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五石散”谈魏晋风度

 李叔狠生气 2019-05-19

临王羲之的帖多了,知道了王羲之信札并非多数是‘丧乱’,‘哀祸’之类,家长里短,政事的都有不少。很多信里提到“服散”,这些信息交代出了他的病痛以及去世和五石散中毒有关。

痛惜之至,书圣若多活几年,将会留下多少宝贵的书法宝典啊!

学魏晋书法,必看《世说新语》,懂得名士风流,或许对书法的风格有些许用处。

文学家笔下的魏晋名士,是否是历史的真实?

今天小编从五石散的兴衰谈魏晋风骨,另一个视角看历史。

清末民初文史学家余嘉锡在《寒食散考》(五石散别名寒食散)中说:“愚以为其杀人之烈,较鸦片尤为过之。”

这么毒的东西从哪而来,为何盛行?

五石散方剂

葛洪所述方:丹砂,雄黄,白帆,曾青,慈石。

其中雄黄一味,李时珍说:而方士乃炼冶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李白是登记在册的道士,除了喝酒就是服丹,双重的毒副作用,要了天才的命。从胸腔内部开始化脓一直烂到体外肋下。唐朝多位皇帝也是死于丹药中毒。虽然那时已经不是五石散了,但原理一样,重金属中毒。

巢元所述方:钟乳,硫磺白,石英,赤石脂,紫石英。

其中紫石英一味,若是紫水晶,则无毒性;若是萤石,则含有大量氟化钙。适量摄入氟元素可刺激神经,促进新陈代谢,若过量则会中毒。

下边的对比表非常直观:

我们看到上面的两个方剂,它的前身是张仲景的两个药方,其一候氏黑散:由菊花、细辛、防风、白朮、人参、当归、川芎、矾石等组成,可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其二紫石英方,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桔梗等组成,治伤寒,杵为散,酒服。

两味良药,在名医手中救人于顽疾,在名士手中却毁人于无形,药无善恶,人有高低,谨遵医嘱,以全天寿。

公元十世纪日本医学家丹波康赖所著《医心方》写道:近世尚书何晏,耽好生色,服食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

这点《世说新语》里也有记载。

这位驸马爷是玄学创始人之一,他把张仲景的药方整合增减,以五位金石药材为主,发明了五石散,,因为服药后宜生冷饮食,又名寒食散。

服此药后发热,兴奋,有幻觉,,对精神和肉体双重腐蚀。

服散,饮酒,清谈被后世烙上了魏晋风度的标签,列为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衰颓堕落的主因。

因为时局动荡,朝不保夕,士节颓毁,五石散开始风行,实际上就是魏晋时期的毒品,它和酒精一起麻痹自我。竹林七贤就是典型的代表,逃避现实,寻找短暂的精神解脱,却把肉身一块搭进去。

到了以王谢为代表的江左名士时期,世家子弟已经忘记了北方失陷的土地挣扎的黎民,每日服散、饮酒、清谈,在其位不作为,早无家国观念。五石散这时成了士大夫寻欢作乐、附庸风雅的奢侈品。

服散,炼丹都和道家有关,道教后人忘记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陷入和自然对抗的执着中,不管是帝王还是名士,莫不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是不是对魏晋风度有点失望?但是魏晋时期文化艺术的自觉是应该肯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有这些就够了!

之所以写此文,是看了鲁老师在一席的演讲《书法与重口味》。演讲中提到一休和尚押妓和魏晋书家嗑药(服散)的事,这些事和书法有必然关系吗?不写书法的人也吃这些散,可不是为了创作灵感而服食的,和披头士吸毒找灵感绝对是两码事啊!

随手翻了王羲之的书法碑刻,仅一本就找到这么多和服散有关的信札,可怜的书圣,因为对生命的贪念反而断送了生命,悲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