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问耕耘不问收获 2022-03-22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一、《诗经》的韵例

诗歌一般都要讲究格律,而格律由这样几 个元素构成:平仄、押韵、对仗等。当然不同 的诗体对格律会有不同的要求:

(一)几种诗体

1古体诗

就是 “古风”。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 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唐代以前,写诗 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 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後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 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 绝、五律、七律、排律等。不能将“今体诗” 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 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二)格律要素:

1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 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 第二声邙日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 第四声(去声)。以两句诗来做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句)

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 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 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 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

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 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押韵的宽容 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 化,比如在古代,“东”跟“冬”是不同韵部 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但我们 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要深究那麽多了,只要 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3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於增强诗歌 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 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 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 甫)

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 对“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对“蓬”属名词植物对,

“径”对“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 “今始”,“缘”对“为”,“客”对“君”, “扫”对“开”;

(三)《诗经》的格律

《诗经》属於古风,不讲究平仄对仗,句 式句数自由,但有押韵。以下我们就来分析诗 经的韵例。

1什麽是韵例:即关於用韵的格律:也就

是关於什麽地方用韵,什麽地方不用,怎样用 韵的一些规则。

2《诗经》的韵例

看P1-12,总结其韵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幽 部)

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幽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职 部)

参差荐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 部)

参差荐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笔宵部,乐药部,合韵。)

荣苜

米米苯苜,薄言米之。米米苯苜,薄言有之。 (之部)

采采苯苜,薄言掇之。采采荣苜,薄言捋之。 (月部)

采采荣莒,薄言桔之。采采荣莒,薄言襪之。

(质部)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跚跚。 (侯部)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元部) 彤管有

炜,说释女美。 (炜微部,美脂部,合韵)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荑美,脂部);(异职部,贻之部,合韵)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歌部)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真部)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职部)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真部)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 尔庭有县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元部)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 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职部)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困兮?不狩不猎,胡瞻 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文部)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鱼部)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鼠女女,鱼部)(麦德国国直,职部)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苗劳郊郊号,宵部)

总结:

A从韵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另有句中韵,主要是因爲句尾是代词或语气词。

B从一章所用韵数来看,可分一韵到底和换 韵两类。

C从韵脚的距离看,可分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c 交韵:一般是奇句与奇句押,偶句与偶句押。

二、诗经的韵部

(一) 定义:韵部就是押韵字的归类。一 般来说,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於一个韵部。

(二) 古今韵的比较

主要有三种情况:古今都押韵;古押今不 押;古不押今押。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主要原 因就是语音的变化。

(三) 古韵的归纳

1主要采用系联法: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 《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 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 声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 《诗经》韵字, 归纳韵部。然後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 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 古韵系统,并将汉字 分别归入各韵部。

2研究者:宋代吴棫着《韵补》,开始探求 古韵面貌。明代 陈第着《毛诗古音考》等书, 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 “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 清代顾炎武着《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 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 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 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 已成定论。以後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 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着有《古 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於真元分 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 来归入宵部。段玉裁着有《六书音韵表 》,分 古韵为6类仃部,其贡献在於支脂之三分、 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 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

定。清 戴震着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

古韵为 9 类 25 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 着 21 部,江有诰 也分古韵为 21部。章炳麟 分古韵 为 23 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 22 部 黄侃分古韵为 28部。现代学者 王力,主张脂微 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有《诗声类》,分古韵为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部,把冬部独立;

王念孙 分古韵为

有《诗声类》,分古韵为

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部,把冬部独立;

王念孙 分古韵为

阴声韵

入声韵

(收辅音韵尾)

阳声韵 收鼻音韵尾)

1之

2 职 k

3蒸

4幽u

5 觉 uk

6冬u

7宵 au

8药 auk

9侯o

10屋 ok

11 东 o

12鱼

13铎 k

14阳

15支e

16锡 ek

17耕e

18脂 ei

19 质 et

20 真 en

21 微 i

22 物 n

23文

24 歌 ai

25 月 at

26 元 an

27 缉 p

28侵

29 叶 ap

30 谈 am

3 古韵三十部

t

四)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

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 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 《诗经》 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

