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拔罐简介中药拔罐:俗称药罐法,又称中药拔罐疗法,它是指中药与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中不仅能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而且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 中药拔罐的机制一、中医学的认识二、现代医学的研究和认识科学的发展及医学的研究模式改变,使人们对非药物疗法加以认可和接受,从而对拔罐疗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分别叙述如下: 1、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是一种遵循经络穴位的中医外治法,亦属于刺激疗法。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罐内的负压,吸引力极强,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朱观煦、马璋瑶报道:“用投火法和闪火法拔罐,无论陶罐、玻璃罐、大号罐或小号罐,都能获得相近似的负压强极限值,其值高达50.65千帕,就吸拔力而言,大口罐大于小口罐的吸拔力,临床上实际应用的负压值一般多在42.65千帕。机械拔罐器为42.65千帕,而30分钟内负压值基本不变。”这样大的负压吸引力也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产生组织淤血、放血,发生溶血现象,而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的释放,使机体产生了良性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又称为溶血刺激。负压的形成同时牵拉神经、肌肉以及皮下腺体,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反应,如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神经介质,然后通过神经体液机制,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质,再由大脑皮质发生反射作用,使机体增强抗病能力。通常负压吸引拔力愈大,这种刺激的量和强度就愈大。在临床试验中轻而缓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则使神经兴奋;过强过重的吸拔,又可使神经抑制。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拔罐可使其镇静,身体处于抑郁状态时,拔罐可使其兴奋。总之,通过调整负压吸引力大小的机械刺激作用,可使机体功能趋于平衡。 2、热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此种刺激能使局部的前曾组织发生被动充血,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皮肤的血液供应;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细胞吞噬能力,使局部温度升高;同时增加局部耐受性及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促进疾病好转。据有关文献报告,进行过拔罐的地方,血红蛋白和白细胞都比全身有显著增加,其中血红蛋白增加20%,红细胞增加100万以上,白细胞增加8000左右,所以拔罐后促进新陈代谢,使病情好转,恢复健康。皮肤内的汗腺和皮脂腺都有分泌和排泄的作用,拔罐的此种作用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汗腺和皮脂腺功能加强;同时可使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局部皮肤组织气体交换加强,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除,起到解毒作用。 3、药物作用 拔罐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此作用亦是建立在温热刺激作用基础上,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新陈代谢旺盛,因而有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孟氏活血通络液经临床实验研究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除风湿、运行气血、散寒止痛功效,在负压吸拔作用下,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对穴位、经络的作用。 4、消炎,缓解机体疼痛作用 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可以成为伤害性刺激,当传入神经末梢接受了刺激以后,机体内便产生致痛物质,从而导致疼痛。同时局部的组织在刺激下也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炎性渗出物,和一系列红肿、痛等病理变化。拔罐疗法的负压、吸吮、牵拉、挤压皮肤和浅层肌肉的良性刺激,可引起血液重新分配,改善神经调节,从而改善局部内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吸拔后引起的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减少或消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同时局部白细胞的轻微增多和吞噬功能的增强,可以吞掉细菌和病毒,所以又有消炎作用。 5、其他作用 拔罐拔罐疗法对心率、血压、呼吸、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使高血压降低,使低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时使心率减慢,心动过缓时使心率加快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与疾病的好转也是一致的。因此,为此种疗法广泛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
来自: 顺势而为frfi8r > 《养生保健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