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古国——崇国,文王东进的绊脚石,崇伯虎具有政治远见

 佘氏中醫 2019-05-18

崇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有崇氏,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禹,姒姓,其先颛顼(zhuān xū),颛顼生鲧(gǔn),尧封为崇伯。”传说夏禹之父鲧因功而被尧封于崇地,成为原始有崇氏部落的首领,崇部族自此正式开启。《国语·周语》记载:“昔夏之兴,融降于崇山。”,历代注解都认为“融”即祝融(火神),但今有说法认为“融”即“崇”,两字古音相通,崇即禹的父亲崇伯鲧,这确实比较符合“夏之兴”。鲧,即古籍中所说的崇伯鲧,周原甲骨卜辞中有“虫伯”的记载,研究认为此“虫伯”即为“崇伯”,即崇伯鲧。商代的崇国因为一个著名人物“崇伯虎”而被史书记载下来。据说崇伯虎是有史记载的史上第一个进馋言者,文王姬昌因为他而被纣王囚禁羑(yǒu)地(今河南汤阴)七年,因此诞生了万经之首《周易》。相关崇国出土铜器有晚商或周初时期的“崇父丁爵”。

殷商古国——崇国,文王东进的绊脚石,崇伯虎具有政治远见

崇国的封地在哪里?一说在今河南登封的嵩山,是说古代“崇”即为“嵩”,但除了按字索骥似乎并没有其它依据;又说在今山西襄汾县塔儿山一带,其境内有著名的陶寺山遗址,号称最早的“中国”。据说塔儿山古称崇山,也跟古崇国有关。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崇山,在县(襄陵)东南四十里。”襄陵,即今襄汾县襄陵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与户县一带,即大多数方家认为的“丰、镐之间”,理由是源于《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伐崇侯虎,而作邑,自岐下而徙都丰。”让人理解为文王灭崇国后,即(崇地)筑邑,然后迁都到丰。《诗经·文王有声》也是这么说的:“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很让人认为伐崇和作邑两则之间似乎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后人一致认为崇地即丰地的结论。但事实上文王灭崇国后,再筑邑迁都,这是文王短时间内完成的两项重大事件,放到一起说事或歌颂也实属正常,视为“崇地筑邑为丰”也许是读者的一厢情愿。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崇国经历夏、商一千余年,以上三种说法可能也存在某种迁徙或承续关系。

殷商古国——崇国,文王东进的绊脚石,崇伯虎具有政治远见

“崇”字虽不见于甲骨卜辞,无法直接了解它的甲骨文原形及造字本义,但根据“山”和“宗”的形成,或跟原始祭祀活动有关。《说文解字》说:“崇,嵬高也。”古人对高大的东西天生怀有一种敬畏和仰慕,世界上最高大的物体莫过于山,故“崇”有崇拜、崇敬、高大等意义。高山代表着神秘、敬畏、征服等诸多积极因素,是远古族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的祭祀仪式必须要登高举行。“崇”包含着一层世上最高峻雄伟的山的意思,早期崇地可能起源于登高山敬天神的祭祀活动。

殷商古国——崇国,文王东进的绊脚石,崇伯虎具有政治远见

商代崇国的末代国君叫崇侯虎,虽然为人不太光明正大,但无疑很有政治远见。他是第一个预测到不久的将来周取代商的人。《史记·周本纪》记载,崇侯虎曾向纣王告密“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乡知,将不利于帝。”文王随即遭到囚禁。我们都知道,商代周边有不少诸侯国是商王的亲信,不但作为“以番屏商”替王室镇守边疆,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替商王监视周边异族敌邦的一举一动,这个在殷商卜辞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武丁时期的沚国(太行山西麓的(北)漳水流域一带)、雀国(河南荥阳、新密一带)等等都是作为商王的耳目而存在,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商王告发边境军情的经历。崇国无论在以上三地的任何一地,都可以充当商王监视西部的耳目,崇国也是其中一个。崇侯虎对纣王是绝对忠诚的,只可惜纣王也似乎没讨他的好,周方因为向纣王贡献美女宝马,他奇怪珍等物,纣王得到美人宝物后马上改脸,放了文王,且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并且赐他弓矢斧钺,言外之意允许他去行征伐之事。

殷商古国——崇国,文王东进的绊脚石,崇伯虎具有政治远见

根据《史记》,文王被纣王释放并授予“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后回到西岐,着手开始剪除周边的护商势力。文王的攻伐路线是先稳定后方的犬戎,再向北伐密须国(今甘肃灵台)、再东出灭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再折上西北克邘国(今山西沁县),最后直接下西南收服崇国。多种古籍记载了文王灭崇的过程,《诗经·皇矣》唱道:“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既强调崇国城墙的高大坚固,又突出周军的无坚不摧作战神勇,文王伐崇主要还是以安抚招降为主,四方无欺。文王当年因崇伯虎馋言而饱受牢狱之灾,灭崇是必然的事,但是文王回西岐后并没有直接对崇国用兵,而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其中自然考虑到复杂的地缘因素以及这些敌对国家之间的政治来往和强弱关系。

殷商古国——崇国,文王东进的绊脚石,崇伯虎具有政治远见

文王伐崇大致线路参考

从诗经中描述崇国高耸入云固若金汤的城墙以及文王选择最后一个灭崇等信息来看,崇国应该是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而且提前作了防御。等扫平崇国后方的邘国和黎国,最后拿崇国开祭。伐崇过程中,文王只字不提自己的私仇,而是将“讨崇檄文”的主要内容指向崇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文王自称“余将来征之,唯为民。”(见西汉刘向《说苑》),足见文王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笼络人心的手段。以上国家都是商朝西部主要骨干力量,文王在剪除了这些势力后,基本扫清了东出伐商的障碍。崇国亡国后,崇人归降了周部族,周代商后,崇地归属不明。崇国后有崇氏,后为崇姓。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