时改读某音。

後来又发展爲“叶音”: 叶音指以改读字 音的错误方式,来读《》 、《》等先秦的,“叶 音”这个称呼由提出。之前,学者并没有“古 韵”的概念,当他们用自己的发音念先秦韵文 时,发现并不协韵。有一些学者以为古书传钞 有误,便擅自改变用字。而其他大部分学者认 为,这些字不协韵的原因,是因为先秦的发音 跟现在不同,所以必须改变读音。看下面这首 诗: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 镗,(吐当反 ) 踊跃用兵。(叶晡芒反 )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叶户郎反 ) 从孙子仲, 平陈与 宋 。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 敕中反,叶敕衆反 )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叶满补反 ) 於以求之? 于林之下。(叶後五反 ) 死生契阔,(叶苦劣反 )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叶鲁吼反 ) 于嗟阔兮, (叶苦劣反)

不我活兮。 (叶户劣反)

於嗟洵兮,

不我信兮。 (叶师人反 )

古汉语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双声叠韵

(一)双声

1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2古代的声母是怎麽来的。

先看中古音的声《广韵》是韵书,按韵编 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如果考查声母系统, 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韵书并没有明确标出全书 的声母系统。为此,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 系联法。利用系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 他得出 40 声类。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 结果与陈澧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 41 声类, 白涤洲、黄粹伯得出 47 声类,曾运乾、陆志伟、 周祖谟得 51 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 有 36 个声母。

至於上古的声母的研究,相对较困难,主 要依靠谐声偏旁:即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 不一定属同一个声母。另外还有诸如异文,如 伏羲庖羲;古读,如古读猪如都;声训,如邦, 封也等。

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与上古三十二声母 :(有 阴影部分爲中古声母)

喉音:影 晓 匣

正齿

审 床 穿 照

唇音

帮滂并明

重唇

轻唇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Mz r H 半齿

齿曰

舌曰

庄初崇山

章昌船书禅

余音头齿齿

音头

齿齿

这里有两个概念: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

(二)叠韵

定义: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

包括韵头、韵腹、腹尾、声调。而这里的“韵” 与之有别:韵要求韵腹、韵尾、声调相同,而 不区别韵头。

2中古的韵:《广韵》206韵,韵腹、韵尾

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3 相关韵书简介 (1) 《广韵》

是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成书

于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一说成书于景德 四年( 1007年)。书成後皇帝赐名为《大宋重

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宋代的

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 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 要了解《广韵》,应先对《切韵》、《唐韵》

有所了解。

(2) 《切韵》

是隋陆法言编撰的,成书于仁寿元年( 601 年)。参加讨论该书编写原则的有刘臻、颜之 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

道衡

道衡

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推起的作用最大 20 年以後,陆法言根据讨论的大纲编成《切 韵》。据学者考证,陆法言《切韵》共 193 韵, 全书按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 各一卷。平声 54 韵,上声 51韵,去声 56韵, 入声 30 韵。共收 11000字左右。

(3) 《唐韵》 《切韵》到了唐代,更名为《唐韵》,除 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麽变化。

(4) 《广韵》的相关知识

《广韵》分 206韵,比《切韵》增加 13 韵。 虽然增加了韵数,语音体系并没有发生变化, 因为增加的韵只是把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 成两韵。《广韵》收单字 26194 字,比《切韵》 增加 1.5 倍。注文 191692字,比原本《切韵》 增加若干倍。《广韵》注文引证丰富,使韵书 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

《广韵》 在体例上也继承了 《切韵》、《唐 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A 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於平声字多,分为上 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 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 用。

B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 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C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称作韵目,如 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 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部 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D韵次。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後接哪一 个韵,一组韵後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 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 韵,韵母相近,至於两组韵之间存在什麽关系, 就不完全清楚了。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後次序 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E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 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 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 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 韵的代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 律的。

F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

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後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 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 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全书 206 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 个主要问题。

A四声相承。《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

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 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 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 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

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 位的韵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 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 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做“举平以赅上去 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 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 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 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B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

上声 55 韵,去声 60 韵,入声 34 韵。平声分上、 下两卷,上平声 28韵,下平声 29 韵。平声分 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说的阴平、

阳平无关。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 57韵,上去 声也应该是 57 韵,实际却不是这样 。其原因是 : 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 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 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

声就是 55 韵。去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 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於比平声多出4 韵,这样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於臻韵的去声 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 欣韵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就是 60韵。 综上所述,如果按四声相承的原理说,《广韵》 共有61个韵部。

C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 韵尾或以母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 m n、ng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 p、t、k 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 m

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 ; 阳声收ng尾,入声则为k尾,对应得非常整齐。 在《广韵》61个韵部中,阴声韵26个,阳声韵 35个,这样入声韵也应该是35个。但由於阳声 欣韵的入声字太少,因此,没有单独立韵。

