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

 激扬青春 2019-05-19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以为搭建了知识体系

谈到终身学习、碎片化阅读很多的作者和文章都在提醒我们先搭建一个知识体系,有的甚至列出来了一些搭建知识体系的路径,成绩,逻辑结构等等。

但一个釜底抽薪,本质的问题很多伙伴可能根本没想过,那就是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跳过了目标对焦这个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再去搭建知识体系。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遇到一点刺激,就在想去搭建知识体系,搭建到一半或者刚刚搭建好就置之不理,或者搭建起来,但是从来没有和我们的阅读以及学习产生一些推动力与关联性。


下面咱们就从以下6个维度,从深层次的心理上和外在表现的行动上等方面探讨一下知识体系搭建失败或者无效的原因及,走出困境的一些操作方法。

1.心理安慰或者说错觉,人们习惯性的逃离痛苦的一种方式。

相当一部分的阅读伙伴把搭建知识体系当作满足或者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不完整,或者能力上有不足的一种心理的安慰剂,就好像咱们觉得欠缺某种知识或者能力,然后马上到京东或者豆瓣上去找到一本书,把这个书买回来,但买回来之后,很少马上阅读、做笔记、并且内化,更多的学习伙伴心理的感觉以为买到这本书,这个知识点就自动落袋为安,进到咱们脑袋里面一样。

要走出这样的心理困境,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看一下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哪些知识,列出2~3个点来,迅速去买一本书,先啃了再说,因为咱们啃着一两本书,这时候自然而然的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会显现出来。也就是问题的框架会慢慢形成咱们知识体系的框架。

2.掉进一个循环的死坑,用计划代替行动,为拖延找借口

这一点可能是很多初级阅读者的难关,围绕搭建知识体系,来去制定一些补充计划、前置计划,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为了去搭建一个知识体系,然后去学习怎么搭建知识体系,去学习这个知识体系有哪些细枝末节,有哪些框架条目等等。

如果你还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我的建议就是直接在你所需要补充的某个知识领域,买一本比较经典的书,看一下它的目录上有哪些知识模块,就以这个知识结构作为起点或者原点,然后再去进行自我知识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更多的时候是路在脚下,目的地在眼前,让我们却在这个目标前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更需要聚焦痛点

3.无聚焦,无痛感

很多伙伴可能会说我很快就搭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觉得这个体系无关痛痒或者抓不住重点,或者觉得这个知识体系与自己的成长,尤其当下的行动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这个误区可能是知识体系搭建、使用、升级过程当中,处在中间、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

要想让知识体系尽快的运转起来,最紧迫的任务是明确两点:

  • 第一:切记不要贪多求全

不要想着一次搭建一个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知识体系学会所有的内容。碎片化时代的学习,知识体系必须具备两个稳定性的特征,其一是知识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我们在一个方向上用力;其二就是知识体系迭代与微调的稳定性,就是对我们的知识体系保持敏锐的感知,有一些知识点或者是学习方法不合适的随时进行舍弃与调解。

  • 第二:迅速的区分轻重缓急,分清主次

知识体系搭建出来的第1个时间就要明确,最先最重要的是什么,并且在今后每天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去重申、心理上暗示这些点,让这些重点成为自己接下来学习的关键词高频词。

4. 缺乏中长期的计划,从而缺乏更强的执行力与更大的获得感。

有了知识体系,有了重点,但是咱们很多时候觉得学习或者碎片化的阅读后继乏力,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知识体系缺乏有效的中长期设置。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做文章,一方面是整合与升级,另外一方面是自我激励。

整合的目的非常清晰,做好两点就够:破旧与立新。破旧就是把一些咱们用不到的知识点删掉或者放在次要的位置;立新那么就是看哪个层级的知识点,知识架构,还可以再深挖再细化。

升级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去看一下所在领域里面比较专业的、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头;另外一个就是尝试用自己的经验积累来去,把它个性化,看能否形成自己的一些原创的知识点和见解。

5.悬浮于表层

知识体系悬浮与表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第1种表现就是对他人的知识架构的照抄,没有结合自身来去进行知识结构的个性化的调整。

第2种表现就是就是结构层次太浅,至少应该有2-3个层次:

  • 第1个层次是该知识领域包括哪几个知识模块?
  • 第2个层次是每一个知识模块下面有哪些主要的知识点?
  • 第3个层次是这些知识点下有哪些个性化的要点?

