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韵部)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人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大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心。 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 阴声韵 “阴声韵”指无韵尾,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现代普通话-m合并到-n、-ng里了,入声韵整个就消失了,入声基本上只有南方方言里还保留 上古十一韵类三十韵部表 王力先秦古韵三十部
对转 旁转 旁对转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1。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2。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3。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系联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陈澧写了一本《切韵考》,用系联法来分析《切韵》的语音体系。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首先,他分析出《广韵》里哪些字是后起的,去掉那些字,尽量恢复已失传的《切韵》的原貌。然后,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 上古韵部研究史
1。反对“叶音说”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时开始的。《诗经》产生于先秦,随时间推移,语音发生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明显差别。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之处,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也作“协”)、“取韵”。叶音说盛行于宋,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已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 2。上古韵部研究的开始 上古韵部研究最早的学者是北宋的吴才老。他创立“古韵通转”之说,但还未能离析古韵。最早离析古韵的人是南宋朝郑庠,他分古韵为6部,但不够科学。
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基者,分古韵10部。(《音学五书》)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古韵标准》) 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则是26部,比王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运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六书音韵表》) 戴震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定古韵9类25部。(《声韵考》、《声类表》)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同时提出阴阳对转理论。(《诗声类》)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2部。(《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1部。(《江氏音学十书》) 【总结】 上古韵部经过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王国维曾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评论道:“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王氏的话虽未免说得过于绝对,但基本上反映了经过顾、江等七人的相继努力而将上古韵部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韵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变动,所谓增加韵部主要是将入声韵从阴声韵部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部,以与阴声韵和阳声韵相配。 清以后的上古韵部研究 章太炎分古韵23部。 黄侃分古韵11类28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阴阳入三分法,之前诸家大多为阴阳二分法)(《音略》) 王力在黄氏28部基础上,做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汉语语音史》) 王力先秦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仅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同时代其他诗歌韵文。《楚辞》的时代比《诗经》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远,但它们的用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献不仅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押韵.《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有押韵之处。 罗常培、周祖谟分古韵31部。 【总结】 清代以后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总结性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发展,它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结论的严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今人的分部,罗常培、周祖谟与王力分部都比较合理。罗,周二人的分部与王力的差别实际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这两部的分合对上古韵部的系统并无多大影响。目前多数教材、辞书、专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 上古韵部的拟音 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部及其拟音: 阴声 入声 阳声 无韵尾 韵尾 -k 韵尾 -N 之部 职部Ek蒸部EN 支部P 锡部ek 耕部eN 鱼部a 铎部ak 阳部aN 侯部C 屋部Rk 东部RN 宵部o 沃部ok 幽部u 觉部uk [冬部]uN 韵尾-i 韵尾–t 韵 尾 –n 微部[i 物部Et文部[n 脂部ei 质部et 真部en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韵尾 -p韵尾m 缉部Ep 侵部[n 盍部ap 谈部am 上表中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冬部的拟音。王力《汉语史稿》中拟作[[m]。收[-m]尾。在《汉语语音史》中拟作[uN],收[-N]尾,从冬侵合部看,尾音当为[-m],从阳声冬部与入声觉部相配看,应拟作[-N]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