广韵206韵一览表

上平一东

上声一董 韵

去声一送韵

入声一屋 韵

上平二冬

入声二沃 韵

上平三钟 韵

上声二肿 韵

去声三用韵

入声三烛 韵

上平四江

上声一讲 韵

去声四绦韵

入声四觉 韵

上平五支 韵

上声四纸 韵

去声五寘韵

上平六脂 韵

上声五旨 韵

去声六至韵

上平七之

上声六止 韵

去声七志韵

上平八微 韵

上声七尾 韵

去声八未韵

上平九鱼

上声八语 韵

去声九御韵

二平十虞 韵

上声九麌 韵

去声十遇韵

二平十一 模韵

上声十姥 韵

去严^一暮 韵

上平十一 齐韵

上声十一 荠韵

去声十一霁 韵

去声十一祭 韵

去声十四泰

上平十二 佳韵

上声十一 蟹韵

去声十五卦 韵

上平十四 皆韵

上声十二 骇韵

去声十六怪 韵

去声十七夬 韵

上平十五 灰韵

上声十四 贿韵

去声十八队 韵

上平十六 咍韵

上声十五 海韵

去声十九代 韵

去声一十废 韵

上平十- 真韵

J

上声十六 轸韵

去严一十 震韵

入声五质 韵

上平十八 谆韵

上声十七 准韵

去尸一十 稕韵

入声六术 韵

上平十九 臻韵

入声七栉 韵

上平一

文韵

上声十八 吻韵

去严一十 问韵

入声八物 韵

上平二十 一欣韵

上声十九 隐韵

去声二十四

焮韵

入声九迄 韵

上平二十 二元韵

上声二十 阮韵

去尸二十五 愿韵

入声十月 韵

上平二十 三魂韵

上声二十 一混韵

去声二十六 慁韵

入严一 没韵

上平二十 四痕韵

上声二十 二很韵

去声二十七 恨韵

上平二十 五寒韵

上声二十 三旱韵

去声二十八 翰韵

入声十二 曷韵

上平二十 六桓韵

上声二十 四缓韵

去声二十九 换韵

入声十二 末韵

上平二十 七删韵

上声二十 五潸韵

去声三十谏 韵

入尸十四 黠韵

上平二十 八山韵

上声二十 六产韵

去声二^一

襇韵

入声十五 鎋韵

下平一先 韵

上声二十 七铳韵

去声三十二 霰韵

入声十六 屑韵

下平二仙 韵

上声二十 八猕韵

去声三十三

线韵

入声十七 薛韵

下平三萧

上声二十

去声三十四

九筱韵

啸韵

下平四宵 韵

上声二十 小韵

去尸二十五 笑韵

下平五肴 韵

上声二十 一巧韵

去声二十六 效韵

下平六豪 韵

上声二十 二皓韵

去声二十七 号韵

下平七歌 韵

上声二十 三哿韵

去声二十八 个韵

下平八戈 韵

上声二十 四果韵

去声三十九

过韵

下平九麻

上声二十

五马韵

去声四十祃 韵

下平十阳 韵

上声二十 六养韵

去声四十一 漾韵

入声十八 药韵

下平^一

唐韵

上声二十 七荡韵

去声四十二 宕韵

入声十九 铎韵

下平十一 庚韵

上声二十 八梗韵

去声四十三 映韵

入声二十 陌韵

下平十一 耕韵

上声二十 九耿韵

去声四十四 浄韵

入声二十 一麦韵

下平十四 清韵

上声四十 静韵

去声四十五 劲韵

入声二十 二昔韵

下平十五 青韵

上声四十 一迥韵

去声四十六 径韵

入声二十 三锡韵

下平十六 蒸韵

上声四十 二拯韵

去声四十七

证韵

入声二十

四职韵

下平十七 登韵

上声四十 三等韵

去声四十八 嶝韵

入声二十 五德韵

下平十八 尤韵

上声四十 四有韵

去声四十九 宥韵

下平十九 侯韵

上声四十 五厚韵

去尸五十候 韵

下平二十 幽韵

上声四十 六黝韵

去尸五^一一 幼韵

下平二十 一侵韵

上声四十 七寝韵

去尸五十二 沁韵

入声二十 六缉韵

下平二十 二谈韵

上声四十 八感韵

去尸五十三 勘韵

入声二十 七合韵

下平二十 三覃韵

上声四十 九敢韵

去严五十四 鬫韵

入声二十 八盍韵

、平十

上声五十

去声五十五

入声二十

四盐韵

琰韵

艳韵

九叶韵

下平二十

上声五十

去声五十

入声二十

五添韵

一忝韵

六?韵

帖韵

下平二十

上声五十

去声五十八

入声二十

六咸韵

一賺韵

陷韵

一洽韵

下平二十

上声五十

去声五十九

入声二十

七衔韵

四槛韵

鉴韵

二狎韵

下平二十

上声五十

去声五十七

入声二十

八严韵

二俨韵

酽韵

二业韵

下平二十

上声五十

去声六十范

入声二十

九凡韵

五梵韵

四乏韵

附:近古汉语音韵: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 韵着作。元代周德清(1277?1365)着。《中原 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 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 5866个字, 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 谱分为19韵。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 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 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 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罗常培用“归纳法”, 考订出《中原音韵》音 ?20?声类,后来的研究 者又补充一个“仰”类,共 21 类。《中原音韵》 音与中古三十六字母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 ?:

①?浊音清化;②唇音发生了分化与合并;③中 古音知章庄三组字在《中原音韵》里已经合并 成一组。《中原音韵》音的韵母共 ?46?类,与 中古韵母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①二等韵岀 现了〔 ?i?〕介音;②桓欢韵与寒山韵主元音不 同;③支思韵与齐微韵主元音不同;④歌戈韵 除喉牙音外,开合口对立消失;⑤收〔一 m〕尾 字转化为收〔一n〕尾。《中原音韵》的调类变 化归结为“平分二义”,“入派三声”。前者 指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后者指入声派入 平声、上声、去声。

明朝兰茂的《早梅诗》中的 20 个字就代表 了 20 个声母。《早梅诗》为“东风破早梅,向 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到了现当代,有人作了《太平歌》,“子 夜就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 口其欢唱。”用诗中 22 个字代表了现当代也就 是今天的汉语 22 个声母(含零声母)。

(三)双声叠韵构词法

1上古汉语的双音词,有很多是联绵词, 其中构成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以形容词居多:

(1) 双声:参 c en差 c i、踟Ch [蹰 ch u> 栗I [烈li e>gbi发f a(《集韵》北末切,入 末,帮。)、缤bin纷f e n、侘ch d傺ch i(彻)

(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容r eng与y 以) (徘徊犹豫)、憔qi do悴 cu (从)、突t (定) 梯t i(圆滑貌)(透)、滑gufl稽i (见)、犹 y ou豫 y (以)、便 pi dn(并)嬖 b i (帮)(君 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2) 叠韵:窈y go窕ti do虺hu i隤tu i (灰)、窈 y ao 纠 ji do、夭 y do绍 sh a 0、懮y du受sho u (形容步态优美)、须臾、婵chdn 媛yu 6、觳hu鯨s u

(3) 双声兼叠韵:辗zh Gn转zhu Gn 也有名词:

(1) 双声:蟋蟀、蝃di蝀deg、蒹i an 葭ji a (见)、伊y i威we i (虫名)(影)

(2) 叠韵:崔cu i嵬we i、芣f U苢y i、 仓 c an g 庚 gngg、蠨Xi aoO肖 xi a o、薜b i 荔 I i、 鎡z i基j i(农具名)

2也有不是联绵词而有双声叠韵关系的

(1) 玄 xu an黄 hu?g(匣)、说 yu e# yi (以)、洒埽、饥(见)馑(群)、亲戚(清)、 妻妾(清)、肯k en綮 qi(溪)

(2) 涕t i泗s 1、经营、贪婪、刚强

二、古音通假

(一)定义:古代汉语书面语里同音或音 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 不同,而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即由甲字代替 乙字。

(二)假借字的分类:

1本有其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 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同 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有 本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 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 字。比如:

“剥”字的本义是剥开,假借为

“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 枣。”

“麋”字的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假借为

眉毛的“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 面无须麋。”

这种假借,属于临时借用。大概相当于现 代人写别字。东汉的郑玄说:“其始书之也, 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 近之而已。”这种假借会给阅读古籍带来麻 烦。如果不知道古书中是假借,只是因形取 义,就难免望文生义,造成错误。

还有这样的情况,假借字不是偶一用之, 而是在古籍中常常出现,似乎成为高雅的表 现,比如:

“信”字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老子》八 十章:“美言不信。”经常被借来表示“伸 展”的“伸”,《孟子?告子上》:“今有无 名之指屈而不信。”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庄子?秋水》: “氐鸟催夜撮蚤。”经常被借来表不“早晨”的 “早”,《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 蚤。”《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 之所之。”这种假借,一般是相当固定的,不 会随意乱借,而且只是单向的,不能颠倒过 来。