比如就阅读而言

  • 第一层次,可以是阅读的时间管理、阅读的速度训练、阅读如何做笔记、阅读与运用等等。
  • 第二层次,阅读的时间管理再往下细分:长效的时间管理、短期的时间管理、每天的时间管理、遇到难点的时间管理等等。
  • 第三层次,还可以再进行细分,比如以长效的时间管理为例,一年读多少本书整体的时间管理?一年内读书时间管理过程当中,不同的知识侧重点以及时间精力如何分配等等。

其实很多时候结构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动能,而如果结构太单一浅薄,动能太小,咱们阅读的驱动力往往会比较弱小和短促,而如果咱们的结构能够一层一层延伸,则会不断的推进咱们去阅读、吸收、思考、输出,又会反过来再触动咱们去进行下一阶段的阅读,形成强大的良性循环。


碎片化阅读化零为整,你可能搭建了一个无效的知识体系

自我认知不足,恐怕是影响碎片化阅读的最大障碍

6.自我认知不足

其实自我认知是一个太过宏大的话题,碎片化阅读中知识体系搭建的认知不足,主要存在4个方面。

  • 1.个人1~3年成长计划不清晰

关于成长计划,可能还是需要一些时间,需要自己去观察行业,观察一些行业里面的优秀人才的成长路径,然后再来去制定自己的成长路径。

换一句话,可以参考金融思维现在有一个词叫对标,找到一个行业里面你想对标的人物,借鉴他的成长的路径、能力模型、成长方法来去,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成长计划。

  • 2.个人能力模型搭建不清晰

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体系是为个人能力提升服务的,反过来,很多同学对于自己的能力模型,也就是成长需要具备哪种能力或者哪几种能力不明朗,这就导致在搭建知识体系的时候可能似是而非。

比如想提升文案创作能力,大概的能力模型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包括讲故事的逻辑结构,素材库整理等)、阅读能力、产品思维、运营思维、营销思维等,所谓的文案创作能力模型上的不清晰,有两种一种可能是结构上的不清晰,欠缺某一个能力模块,另外一种是对于各个能力模块的主次重要性不清晰,比如可能过度的把重心放在产品思维和运营思维,而忽略了阅读能力,营销思维等。

  • 3.近期需要弥补的短板以及改进方法论

这个方面不做多的论述,一句话就可以搞定,就是学了之后马上就可以用,在职场上在学习工作、过程当中,能够立竿见影的。

比如对于文案创作能力,文字方面的能力,尤其起标题、讲故事思维、文章结构、小标题、痛点选取等等这些能力,就是学完之后马上就能够运用,并且能够得到一些正向的积累。

很多时候我们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短期能力的提升,要具备以战养战的思维,通过某一个方面的能力提升,为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积极的推动因素,让学习能力的提升再来推动个人能力模型的完善和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闭环,形成良好的良性循环。

  • 4.个人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认知不足

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自我管理的能力,都是相对比较宏观的话题了,这里最主要说的是和知识体系及知识体系的有效运转有关的能力不足,比如阅读能力,做笔记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等等,由于这些基础能力的欠缺,也导致了对于知识体系的驱动力不足,就想打造一个更适合自己、不断迭代和形成正向积累的知识体系,还应该在整体的学习方法论,自我管理等底层思维能力上做更多的反思和训练。

以上就是关于碎片化阅读,我们如何更好的认知自我,然后才是搭建知识体系,这样不仅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推进,还是知识体系的生长,还是知识体系变成现实的能力,或者直接变成变现能力都会产生连锁式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