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考课堂】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针灸 2019-05-18

距离2019执业医师笔试仅剩三个多月的时间,

学霸们早早开始备考,

现在的你还无动于衷吗?

百通名师特根据课程内容,精编考点总结,

浓缩精炼,绝对干货

儿科学基础

小儿年龄分期

1.新生儿期 出生至生后满28d——易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
2.婴儿期生后满28 d至1周岁——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3.幼儿期1~3周岁——易发生脾系病证,传染病发病率增高,易发生意外事故。

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出生时

约3Kg

1~6个月

每月长0.7Kg

公式: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

每月长0.5Kg

公式: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

每年长约2kg

公式:体重(Kg)=8+2×年龄

2.身长

出生时

约50cm

生后第一年

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

第二年

增长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

身高增长每年约7cm

2~12岁

高公式:身高(cm)=70+7×年龄

3.囟门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前囟

12~18个月闭合

后囟

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

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

囟陷

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

囟填

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4.头围(cm)

年龄

头围(cm)

出生时

33-34

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

各+6

1周岁

46

2周岁

48

5周岁

50

15岁

54-58(接近成人)

5.胸围

新生儿

约32cm

1岁时

约44cm,接近头围

2岁后

胸围-头围(cm)≈年龄-1

6.乳牙、恒牙

乳牙20颗

4~10个月萌出,2~2.5岁出齐;2岁内:出牙数=月龄-(4或6)。

恒牙出齐32颗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

最后一颗恒牙

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7.血压与年龄: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以下公式推算(注:1kPa=7.5mmHg)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mmHg)=收缩压×2/3

8.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

新生儿

视觉在15~20cm距离处最清晰

6个月时

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

5岁时

可区别各种颜色

6岁时

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新生儿

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

5个月

眼与手的动作协调

12月后

可独走

7~8个月

发出复音

记忆口诀
  出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头笑认妈,
  四五翻身笑出声,六七会坐学咿呀,
  八九爬行叫妈爸,一岁开步说短话。
  发育个体差异大,综合衡量判断佳。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来得快,去得快)

儿科四诊特点(熟悉)

1.舌质绛红,有红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

2.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见于丹砂(猩红热)。

3.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胃之气阴不足。

4.吃橄榄、乌梅、铁剂等—苔色染黑

5.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6.两目呆滞,转动迟钝: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

7.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

8.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麻疹黏膜斑

9.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无脓水流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有脓水流出: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10.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马牙。

11.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白喉

12.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同时见麻疹粘膜斑:麻疹

13.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奶麻

14.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快:风痧

15.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肠套叠

16.大便色泽灰白不黄:胆道阻滞。

17.小儿指纹(重点)

(1)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2)指纹达指尖,透关射甲:病情危重,也可正常。

(3)纹色淡红:内有虚寒;

(4)纹色鲜红浮露:外感风邪;

(5)纹色紫红:邪热郁滞

18.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白喉、急喉风

19.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顿咳(百日咳)

20.夜间发热,腹壁及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内伤乳食

儿科治法概要

用药剂量(重点)

年龄

成人量0

新生儿

六分之一

乳婴儿

三分之一

幼儿

二分之一

学龄儿童

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儿童保健

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重点)

1.螳螂子: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有助吮乳,不能挑割。
2.马牙: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于数周或数月自行消失,不需挑刮。
3.女婴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 

4.假月经: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一般不必处理。
5.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断奶时间及添加辅食的原则

1.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

2.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新生儿疾病

胎怯(助理不考)

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硬肿症(助理不考)

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胎黄

(一)常证

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

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二)变证

胎黄动风—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

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感冒

(一)主证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化湿和中—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清瘟解表消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二)兼证

(1)夹痰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二陈汤、三拗汤;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桑菊饮、黛蛤散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加保和丸

(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加镇惊丸

乳蛾

风热搏结—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银翘马勃散

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甘桔汤

肺胃阴虚—养阴润肺,软坚利咽—养阴清肺汤

咳嗽

(一)外感

风寒—杏苏散、金沸草散

风热—桑菊饮

风燥—清燥救肺汤、桑杏汤

(二)内伤

痰热—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汤

痰湿—二陈汤

气虚—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

阴虚—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技能)

(一)常证

风寒郁肺—华盖散

风热郁肺—麻杏石甘汤

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二)变证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哮喘

(一)发作期

风寒束肺—温肺散寒,涤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阻肺—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外寒内热—解表清里,止咳定喘—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泻肺平喘,补肾纳气—肺实,苏子降气汤;肾虚,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二)缓解期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敛肺补肾—麦味地黄丸

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益气固表—黄芪桂枝五物汤

脾肾两虚—温补肾阳,健脾益气—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  

肺脾阴虚证—养阴润肺,益气健脾—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