第二种情况,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 而不用了。比如: “黍”字的本义是树上流 下来的树漆,《说文》:“黍,木汁,可以鬃

物。”后来借表示水名的“漆”字表示这个意 义。本字“桼”废而不用了。从假借字被借去 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以分为一个字借 来表示几个词和几个字借来表示一个词两类。 前一类如前文说过的“辟”字被借来表示“躲 避”、“开阔”、“邪僻”等几个词。后一类 如,“女”字的本义是未出嫁的女子,“汝” 字的本义是水名,都被借来表示第二人称代 词,《论语?为政》:“诲女知之乎?”《韩非 子?内储说》:“吾以汝知之。”有本字的假 借,人们一般称之为通假。

2本无其字的假借:就是说,语言中有些

词,没有专门用来记录它们的字,就根据这个 字的声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其意 义。

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 中,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 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 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 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比如:

“我”的本义是一种锯类的工具或武 器,借来表示没有文字形式的第一人称代词, 如:“我伐马方。”

“而”字的本义是脸上的胡须, 《说文》: “而,颊毛也。”借来表示没有实在意义的连 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难”字的本义是一种鸟,借来表示难易 的难。如:《老子》二章:“难易相生。”

“九”字本义是曲钩,借来表示数目,甲 骨文已有“在九月”的说法。以上“我、而、 难、九”等字被借以后,久而久之,只用来表 示假借义,而不再表示其本义。

“耳”字的本义是耳朵,借来表示语气

词。如:《论语?阳货》:“前言戏之耳。” “之”字的本义是往。《尔雅?释诂》:

“之,往也。”《战国策?齐策四》:“驱而 之薛。”借来表示指示代词,义为此。《庄 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又为第三人 称代词。《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 之。'又借来表示连词。《论语?先进》:“是 社稷之臣也。”“耳、之”等字被借用以后, 除表示假借义外,仍表示本义,都没有另造 字。

第二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 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 甲词另造新字。比如

“辟”字的本义是法,借来表示没有文字 形式的”躲避”、”开辟”、”邪僻”等词的 意义。《左传?成公五年》:“伯宗辟重。”

《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

楚。”又:“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 已。”这样,“辟”就具备了几个互不相干的 意义。“躲避”、“开辟”、“邪僻”是

“辟”的假借义。后来,为了防止意义的混 淆,又加形旁,造“避”字表示“躲避” (《战 国策?赵策》:“天子巡狩,诸侯避舍。”)。 造“辟”字表示“开辟”(《周易?系辞》:

“辟户谓之乾。” ) 。造“僻”字表示“邪 僻”(《荀子?劝学》:“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 也。” ) 。这种没有本字的假借字与后起字之 间不能再认为是一种假借关系。作“法”讲的

“辟”字和“避”、“辟”、“僻”之间没有 直接的关系,这中间存在一个没有本字的假借 阶段。

“戚”字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诗

经?大雅?公刘》:“干戈戚扬。”假借为

“忧愁”的意义,《庄子?大宗师》:“哭泣

无涕,中心不戚。”后来在“戚”上加形旁, 造“戚”字表示“忧愁”的意义。

第三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 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 新字。比如:

“孰”的本义是食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

《左传?成公二年》:“腼熊蹯不孰。”借来 表示疑问代词“哪一个”的意思,《论语?先 进》:“孰能为之大 ?”后来没有为疑问代词造 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熟”字。

“莫”的本义是“天色将晚”。借来表示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 的意义,《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战国策?楚策》:“群臣莫 对。”后来没有为无定代词“没有谁”等义造 字,而是为本义造了“暮”字。

“求”字的本义是皮衣。借来表示寻找的

意义,《孟子?梁惠王上》:“如缘木求鱼 后来没有为假借义“寻找”造字,而是为本义

造了“裘”

造了“裘”

“然”字的本义是燃烧,《孟子?公孙丑 上》:“若火之始然。”借来表示连词,《左

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后来没有为这个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 造了“燃”字。

“止”的本义是脚,《仪礼?士昏礼》: “皆有枕,北止。”假借为副词“只”的意 义,《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 以久处。”后来没有为副词“只”的意义造 字,而是为本义造了“趾”字。

“何”字的本义是“负荷”,《诗经?小 雅?无羊》:“何蓑何笠。”假借为疑问代词 “什么”的意义,《左传?僖公四年》:“何 城不克。”后来既没有为疑问代词造字,也没 有为本义造字。而是借了表示“荷花”的

“荷”字表示本义“负荷”的意义。这与前几 例有所不同,是较为复杂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