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同仁探讨诊疗思路的问题,这个好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出的方子都是每个医生不同,思路自然也是各异,很难统一到一个体系里面来,对话起来也有些困难,以致于各种流派理论争执不断,也不停有新的流派横空出世。 对于初学者有时是很迷茫的,不知从哪里入手,不知哪个才是正统,怕学的旁门左道派不上用场。对于医术的提高来讲,自然是技多不压身,什么都可以去学,去尝试运用,但一定要先把经典理论搞清楚。 关于临床思路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决定了你的路怎么走以及你能走多远。学好四大经典肯定走的是大道,不容置疑,就看你怎么去理解深刻和实践了。 我目前的思路大概是这样: 第一步 找下有没一些特征性的症状表现,如果有就单刀直入的去,这里就涉及经方的方证对应这块,还有吴雄志老师讲的抓独法,或者可以确定某个方子,或者可以确定某几味核心的用药。这些如果把握得准的话,效果也是非常可期的,效如桴鼓绝不虚。 第二步 结合吃喝拉撒睡的基本情况,拉一个圆运动,几条线路拉起来,这样的话用方就基本不偏,更安全。这个圆运动要拉起来,基本是统一了各派的理论,提倡的是医学一统的思想。举个例子,按照六经辨证,你可能是找一些依据,去辨到具体哪一经的病变,然后到里面去选方。如果是圆运动的思路,就不是一条经的问题了,可能三条经、四条经甚至六条经都有问题,六气都乖乱,怎么把它拨乱反正的问题。你只要恢复了人体一个最小的正常的圆运动,它就会顺着越转越大,自己可以调整过来,恢复到正常的无病状态,所以不是靠药治病,是身体自己在治病。 圆运动的思维,是把五运六气、五脏六腑、五行生克、五行配属、标本中开阖枢、经络,这些理论全部统一到里面的,无所不包。因为最近都在看李阳波老师的书,真是一代中医大家,学习之后茅塞顿开,我就放出书中的几张图来分析一下。 桂枝汤症状主要有:发热,汗出,恶风或恶寒,鼻鸣,干呕。 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风是归到东方,然后五方之中有五方,圆运动也是无处不在,有大圆有小圆,大圆套小圆,每个点都有圆运动。所以东方又可以再细分为五个方位,其中发热、汗出的症状就是风邪打开了东方区域内主管“热”的气立,就是东方区域中南方的位置(南方,配心,配火)。干呕是脾胃中土的症状不用多讲,它又具体在中土的北方位,因为是寒引起的干呕。恶风、恶寒、鼻鸣对到西方区域的北方位,因为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它是皮毛恶风寒,寒又是配北方,所以就是西方的北方位。由此可见,桂枝汤证是东方、中土、西方有问题,再找药在相应的方位去对治它。 临床上就是先看一眼病人,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就不用看了,把病人想象成一个球体,他再说什么症状,就五个方位这样对上去,像画桂枝汤病图一样,在脑海中也画这样一个图。你如果每个病人都这样操作的话,中医的可重复性就很强了,可以去标准化,就算是远程看病也可以有比较高的疗效。 下面再来看桂枝汤药图。 把桂枝汤病图和桂枝汤药图对应起来看,那基本就是“你有病,我有药”,配起来就完美了!靶点打得准,分分钟痊愈呀! 稍微有点中医基础的人应该都能看得懂这个药图吧,芍药是酸敛的,主降的,又是入肝经的,就配到东方的北方位去,这边发热气是往上往外走的,用药就把它往下拉,收住,这样来治住它。桂枝、生姜是辛热的药,又可以暖胃,就作用到中土的南方位和西边的南方位去,对治恶风、鼻鸣、干呕的症状。还有炙甘草、大枣来稳定中土,因为桂枝汤就是脾虚的感冒,要厚土来调护。 当然,这个症状配什么方位或药配什么方位的问题,不同医家也有不同看法,桂枝汤的方位图也有些是这样画的: 这个就没有立足于多层次五方的思路,就是一个层次的五方。 我目前大概就是立足于一个层次的五方,把症状对上去之后,再来选方用药。 下面再来看个图: 这个图就告诉你怎么把五脏六腑、六经、五行、经络的一些症状拉起来,关联上去,统一起来。 如果第一步找不到证据的话,就是没方证可抓的话,那就直接第二步开始。 第三步 当第一阶段的治疗有效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按照吕英教授的学术思想,气一元论,就是不断往里治,增强元气(生生之源),然后它下一轮的升(生)发才可能正常。 生生之源是指球体的圆心位置,在人体来讲也是一个正中心,相当于发动机的位置,把这个元气增强了才能打败一切疾病。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提供的药方,均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自行按图索骥,套用药方,则后果自负。 治病有风险,用药需谨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