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觉得,自体心理学,跟其他心理学的区别,在于,看一个人所谓的'问题’,为,发展需要、成长需要,所以,它是乐观、积极地看待的。而一般其他的心理学,都会看做是'问题’,需要改的问题。
情绪也不一样:看做是发展需要、成长需要,那就是乐观、积极的态度。而看做是问题,需要改,那就会是操心的、教育的、批评、训斥的态度。
这两天,我在思考,当初,老九,为什么把我看成是'有病、要改、有问题’的,因为他自己显然是有'自体缺陷’的,按说,他应该把我理解成那种'自体破碎’的。
我想,不管像我,偏向神经症(内心冲突),还是老九偏向'自体缺陷’(自体破碎),但,都有一个'自体客体移情’的过程,也就是,不自觉地,把对方按照'自体客体’来要求了。
小孩子,很显然,把父母当成自体客体,可是,如果自体客体令他不满意,小孩子,多会根据自己的自体需要,来要求和批评父母。
难道?孩子就一点都不能'共情’到父母,共情到父母的'自体客体’需要?那现在的回答是:能共情到,又如何?在强大的自体需要(需要自体客体)面前,相对地,假如,孩子也感觉到了父母的虚弱,那,该怪谁?你是大人,你就该承担,所以,就怪你。(你有更强大的身躯、知识、经验、资源,难道我还要为你承担?所以,孩子觉得父母应该承担。有了坏情绪,就会用教育、批评等手段。当然,孩子的批评,依然可以理解成,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
所以,现在理解,当初,在我求助他时,他为什么用批评教育了,因为,那种倾向potential,会让他倾向于要求'自体客体’。
但也不完全是。因为,老九,在我的情绪、倾诉面前,更多的,是沉默、为难、不说。这里,就涉及到他的投射了:他一定把我的痛苦,理解成,跟他一样的那种'自体破碎’的感觉。而他面对自己的'自体破碎’,常常是倦怠lethargy,无能为力helpless无奈。可是,我往往是那种'神经症冲突’,所以,看他沉默,我常常很恼火,怪他不说话。而实际情况,他投射性地,把我理解成跟他一样的'自体破碎、自体解体’了。而面对'自体解体’,一个人,常常会退缩、逃避。
我也一样,常常把他的'痛苦’,投射性地,理解为'矛盾冲突’。所以,我会去'解决矛盾’,呱啦呱啦地参与进去,要去处理矛盾冲突。可是,这被老九,理解成'干涉、强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