“人家”的合音词。

为什么不能说是古代汉语“若、而、汝、乃”的古音遗存呢?或者说“牙”就是“你”,就是“尔”。明代方以智的《通雅》说:“‘爾’、‘汝’、‘而’、‘若’乃一声之转,‘爾’又为‘尔’、‘尔’又作‘伱’,俗书作‘你’。”王力先生认为“这个语源的解释是正确的。”王力先生认为“其实,‘你’也是一张强势,是‘爾’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并为之拟音,今天的“你”的古音演化顺序为[nia]——[nie]——[ni]。

 

附:

1936年山东《牟平县志》方言卷:“按土语于‘你’字外,常用‘那’字。家里、的东西。…见多客在座曰:都早来啦。其义与‘你们’二字相类。”

江苏昆山《周庄镇志》:“谓你曰。”

江苏《吴县志》:“汝曰。”

广东阳江粤语用“”表示“你们”。音[niɛk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